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经济和深化农地改革—省“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座谈会的发言要点
2020/9/25 13:58:00
 

编者按:根据会议的要求,由于发言时间有限,各与会专家仅就“十四五”规划的目标或某一重点任务提出咨询意见。借此机会,谈了一些自己由来已久的思考和观点,不展开相关的分析和论证。

一、

非常荣幸,能够成为省“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的一员,并参加今天下午省领导亲自主持的专家咨询会。我曾有幸牵头省里“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文字起草工作,那时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认识很单纯,前面就是大路朝天、一马平川,按“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埋头往前奔”就是了。但感到这次“十四五”规划可就“太难了”。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二、

但无论中美战略竞争如何加剧,新冠疫情如何迁延,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激荡,有一条却是确定的,那就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主要是什么?就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换句话说,就是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是(过去叫)“科学发展”、(现在叫)“高质量发展”。全党工作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

对于浙江在“两个一百年”、“两个高水平”转折期的新发展,首先要明确发展取向。生产力方面就是数智化,发展好数智经济,特别是成功推进数智化转型的新实体经济;生产关系方面就是市场化,提升好(半拉子的)市场经济,特别是成功推进“制度型开放”(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语)的新市场经济。

四、

发展还是得从浙江的实际出发,彰显我们的特色优势。浙江七山一分二分田,我曾设想未来浙江经济的主体形态有二:一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主要发展以网络数据为基础、智能应用为表征的数智经济;二是在山区和乡村,主要发展以绿水青山为基础、“四生”业态为表征的生态经济。

五、

浙江生态环境较好、城乡发展较均衡,如何放大这些优势,又能和经济持续发展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我建议大力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好生态经济。这也涉及新型城市化和乡村振兴。

六、

总书记在主政浙江时撰写《之江新语》,提出了“两山”理念:“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这是就过程而言。至于后来把“也是”调整成为“就是”,那是就结论而言。事实上,没有一个发展生态经济的“转化”过程,“就是”的结果也是出不来的。

生态经济除了大家熟知的生态农业、生态加工业(主要是以当地资源、区域市场为主,而非供销大进大出、大吞大吐,连劳动力也主要依靠外来农民工的规模制造业)和生态旅居业(传统乡村旅游向休闲、度假、康养、人居等的延伸)之外,还要关注一个新兴的大产业——生态知创业的发展——由于浙江地域狭小、交通和信息网络发达、人文荟萃、文创业发展迅速,完全可以依托乡村的好山好水好生态,因势利导,发展类似远程办公、程序编制、文艺创作、内容生产等知识创造业。尤其是在城市群成为新型城市化主体形态的当下,结合省里四大都市圈的发展,在四大中心城区近郊和周边的中心镇及特色小镇,发展这一类的产业大有可为。有专家指出,今后70%的经济增量将来自都市圈地区。比例有否这么高可以商榷,但大趋势是绝对不错的。

七、

但是,产业发展不可能停留在空中楼阁。一旦要落地生根发芽,就要解决一个农村土地使用的问题。生态农业涉及土地用途管制问题,在此无需讨论。但其他三个业态的发展,均要以农村建设用地的活化使用为前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铁板一块”的僵化农地模式,必须得借用城市国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两权分离”这把“金钥匙”,开启已经锈蚀了几十年的中国农村建设用地之锁,为乡村振兴开辟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

对此我过去曾以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为例,提出过四句话的基本思路:第一就是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第二就是城乡土地平权,或谓城乡建设用地平权。第三就是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 。第四就是农建地的“有偿有期限转让”,要进入规范管理的要素市场(中央《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要有“有为政府”的“有效监管”。

农地是集体所有的不错,咱不去碰那个公有制的“地雷”。咱学着城里人的套路,把个使用权剥离出来,让它在市场化过程中活化、变现、生利。地活了,房就可以活;房活了,业就可以活;而业活了,投资、运行的钱和就业、经营的人,也都活了。人聚人、钱生钱,乡村振兴有载体,新型城市化有空间,投资有去处,就业有岗位,真正可望做到“两山”成功转化,生态产品价值顺利实现。

要想明白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的大逻辑。新型城市化的要害是“化人”,但“化人必先化利,不化利无以化人”。凡事必须得按市场经济趋利避害的规律办理,才能取得预期的成功。但农村的“利”,主要集中在“地”上,所以必须得同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因为“化利必先化地,不化地无以化利”。

八、

非常时刻须采取非常之策。内外循环双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虽要关注“内外”,但更要专注“城乡”,尤其是力促“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适销能对路、投资有回报,经济才能循环得起来,否则无论内外和城乡都走不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目的,就是打破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梗阻。因此,我建议在省“十四五”规划中,能快快落实省里既定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八字方针”,以“第三次土改(耕者有其田、联产承包制之后)”和生态经济为抓手,融合推进新型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拉动新基建和扩大消费,促进“十四五”全省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数智化、市场化转型,最终保持区域经济基于良性循环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