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稳健政策如何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发展
2007-9-17 11:28:00
 

  在行政措施与市场化调控并举的共同作用下,2004年中国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2005年,仍然处于扩张期的中国经济,能不能延续2004年快速增长的经济势头?政府调控能力和市场化改革力度的提高,将会对2005年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双稳健政策如何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发展?日前,记者就此专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士。查阅最全面的金融信息和最有价值的金融资源请登陆中国金融资源总库

  主持人:从国际国内环境看,2005年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自主性增长动力能否继续得以保持?

  巴曙松:从国际环境看,2005年世界经济将由强劲回升转向平稳增长,总体经济环境略差于200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比2004年降低0.51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率将降低1.53个百分点。国际环境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石油价格的走势。由于2004年国际油价在需求大大超出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和投机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非理性上涨,国际油价已经偏离了每桶2535美元的一般均衡增长轨道,总体判断2005年国际油价预计将稳步回落,但回落幅度有限。如果国际油价将回落至一般均衡价位的上限附近,这样将减轻中国原油进口成本负担,大大缓解高油价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将减缓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从国内环境看,周期性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中国2002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增长周期是中周期与短周期的扩张期相互叠加的结果。2005年城市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消费结构仍处在升级期,汽车、住宅等消费热点尽管在经过爆发式增长之后,其增长势头可能会有所减弱,但向上拉力不会逆转。受投资成本影响,国际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的步伐不会停顿,因此,经济稳定增长的中期需求动力仍然存在。而中国的45年一轮的短周期仍然带有明显的政府换届等政治影响因素,期望加快发展经济的政绩需求使投资需求周期性膨胀。从短周期因素看,巨大在建规模使投资惯性运行势能较大,经济增长的自发运行仍处在扩张期,宏观调控只是压抑了其增长幅度,但并没有改变其趋势。

  由于信贷收缩等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影响在2005年将更加充分显现,经济增长率将呈逐季回落之势,但在中周期趋势性因素的影响下,自发扩张惯性仍然可使经济在接近潜在增长率水平的区间运行,只要把握好调控政策力度,不会出现经济明显下滑。

  主持人: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将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您认为双稳健政策将如何协同配合以促进经济发展?

  巴曙松:自从国家2004年初实行新的宏观调控措施以来,中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已经果断及时地进行了调整与配合,如长期建设国债规模从上年1400亿元调减到1100亿元,一些以国债筹资建设的项目资金拨付进度有意放缓,同时显著强化财政资金使用中的结构导向,支持农业、公共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

  作为宏观反周期操作的扩张性政策适用于经济低迷阶段的政策类型,反周期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一旦达到,扩张性政策的淡出就是一种必然的逻辑。在接下来的经济增长轨道中,稳健的财政政策将更加注重结构上的有保有控:即一方面要控制过热行业的发展,财政资金从越位领域退出,以拉动投资需求的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将进一步缩减;另一方面,支持能源、交通等瓶颈部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财政资金转向公共财政缺位领域。

  央行在2005年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目前情况来看,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非常注重以下因素:(1)密切关注CPIPPI和经济走势。由于PPI的上涨预期,带来CPI很大的不确定性,作为货币政策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2)考虑整个社会总体流动性偏高的情况。目前中国M2/GDP比例接近200%,这在世界上非常少见,不利于金融和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在2005年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安排中,M2增速与GDP增长和CPI涨幅之和之间的差距将会有缩小的趋势。(3)观察利率调整的效果。央行小幅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不能从财务杠杆方面对企业的资金成本带来实质性的影响。此次微调是货币政策进入转折点的标志,具有一定的宣示效应,即央行通过加息向市场发出了一个信号弹,试图改变公众的预期。如果公众预期政府将进一步加息,可能会有助于遏制投资过热,但是这种影响相当微弱。央行提出要观察利率政策的实施效果而动,显然,这次存贷款利率的调整是整个温和加息的步骤中的一步而已。

  2005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会根据经济金融运行的变化适时加以完善,根据金融体系流动性状况,央行将会灵活调节公开市场对冲操作,保证金融机构正常的支付清算和合理的贷款资金需求,加强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再贴现管理,注意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

  主持人:2003年以来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2004年上半年开始主要采用行政调控措施。您认为2005年宏观调控会不会复归市场化轨道?

  巴曙松:在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下,这可能有其必然性。或者说,之所以在宏观调控的起步阶段倾向于采取比较严厉的行政调控措施并且依赖行政调控,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投资过热以及土地、信贷领域的混乱需要依靠行政措施以及时取得显著的效果。较之间接的宏观调控措施,此时行政调控由于见效快、措施直接而成为首选。但是,行政调控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如缺乏弹性、执行方面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可能产生非经济的寻租行为等等。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仅仅依赖行政管制措施,同时不及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进行价格信号的配合、改革的配合,就可能使得初期依靠行政管制取得的调控效果出现反弹,同时也可能使得宏观调控的持续时间延长。由此看来,仅仅依赖行政手段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而没有市场化的手段与市场化的价格信号调整配合的话,宏观调控的难度会加大,并使其效果难以巩固和持续。

  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央行自1029调整基准利率,同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等推动利率市场化政策,以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从宏观政策的发展方向看,在初期以行政调控为主要特征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效果之后,宏观调控方式向市场化的调节方式转变是一个必然的方向。

  主持人:怎样抓住宏观调控中诸多矛盾的关键,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从而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更强健的内在动力?

  巴曙松:宏观调控政策层面的各项措施,特别是总量政策类经济手段对市场周期性投资膨胀的治理较为有效,而体制性投资膨胀的治理则需要通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来实现。

  国务院在这一轮宏观调控的关键时刻及时出台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有关决定,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抓住了宏观调控中诸多矛盾的关键,正在逐步消除盲目投资扩张的体制性因素,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更强的内在动力。

  为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实现标本兼治,2005年中国政府将会落实投资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向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明示新的投资领域行为规则,以引导投资需求健康增长,遏制低水平投资扩张,包括政府在企业投资核准环节中对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的具体操作细则和规范企业投资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以避免在执法环节上出现执法力度时紧时松的现象。及时清理和废止限制社会投资领域和市场准入的过时政策和法规也是重点之一。另外,还要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及时出台具体的政府投资责任追究法规,增强政府投资相关人员的责任性。

  主持人:土地、资金、劳动力和资源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是不是下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和改革的着力点?

  巴曙松:当然,包括土地、资金、劳动力和资源、公用事业在内的生产要素价格被严重低估是导致投资过热的重要诱因,而导致要素价格被严重低估的核心原因是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太低。中央高层领导多次指出,必须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保障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从传递出的各种政策信息来看,土地管理方式改革、资金市场化、劳动力保护和资源市场化已经或者正在被纳入下一步的政策重点。

  在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以后,以数量调节为主要特征的货币信贷调控将会加快向价格调节方式的转变,更大程度地发挥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随着中国贸易项目将由持续顺差转为基本平衡,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更多地将来自国内需求,同时美联储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使得流入中国的热钱可能会受到一定遏制,而不调整汇率形成机制的代价正逐步加大。目前看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机正逐步走向成熟。

  另外,建立可行的市场化土地管理体制也势在必行。管制土地只是阶段性行为。目前,不少地区土地供应紧张问题凸显,一些合理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这势必影响经济的正常增长。在地价形成、征地补偿、土地批租、土地收入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形成规范的、合理的、有效的机制,对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和促进经济的合理增长有重要意义。(时间:2005-1-11  来源:中国金融网/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