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强调: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个百分点,延续了自3月以来稳中回升的态势,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要求基本相适应。这也就意味着,央行延续两年的从紧货币政策在3月份已经开始酌情松动,并且得到延续。
合理的酌情微调
综合多方面的指标观察,例如对外贸易顺差的大幅上升、企业盈利的显著下滑、投资的明显回落等,总体经济已经呈现明显的回落趋势,因此政策的重点应当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3月份货币政策的酌情微调是合理的。
从总体上说,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十分强劲。二季度的计划投资总额增幅上升到32.8%6月末的剩余投资额已经达到10.4万亿元,就是一个证明。当前,尽管GDP增长率仍然维持在强劲水平,但增长动力已然改观,中国经济处于未冷但已趋冷的转折点。景气颠峰已过、投资强势依旧、物价加速回落和企业利润缩减是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四大特点。如何尽量缓解经济景气的下滑,是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宽货币紧信贷格局短期难改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指出,二季度央行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合理增长和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流动性环境。这表现为相对宽松的货币市场资金状况和相对紧张的信贷形势。
下半年,这种宽货币、紧信贷的格局在短期内难有明显的改观,中期内是否出现改变,实际上取决于当前银行的基础货币的投放方式,特别是在汇率调整之后,央行是否依然有相当大的对冲外汇流入的压力。不过,在银行体系已经持续几年的一个资产结构转换趋势是,贷款在全部资金运用中的占比稳步下降,无论是全部金融机构还是国家银行,都是如此。国家银行下滑更为显著,其后的驱动力,是银行风险管理要求更为严格以及资本充足的约束。
值得注意的是,宽货币、紧信贷市场格局的走势直接影响到银行和基金等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投资方向,这也是一个值得宏观当局关注的重要问题。下一步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实际上需要观察投资和信贷在下一阶段是回升还是下降。同时,特别强调的是,在中国经济体系已经高度开放的条件下,中国与美国等经济体的PPI等价格指数联动十分明显,与此相关的债券市场收益率的联动效应也同样十分明显,分析中国的债券市场走势,应当有国际的视野和眼光。相对而言,中国债券市场中短期收益率的下移可能是一个趋势。
国有银行贷款少增
从上半年的贷款增长看,人民币贷款除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同比少增外,其他金融机构均同比多增。这反映出国有银行体系的改革对原有的信贷投放格局的冲击与影响,特别是一些国有银行在改革进程中,大幅度收缩甚至取消了基层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在缺乏对基层分支机构的有效控制措施之前,这种收缩有一定道理,但是,实际上反映了国有银行贷款投放效率的下降和风险控制手段欠缺的窘境。
实际上,如果把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贷款增长幅度进行对照可以发现,国有银行的贷款行为往往是大起大落的,主要是在行政意向导向下大幅度的波动,这种波动对于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时间:200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