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现实——在“科斯与中国”讨论会上的发言
2011-1-3 0:18:00
 

首先祝贺科斯教授百年寿辰。时间有限,我想讲两个想法:

第一,科斯教授的《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给我们开拓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他告诉我们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正因为有这个替代关系,所以才会有企业。当企业组织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的时候,企业就出现了。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组织成本也会逐渐上升,因此当大到某一点的时候,企业就要让位给市场,这一点我和张维迎教授的理解有点不同,我认为的确是存在这样一种替代关系的。而且可以说正是这种替代关系导致了企业和市场的存在。

其实科斯教授的这个思想,当我们把它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对现实进行研究的时候,可以得到非常丰富的结论,比如说,为什么计划经济比不过市场经济?当你把企业无限做大,大到把一个国家都变成一个企业的时候,它的内部管理成本或者说组织成本就会无限放大。而这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低效率,中国和前苏联过去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它在内部的信息收集、内部控制上都会面临非常高昂的成本。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信息成本,使得中央计划部门不可能获得每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完整信息。所以才会导致在计划经济国家,用平均主义的分配来代替理论上的“按劳分配”,用定量供应来代替对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满足,同时也会出现用领导者的主观决策来代替客观分析基础上的决策。因为信息不完善。所以不可避免地导致决策机关和领导者经常作出错误的决策,导致投资失败,导致整个经济结构失衡。这是计划经济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缺陷。当然计划经济体制还有别的缺点,它给了政府过大的权力,使其很容易把个别人的偏好和利益置于社会公众利益之上。

我想,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的相互关系,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出发点,来研究不同的领域中的不同具体情况,来分析为什么会有形形色色的产业组织和不同的企业,为什么会有形形色色的经济制度,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它们可能被其他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制度取代?可能会得到很丰富的结论。比如说,为什么中国和前苏联的计划经济在其初始阶段都曾经表现出相当高的效率,有过强劲的经济增长?为什么后来不行了?又如,为什么有些行业有天然垄断的特征,而有些行业只能是大量中小企业间的完全竞争?我们也可以用科斯教授的这个分析工具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第二,我认为,与其我们把科斯教授的一些观点称为定理,不如看作一些有用的分析方法和思想方法。如果把他的一些分析推到极端,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结论,不用看现实条件,拿到哪里都能用,很可能会得到荒唐的结论。比如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科斯教授提出来,即便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只要交易成本为零,只要产权明确,市场交易就可以达到最优结果;而有些经济学家常常在讲这一点时把“交易成本为零”忽略了。实际上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交易成本为零是一种特例,而不是常态;忽略这一点继续推论,就可能得出很荒谬的结论。

举个例子,某个企业在长江上游排放污染,长江中下游千百万老百姓都是污染受害者,如果说只要产权界定清楚,不要政府干预,不要法律,不要有环保立法,就让这些受污染的老百姓自己去和排放污染的企业进行交易,是不是就能达到最优结果?显然是不能的。此外,所谓污染者和污染受害者谁负担治理成本都没关系的说法,即使在纯经济学上能够成立,在社会伦理的意义上也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我想我们面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把一种理论看成一成不变的教条,用宗教的态度对待学术。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谢谢大家!

 

(根据记录稿整理,作者稍有补充。)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