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自贸区 潜力难以估量
2018/11/10 10:04:00
 
    上海进博会上,来自日本和韩国的参展企业阵容强大、产品新颖、令人瞩目,折射中日韩贸易还有巨大潜力可挖,也预示“中日韩自贸区”具备现实可能性,宜加速推进。
  今年是“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首次在东盟以外召开10周年。“中日韩自贸区”概念早在2002年的“东盟+中日韩”(10+3)框架中便已提及。2012年11月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中日韩经济部长会议决定启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然而,迄今几经波折,仍未达成框架协议。究其原因,可谓复杂多变。
  其一,日韩分别为美国在亚太安全区域的两大“不见面的盟国”,即美国通过分别主导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而不是“美日韩三边同盟”,来达成不同的目标。美国基于维护亚太区域安全格局的考虑,不希望有力量来整合日韩。
  其二,冷战结束,东亚经济领域改革同步,相互依存加深,但安全结构上的对立没有改变。而这种经济依存、安全对立的二元结构,与美国主导基于双边同盟的“亚太同盟体系”互为表里。
  其三,区内历史认识、地缘条件以及发展阶段等多元复杂,难以形成与共同经济利益相匹配的“意识认同”。
  但时代进步,大势难挡。如今,中日韩分别为世界经济第二、第三和第九位的经济大国。2018年中日韩经济总量达20.95万亿美元,比日本主导的“TPP11”多约10万亿美元,接近美国主导的北美新贸易协定(USMCA)。在贸易上,2017年中日韩对外出口之和约占东亚地区总出口的70%,进口占67%,且三国在东亚区内贸易占比接近60%以上;投资上,中日韩吸引外来直接投资总额约占东亚整体的40%,而对外直接投资之和占东亚对外直接投资的68%。在东亚,中日韩举足轻重,经济实力和总量上均具备集结整合条件。在对外经济关系上,仅“中韩+中日”两个双边贸易之和即可与“中美贸易总量”相比。三国具备了携起手来的条件,既可分散贸易摩擦风险,也可平衡外贸结构过于集中之不利。
  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当今时代,西方整体战略收缩,而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且建立了人民币计价的石油期货市场,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贸易总量,乃至内外投资、技术创新等多领域、多层次上,均显示出中美欧三极的雏形。
  无需讳言,这三极尚不均衡,“中国极”还相当单薄,急需有地缘腹地依托,分散风险。在此,“中日韩自贸区”不仅可提供交易便利,也可降低贸易成本,产生静态的区内贸易扩大效果,同时,鉴于中日韩技术创新与世界齐头并进,对内对外投资活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若达成自贸区,无疑会加速区内“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自成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产生动态的经济增长效应。
  (来源:环球网)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