如果中国发生的改革竟然使得95%的人口不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这种改革何以能够维系至今?
历史和小说的差异性在于,历史的内容也许是虚假的,除了“历史”之名;小说的内容也许是真实的,除了“小说”之名。有的时候甚至不用拉长到历史这样沧桑的维度,回顾一下中国25年来的改革就可以察觉到,我们处于怎样的浮躁和不真切的心态中。
近来关于中国改革何去何从的争论再起,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改革损害了自己的切身利益,甚至开始格外怀念起改革前的那些乌托邦岁月了。请注意这样的争论并非仅仅停留在坊间,官员和学者层面也置身其中。网上一项调查耐人寻味。选择我不是弱势群体,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的仅2%;选择我不是弱势群体,但算不上改革的既得利益者的仅21%;选择我是弱势群体,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的仅3%;选择我是弱势群体,但我绝不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的竟然高达72%。中国改革怎么了?持续了25年年均经济增速在9.4%,为什么有高达75%的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仅有5%的人认为自己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如果中国发生的改革竟然使得95%的人口不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这种改革何以能够维系至今?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5年来周围发生的一切,姑且不说中国经济、外贸、外汇储备排名全球第几的宏大图卷;我们只是环顾自己的家庭和邻居,以避免陷入集体失忆。
25年前,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68岁,现在接近72岁;当时极端贫困人口有2.5亿,现在这个数字减少了10倍。
25年前,除了极少数的权贵家庭之外,绝大部分中国人处于赤贫状态;现在中国城镇居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一万元,农村居民超过3200元;城镇居民达到小康生活,农村居民也处于从温饱向小康过渡中。
25年前,中国的人均储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现在中国居民人均储蓄超过了1.1万元。
25年前,中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超过5年,现在中国城镇居民的受教育年限超过11年,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年限超过8年。
25年前,中国普通家庭的住宅基本不具备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基本没有电器;现在,功能相对完善的住宅逐渐普及,家电已多次更新换代,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有固定或者移动电话。
在怀疑甚至否定改革的潜流汹涌时,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平静地想一想:你是愿意生活在2006年的中国,还是回到1981年,甚至回到一些人笔下带着玫瑰色彩、恍若人间乌托邦一样美好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出身于一个赤贫和多难的家庭,我不是弱势群体,我是中国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不仅仅我是,绝大部分国人都或多或少地受惠于改革。
那么,难道文章开头提及的调查中,绝大部分受访者在撒谎吗?恐怕也不是,他们只是因为焦虑和期待而迷失了阅读生活的能力。中国的改革的确有显失公平之处,这种不公主要体现在城乡和代际。以城乡不公为例,占据中国人口70%的农村居民,仅占有全部卫生资源的20%,教育资源的50%,城乡之间的森严壁垒并未明显松动。以代际不公为例,当年上山下乡、然后返城待业、而今被迫下岗的这一代人的遭遇,最为沉重和不幸。
但这一切不是我们怀疑现实,梦想回到过去的任何借口,失去改革我们将一无所有,包括作为人的尊严。我们需要学会尊重人的生命、自由和分立的财产权力,我们也需要改革,如同需要空气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