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世界,一系列因素正在改变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产业的国际发展环境,煤炭产业发展环境的潜在变化可能将尤为显着,首要因素是气候变化数据造假风波,以及预计特朗普政府将要实施的新政。
刚刚在德国巴登巴登闭幕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结果就显示了这一点。这次会议公报中删除了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内容。而在去年的杭州G20峰会上,美国刚刚宣布完成《巴黎协定》的国内批准程序。
气候变化数据造假风波动摇“全球气候变暖灾难”论在过去一二十年里,压缩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生产与消费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社会取得近乎“政治正确”的地位,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灾难”理论。然而,人类至今并未完全了解极度复杂的气候变化机制,无论现有的气候变化模型如何貌似精密、复杂、“高大上”,它本质上更应当定性为“假说”,而非已经得到完全验证的理论。而历史记录也恰恰与当前流行的“全球气候变暖灾难”论相悖:中国历史上西周、汉、唐等经济社会文化繁荣昌盛时期气温比现在要高,降温时期则是战乱不已。“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即使真实存在,历史经验也表明它更有可能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而不是带来毁灭性灾难。
不仅如此,闹得沸沸扬扬的气候变化数据造假风波表明,所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未必真实存在,而有可能是践踏科学道德的数据造假产物。
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得以达成《巴黎协定》,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报告发挥了相当影响,这份报告以大量数据反驳了联合国科学家们2013年报告认定的全球气候变暖自1998年起“放缓或暂停”观点,认定全球气温上升速度大大超出科学家们原来的预计。
然而,早在此前一些年里,学界就一直有人怀疑世界气候数据造假。英国《星期日邮报》今年2月5日的报道又掀起了新的波澜: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高级学者约翰·贝茨博士向该报出示了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该报告依据的数据是误导性的、“未经证实的”。
特朗普本来就不赞成“全球气候变暖灾难论”,直斥其为“骗局”,气候变化数据造假风波,无疑会大大增强特朗普政府放松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工业管制的决心,他提出的第一份财政预算将美国环保署预算一举削减31%之多。G20财长及央行行长巴登巴登会议公报也删除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内容。因此,美国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生产和消费有望迎来一个“小阳春”,其他经济大国为避免自己蒙受不利竞争条件,多数也将或明或暗在一定程度上跟进。
中国还有必要压制煤炭生产吗?中国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石油消费国,更是全世界遥遥领先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中国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煤电技术的能耗和排放水平已经一再创造世界纪录,同时中国水电、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也已经在全世界领先。
我们毫无疑问要继续治理硫等有害污染排放,治理雾霾,继续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水电、光电、风电等消费与入网的难题,并继续适度发展核电,但是,如果“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及危害并不像以前宣传的那样,那么,作为全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中国也就没有必要继续按此前力度人为压制煤炭生产与消费了。加之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政策转向,这一切,都为中国在安全、环保、技术等标准下适度放松对煤炭生产的人为压制创造了更加适宜的外部环境,也为中国先进煤电技术设备输出创造了更适宜外部环境。
2016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用3至5年时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煤炭行业由此全面启动去产能。但由于当年煤炭消费量降幅明显小于煤炭产量降幅,中国超强力度的去产能,加上美联储决策层出于经济动机和支持希拉里竞选的政治动机而迟迟不加息,两者结合,导致去年第二季度以来包括石油、煤炭在内的初级产品走出了一轮“小阳春”行情,2016年末,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平仓价比年初上涨269元/吨而达到639元/吨,增幅高达72.7%。如此价格回升幅度,可以说已经超过了摆脱产业困境所需,还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了可观的通货膨胀压力。
同时,去年国际市场油价暴涨,在欧佩克达成并实施减产协议的背景下,中国适度扩大国内煤炭产量与消费,对于抑制国际市场油价和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是有益的。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预计中国煤炭产业今年将结束年产量“三连降”的局面,实现回升。在可预见的未来,资源禀赋等因素决定了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主体地位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确定的今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为36.7亿吨标准煤左右,其中煤炭产量36.5亿吨左右,原油产量2.0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1700亿立方米左右(含页岩气产量100亿立方米左右)。
石油天然气产业如何与煤炭产业更好地分工协调、共同满足国民经济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值得探索。同时,这场气候变化数据造假风波以及由此而来的国际政策变化,也启示我们对科学问题要更加实事求是,不能盲从西方流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