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一个大战略
2006-10-17 13:47:00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和竞争体系,发展跨国经营的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要举措。要使企业成功地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在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对外投资的方式,地域和重点领域,企业竞争力优势,企业改制和有效监管体系,宏观体制,机制和政策的调整思路等问题。本文只是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投资方式和体制调整提出一个初步思路。

 

  一、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走出去”战略是按照国际市场经济的通行规则,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发展跨国经营,逐步形成在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能力。因此,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要有部署、有次序、有重点地把我国的国际比较优势产业推向全球市场,同时积极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更大范围内的要素组合和市场规模效应,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国外的经验看,企业扩大对外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市场规模受到限制,需要通过对外投资扩张市场和企业经济规模。二是投资开发利用国外的资源和本国短缺的生产要素。如跨国公司在世界战略性资源供应地的大举投资,主要是为了控制和确保这些资源的稳定供给和经济安全。三是寻求高投资收益率或有保证的预期收入率。四是在国外市场乃至全球范围内配置企业供应链,分享各国市场开放的利益,以获得利润最大化的投资目标。通过对外投资,形成全球资产组合多样化,降低投资的系统风险。五是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形成强强联合的资产重组,增强全球规模和技术竞争优势,也是近几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人世后的市场开放新形势,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就必须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因此,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挑战,更充分地分享全球市场开放和知识积累的利益,就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环境,有竞争力的企业只有相继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才可能在国际市场经济大海中学会游泳。只有建立和发展跨国经营体系,逐步扩大规模和提高档次,才可能真正从中产生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生力军--跨国公司。

 

  第二,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已由以前的资本和外汇短缺缺口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短缺缺口,要根本缓解这两个新缺口,一是发展资源节约型技术和扩大内需,二是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外部资源供给和转化过剩的生产能力。从而保证日益短缺的战略性资源,如油气、木材纸浆、矿物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保证国内市场规模对外延伸和扩展,带来边际收益递增的规模经济效应,这是更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我国经济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性决策。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下一个阶段的重点是金融和服务市场的开放。从目前贸易发展看,采取对外投资带动出口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和税收而受进口国的欢迎,减少贸易纠纷,而且可以带动我国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出口,逐步形成企业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的全球纵向一体化生产体系。这对打破欧盟和北美区域性贸易保护壁垒也是有效的。从目前投资发展看,不仅通过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增加劳务输出,提供适用技术和专业服务,可以开辟国内就业的新渠道,而且在境外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市场推广和销售中心,加工制造中心,原材料基地,把生产控制中心放在国内,形成全球生产网络,也是我国企业取得国际经验,促进结构升级和企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从目前金融发展看,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可以带动国内金融机构相继走出去,为国内企业提供当地的各类金融服务,而且可以促进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带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加速人民币的可兑换,提升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大有作为的。

 

  可见,“走出去”战略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带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大举措。从战略上看,我国前20年对外开放的重点是积极引进外资。从“十五”计划起,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将转向实施扩大对外投资的“走出去”战略。用20年的时间逐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和全球化的“走出去”发展格局。从全局看,我国经济已由总有效供给不足转变为总有效需求不足,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供给过剩能力转移到国外市场,把国内市场发展受到限制的企业供应链扩展到国外市场,逐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发展地区乃至全球性供应链综合运作能力,从而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从长期性看,“走出去”战略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次上,都是一个由试点起步,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长期发展过程。在初始阶段,切忌一哄而起,盲目进入不熟悉的领域,付出过高的学习代价。在实施前,应有一个整体配套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二、“引进来”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首先实施了“引进来”的利用外资战略,并取得巨大成功。我国己连续7年名列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到1999年,全国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4万多家,合同外资金额61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078亿美元,世界前500强已有45来华投资。

 

  实施“引进来”战略,首先是带来了我国经济起飞所急需的资本和外汇资源,从而大大缓解了我国的资本和外汇短缺缺口,这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充实的资本和外汇基础。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从1979年底的8.4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底的1547亿美元,对外贸易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第32位提高到第9位,国民经济总规模占到世界第7位,综合国力的壮大,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物质和实力保证。

 

  其次,通过实施“引进来”战略,充分吸收了国外市场经济的观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在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变过程中,最早来内地投资的港澳企业起到了启蒙老师的作用。首先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成为我们学习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重要窗口。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也锤炼了宏观调控的本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已占主导地位,在于中学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规则、秩序和法治框架,改善了投资环境。加入世贸组织后,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和政策与国际接轨的速度,这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

 

  再次,实施“引进来”战略增大了外来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变压力为动力,加快了我国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这是企业继而有实力“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条件取决于国内市场的竞争状况,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首先是国内竞争优势企业,因此,在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合作与竞争中,我国企业开始了模仿、干中学和研究与开发的学习过程。在外来竞争压力面前,企业不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且在竞争实践中初步掌握了市场经济的窍门和技能。事实证明,越是对外开放的地区和产业领域,市场经济的基础越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也越高;市场竞争越激烈的产业领域,企业在竞争中掌握技术窍门和管理经验的激励越强,竞争力提升得也越快,企业改制和内部治理结构调整越彻底,企业文化和行为越规范,产品的技术和附加值含量增长得也越快;越是勇于运用风险资本、资本市场和其他金融工具运作的企业,企业发展壮大的速度也越快。由此可见,“引进来”战略不仅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了一批有实力率先走出去的企业主体,也形成了多层次的有能力走出去的国际比较优势产业。

 

  最后,实施“引进来”战略,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吸纳了约1800万人的就业,而且培养了一批熟悉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运作和管理方式,有技能和才干的各类人才。我们的调查显示,真正富有创业创新精神的人才,在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作时间最长一般不会超过58年,当他们学到管理和经营企业的本领后,就会回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担任管理和技术工作或自己创业,并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的具有国际化经验的人才。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储备了比物质和金融资本更重要的人力资源和人才。

 

  由此可见,在经历了20年的对外开放和实施“引进来”战略,我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金融实力,多种所有制成分的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由此不断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下一步要取得更快的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的市场,资源,资本,技术和人才,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际比较

 

  到1999年底,按外经贸部门统计口径,我国共批准和登记的境外投资企业5976家,协议中方投资额69.5亿美元,涉及对外投资开发利用国外油气、森林、铁矿等资源性产品,对外投资轻纺、家电,食品和原材料加工等比较优势产业,开展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等领域。到1999年,我国已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696亿美元,派出劳务人员179万人次。

 

  巴西和印度都属于资本净流入国。其资本流动的结构与我国相近,但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印度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的总规模远低于我国,主要是由于印度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低,长期以来强调进口替代战略和国产化造成的。近几年印度也逐步走向了对外开放,但截至1998年,其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的存量只分别为8.7亿和132.3亿美元,仅接近于我国1998年一年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流量的13。巴西不但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的总规模小于我国,而且对外投资存量低于利用外资的差距也大于我国,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巴西基本上是外资依赖型经济的结构特征。韩国属于资本净流出的另一种类型,即对外投资存量大于利用外资。这与韩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投资主要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利用外资主要采取举债的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但受亚洲金融危机打击后,韩国政府意识到过去的政策偏差,开始由高负债战略转向了积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

 

    按传统观点看,我国、印度和巴西都属于大陆型的发展中大国,经济以国内市场为主;韩国是开放型的小国,经济依赖于国际市场,这种基本特征决定了各自资本流动类型和战略的差别。但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即使是大陆型的发展中大国,如果不能“走出去”,不但不可能更多地分享到全球市场开放和知识经济的利益和好处,只会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的差距。依作者个人的判断,在这三个国家中(见表2),即使印度有更好的国际联系(英语优势,国际化人才优势等),巴西有更发达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条件,我国仍是最具备“走出去”的国家。我们最薄弱的是;日企业制度,落后的企业内外部运行,管理和监管体系,缺少国际化经验,这需要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加以调整和解决。 

 

  在发达国家中,美、英、日等都属于资本净流出国,即对外投资存量要大于利用外资,但也可以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美,英的相对平衡型,它们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资本输出输入国,其资本流动结构也相对平衡,反映了这两个国家的投资市场开放和国际化程度相当高,同时,其对外投资总规模大于利用外资规模,使这两个国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立全球生产网络体系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相应获得了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经济利益。二是日本的不平衡发展型,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接近于利用外资的10倍,这既与日本高贸易赢余。高国民储蓄,高海外扩张的经济结构有关,也与其低市场开放程度,低资产收益率、低内需增长率有关,日本经济的这种二元结构(高度对外扩张和低度开放市场),不仅导致了90年代的经济停滞,也降低了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在表2中,日本企业管理者的国际化经验仅高于中国,也证明了这一点。在90年代后期,日本被迫放松了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和对策建议

 

  1、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发展阶段

 

  吸取我国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发展经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应作分几步走的阶段性安排,一是未来510年的起步阶段,主要目标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建立适合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外投资方式、地域、途径和管理体制。除大型资源型开发项目外,投资规模一般较小,投资企业以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外向型企业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为主体,投资领域主要是国内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及为国内企业跨国经营相配套的研发、销售和生产环节。二是未来20年的稳步发展阶段,主要目标是初步建立国际化的生产体系,形成一批中等规模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逐步培育起国际化的综合物流和金融运作能力。三是在更长时期内形成全球生产体系,形成一批有全球竞争实力的大型的跨国公司和企业,这些企业具备在全球市场上配置供应链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在第一个阶段,扩大对外投资的“软”基础设施建设更为重要。包括相关的体制、机制、政策和法律框架。目前海外资产流失、海外中资企业的行为不规范、效率低下、中外合资企业的合作以及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未来预期。因此,按照国际有关规定研究和制定必要的规则、标准和程序、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实施“走出去”跨国经营的关键。

 

  2、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

 

  一是在国外投资建设国内有短缺趋势的战略性资源和初级产品的长期稳定供应地。如油气、矿产、木材及纸浆生产基地,这类项目投资大,市场和投资风险高,建设周期长,不仅项目建设会涉及采掘,加工、运输、仓储、销售、融资、投资方式等极其复杂的系统问题,还往往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等不可预见性因素:,需要政府为企业创造条件,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进行建设。

 

  二是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长期稳定的海外市场和需求源。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包括: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工业制成品加工工业,从事贸易,物流和分销、金融保险、专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人才和技术相对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领域的多数企业普遍规模小,跨国经营的融资能力有限,也缺少国际化的经验和人才。因此,可先从试点做起,政府在融资、税收,外汇和出入境等方面可制定有时限、有条件、有标准的支持性措施,使这些领域中的有进取和有实力的企业率先“走出去”。

 

  三是我国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如家电、轻纺和成衣、食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一些质量价格比有明显优势的机电产品,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当地设立企业和机构,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国外市场。

 

  四是通过对外投资寻求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国际商业资讯中心,一些生产环节和研发机构。通过建立信息、资讯、研发、技术支持以及物流的国际化网络,可以为更多的国内企业和海外中资投资企业服务。

 

  3、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难点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难点,主要包括:一是海外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以及风险管理能否实现国际化;二是人才能否本地化,包括国内派出人员的各种待遇能否本地化;三是能否建立符合匡际标准的海外国有资产以及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监管体制和机制;四是如何建立企业对外投资的信息数据体系,使政府、企业和市场都能随时掌握对外投资的动态情况;五是如何建立对外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解决上述难点,需要时间,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

 

  4、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发展政策

 

  一是研究制定企业对外投资的“游戏规则”、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分阶段地制定和加以实施。

 

  二是统一规划、逐步推进。虽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运作方式是严格按国际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同领域和地区的差异又很大,但仍需有一个纲领性的战略框架及实施方法。

 

  三是鼓励跨地区、跨部门、跨国别的合作、联合以及建立战略性投资联盟等多种投资方式。

 

  四是制定相应配套的支持性政策,如融资、税收、外汇、人员和货物出入境、商检等方面政策,并搞好部门间的协调和落实。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