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既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规划之年。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央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疫情过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会发生哪些变化?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会呈现出怎样的趋势?中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并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对“十四五”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会起到怎样的影响?
带着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在第九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召开期间,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原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进行了专访。
大三角分工格局或现
NBD:疫情加速了全球产业链分工的重构,您认为,与过去相比,当前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出现了哪些变化?
张燕生: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认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到了一个收缩倒退的阶段。也就是说,一个浪漫的时代结束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开始了。
所谓浪漫的时代,指的是过去几十年在超级全球化和IT革命的推动下,发生了综合物流革命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革命,也改变了那个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界尤其是制造业,形成了一个新的国际分工方式,叫国际工序分工。就是说一个产品可以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完成,还可以做到零库存,即时供货。可以看到,这个时代是做工业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代结束以后,一个新的时代来临,最大的变化在于,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日本或者中国,谈得最多的问题是供应链的安全。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说未来全球的三链,最重大的变化就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安全甚至比利润、效率都更加重要,因为一旦中断就什么都没有了。
NBD:您刚才提到了产业链的安全问题,从分工角度来看,您认为出现了哪些趋势?
张燕生:最有可能出现的变化就是国际大三角分工格局。
当前东亚主要是为全球提供制造能力和劳动力,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东亚生产网络发生深刻变化,因为这一次的新冠疫情,最先稳定的是中国,其次是日本、韩国,再其次是东盟。对于东亚来说,下一步有可能出现全球性的需求东移、供给东移、服务东移、创新东移以及资本东移,还有货币和金融合作的东移。
随着经济的东移,疫情结束以后,东亚的生产方式、生产网络可能发生跟过去不一样的变化。过去,在国际的大三角分工格局中,东亚主要提供劳动力,提供制造能力,如今也开始提供服务和创新了,甚至开始提供资本和金融货币合作。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分工的变化。
超级全球化正在收缩
NBD:最近RCEP的话题很火,中国加入RCEP以后,接下来又考虑加入CPTPP,您能否分析一下这背后的逻辑?
张燕生:RCEP也就是东盟10国+中日韩、澳大利亚、新西兰正在签署的亚太地区的10+5自由贸易区,这个自贸区将是世界经济规模最大的自贸区。
中国还明确表示,将以积极态度考虑加入CPTPP,这向世界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中国不但愿意接受CPTPP现有的高标准规则,而且下一步还将会有决心直面更高标准的国际规则、规制和标准。中国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具有排他性,而是更注重互利合作,发展共赢。
NBD:中国即将跨入“十四五”时期,在新时期,哪些行业和领域会成为风口?
张燕生:今天我们谈到的一些新事物,比如网络安全,比如智能制造,它已经不再是过去40年的继续,而将是未来30年新的起步,新的开局。
从这个角度来讲,进入“十四五”之后,在这个新的阶段,超级全球化正在收缩,但与此同时,又在推动数字全球化、服务全球化、创新全球化、人文交流的全球化,这是未来30年我们将面临的一个新局面。
NBD:当前我们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十四五”时期,这将给我国经济环境带来哪些变化?
张燕生:“十四五”期间我们可以看到两条线:一条线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也就是下一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将是主导“十四五”和一个更长时期内经济、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还有一条主线,仍然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涉及未来的需求、供给、投入、产出、分配、流通、消费和宏观经济循环,也就是要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并由此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要为我们的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创造一个不但是超大规模,而且是更高质量的应用场景和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