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新10年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与重点任务
2014-10-29 14:08:00
 

  从2011年到2020年,是我国实现“三步走”现代化进程第三阶段战略目标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10年,是体制机制改革深度攻坚的10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10年。这一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其成败与否决定着前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能否得以传承,以及我国到2049年的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新10年发展环境分析

  (一)世界经济将进入相对较低的增长期

  随着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先后发力,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长达30年的繁荣,从1981年-2010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达到3.4%.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的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新的调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继续保持较陕增长的难度较大。

  1.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持续增长难度加大。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已使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特别是在2009年出现了全面衰退。从发展前景看,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仍将面临着一个艰难复杂的爬坡过程。

  短期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所导致的大量不良资产的处置和资产负债表的平衡过程难以解决,将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较大的减赤和减债(双减)双重压力下,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不得不压缩军费等公共开支,社会福利“去泡沫化”也将导致公共需求趋于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面临着较大的“去杠杆化”压力,信贷融资条件将变得更加苛刻,融资不足将制约投资需求的扩大。

  中长期看,在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重创下,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面临重新调整。一方面,发达国家考虑自身经济的再平衡,将转变负债型、消费型增长模式,提高储蓄率和降低消费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另一方面,随着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信息产品市场的日趋饱和,全球信息化步伐将有所放缓,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需求也将减少,而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带来的新的增长动力,更需要长期的过程。

  2.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中期增速放缓。2l世纪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为同期世界经济增长作出较大贡献。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虽然乐观,但受经济发展模式限制和自身发展内部条件的约束,其经济发展速度和进程将受到一定制约。

  总体上看,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共同问题是产品对国际市场出口有严重依赖性。一方面,主要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新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将抑制国际贸易流量的增长,进而使新兴经济体出口空间遭受挤压:另一方面,虽然新兴经济体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且相对廉价,但人口增长放慢趋势明显,不但会影响其国内消费增长,也将导致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进而增加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国别来看,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面临较大的发展型瓶颈:巴西制造业总体不强,面临较大的增长型瓶颈:俄罗斯能源资源出口依赖特征明显,面临较大的国际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我国则面临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节能减排任务加大将使经济增长空间受到一定的挤压。

  综合来看,由于受金融及债务风险、成本及通胀风险、贸易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约占世界经济总量60%以上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增长面临减速,世界经济增长将进入适度调整时期。同时,由于中东、北非等动荡冲击持续不断,类似20世纪70-80年代滞胀的复杂局面也有可能在世界范围重现。预测2012年~2020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可能降到3%以内,明显低于21世纪头1 0年年均3.6%的增长率。

  (二)全球经济转型和结构变化将明显加快

  1.世界经济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转型。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原有的发展模式、结构和动力机制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也充分暴露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崇尚自由竞争、放任过度消费和负债消费型增长模式与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过剩生产型增长模式的不合理性。在认识到全球经济失衡带来的严重问题后,世界各国纷纷寻求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促使全球经济实现再平衡。目前,新兴市场国家正在沿着扩大内需、提高国内消费率的路径展开调整,而发达国家则是从低储蓄、高负债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向适度储蓄和适度负债发展模式转变。

  2.全球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认识到虚拟经济泡沫、实体经济过弱造成严重后果后,决定重新发展制造业。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重新把鼓励扩大出口放在经济政策的重要地位,把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以及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作为重振制造业的重点,并大力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展。其实质是利用技术,培育起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高端制造业,进而促使全球产业和技术领域的进入新一轮大调整,也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的跨国转移,影响全球产业发展的分工格局,并推动全球产业转移进入多级平行推进、结构高度化、链群转移的新阶段。

  3.全球经济格局面临重大变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完成,人口结构日益老化,劳动生产率增长趋缓,将相继陷入低迷增长。新兴市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方兴未艾,人力资本积累水平逐步提高,经济发展前景较好。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差速增长”使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上升,并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因此,新兴经济体将凭借增长优势、总量地位,谋求更多话语权,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优化国际利益分配地位,进而引发国际体系的再调整。

  (三)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由于世界经济调整以及不同板块此消彼长变化,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力量对比及景气周期差异等原因,为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1.全球经济减速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一方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明显增加,我国可能面临持续低迷的外部需求,稳定出口市场和份额的难度加大,将倒逼我国经济从出口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变:另一方面,全球经济调整也孕育着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特别在在全球日益重视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减排责任也在加大,迫使我国改变依靠要素投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向更加节约、环保与和谐的内涵型发展方式转变。

  2.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转型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推进,将促进国际资本和产业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转移。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是跨国公司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佳目的地之一,加大对金融、商贸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度,引进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治理结构、供应链模式,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提升产业国际分工地位。

  3.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融资困难,给我国资本全方位、有效地“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当前,我国国民储蓄多、国际储备大,企业有资金优势,在全球能源和矿产价格走低、企业资产缩水和价值低估的条件下,有利于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加强对国内企业和矿产开采权等兼并收购,更好地推进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融合发展,以国内市场换取国际资源,以国际资源推动国内市场发展。

  二、战略目标

  2011年-2020年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康,显著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富民强国,为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奠定坚实基础。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提升市场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水平,显著提高民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顺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广大民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实现全面小康

  到2020年,经济实现平稳增长,总量规模接近美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地区、城乡贫富差距全面缩小。收入分配格局更为合理有序,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指数达到

  1.经济规模中速增长。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会逐步放缓,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峰谷值趋于收敛,中值下移。但这并不影响我国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实现。考虑到物价和汇率变动的因素,预期2020年GDP将达到120万亿人民币左右(当年价),人均GDP将超过1.2万美元,内需增长加快,消费结构实现升级。形成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和进出口市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建成世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2.全民福利国家基本建成。为使民众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既要提高全民福利水平,又要吸取西方福利国家的经验教训,社会福利程度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避免福利国家出现的所谓“社保病”.初步建成全世界最大规模,覆盖城、乡各区域、不同人群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实现人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住条件普遍得到明显改善,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基本解决。在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同时,各种健康风险和各类急、慢性病发病率明显降低,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人口预期寿命将提高到75岁以上。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3.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为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改变财富分配不合理、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要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创业等方式,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让更多民众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培育壮大中等收入者队伍。促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更好地结合,进一步强化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力度,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使更多有知识、有技能、有特长、懂管理的人能进入到中等收入阶层。最终实现社会职业结构的转换,即由以蓝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变成以白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各阶层群众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改变“金字塔”型的个人收入结构,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个人收入分配结构。

  4.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4亿人左右,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亿公顷。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构建。生态保护与修复明显加强,人均碳排放水平稳步下降,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全面增强。森林覆盖率达到25%,森林蓄积量达到160亿立方米,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森林碳汇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年均空气质量标准达到二级以上城市比例提高到95%以上,形成青山、碧水、蓝天的优美生态环境。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达到25%左右,建成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国家。

  (二)大幅提升综合国力

  1.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大为增强。新型工业俐顺利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陛进展,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总体工业化进程进入到后工业化初期水平,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进入到后工业化中期水平,中部地区基本跨人后工业化门槛,西部地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取得成效,农业实现相对集约高效发展,耕作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主要粮食产区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经营,土地生产能力和效益大幅提升。

  2.基本实现国防军事现代化。到2020年,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加快。国防和军队改革逐步深化,领导管理体制趋于优化,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不断健全,新型作战力量得到发展,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不断创新。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实现跨越,现代化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初步构筑。军民产业融合式发展基本实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国防教育进一步深化,后备力量建设全面加强。

  3.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初步建成世界最强大的科技创新国,实现由物质要素投入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由“中国制造”向“中国仓0造”转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刊物发表论文数大幅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以及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比重达到25%左右,国际专利数量迅速上升,相当多的国内专利转化为国际专利。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R&D投入达到2.5%以上,企业真正成为投入主体,众多中国企业成为拥有核心技术和全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实现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人力资本积累不断增强,世界最多人才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人力资源竞争力大幅提升,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得到确立,进人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建成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源强国,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三)市场化提速现代化

  1.市场机制基本完善。通过“价、税、财、金、法”五联动式的改革,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加重视富民惠民,更加重视社会建设,更加重视生态环境,更加重视民主法制,更加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到2020年,改革攻坚基本完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陛进展。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消除。十几亿人民当家作主,拥有不同层级、不同形式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主权利,各级政府决策和执行能力逐步提高,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进一步完善。国家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2滴质量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随着我国经济在全球地位的显著上升,对外经济关系有必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要推动开放格局向趋于平衡的方向发展,即从扩大出口为主转向扩大出口和扩大进口并重,从吸引外资为主转向吸引外资和资本输出并重。尤其是资本输出,应成为经济大国对外经济关系战略陛调整的重要任务,作为实现基本平衡开放格局的突破口。此外,还要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升,与国家的经济地位相匹配。

  未来10年,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将更趋平衡,更好地融合到全球经济之中,国际影响力迅速上升,国际话语权进一步加强。我国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确立,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基本稳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顺利完成。进出口基本平衡,实现开放发展战略由外需向内需转型、由沿海开放向内陆开放转变,区域协作进一步加强,内外联动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和竞争。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市场文明水平

  推进价格、税收、金融、监管联动的深度市场化改革,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成熟完善。

  价格方面,改革重点要建立新的市场化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在资源性产品生产领域,破除少数大企业垄断供给的局面,降低准入门槛,引人竞争机制。减少政府对价格的行政干预,取消石油、电煤等的政府定价权,由企业在市场条件下自主确定价格,政府的职责放在监管上。取消政府对土地供应的数量限制,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税收方面,改革的方向是使税制由以促进效率为主向兼顾效率与公平转变,主要任务:完善直接税制度,建立以家庭为对象、综合申报与分类扣除相结合的综合个人所得税制:尽快全面开征有利于调节财富再分配的房产税、遗产与赠与税等,建立财产税制:开征资本利得税:逐步降低增值税、营业税税率,动态调整消费税税目税率。

  金融方面,坚持金融领域改革的市场化方向,进一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市场配置资金的有效机制: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给予运作较为规范、风险可控的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地位,促进金融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放松资本市场管制,提高直接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加快上海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监管方面,加快政府监管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步伐,从制度上避免计划管理手段的应用。要赋予监管机构相对独立的地位,彻底分离监管职能与股权关系、宏观调控职能,提高监管机构专业化程度,建立监管信息公开制度,促进监管透明化,并吸收公众参与。

  (二)全面创新法治建设,提高政治文明水平

  以法治建设促进党、政、法协调统一,形成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良好机制,提高政治文明水平,保障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法治建设方面,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立法后评估制度。维护法制权威,保障司法独立性,促进司法公正性。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合法的财产权,注重弱势群体权益保障,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公众法制观念,提升公民法律素质。

  在利益群体多元的状态下,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要积极探索保障人民群众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效方式,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建立决策反馈纠偏和责任追求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群众自治机制。完善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标的城乡居民民主管理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组织,发挥专业性社会组织依法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

  (三)全面改革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缩小城乡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和福利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实现收入分配的基本合理,一是要健全有助于劳动者获得合理劳动报酬的一系列制度,包括劳资谈判和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支付监控、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等。二是要适度降低宏观税负,特别是通过降低流转税税率减轻居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缩小居民内部收人差距,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2.税收、社保等制度充分发挥再分配职能。一是要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尽快开征财产税和资本利得税。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低收人群体的保障标准要与居民收入总规模增长保持同步。

  以公共财政制度作为支撑、形成全民福利体系。一是要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率,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所需资金。二是要协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适当上移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至中央或省级,特别是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为人口流动中的社保转移接续提供条件:培育财产税成为地方财政的主体税种,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占比,允许地方政府以市政债券、PPP等规范的融资模式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三是要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形成由公共部门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成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立编制、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离、相互制衡的预算管理新机制,提高政府收支透明度,使公共财政服务于全社会的效果得到有效监督。

  (四)全面繁荥文化市场,提高精神文明水平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把公民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活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培育诚信和谐的文化氛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创新文化。

  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市场。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发挥其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五)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以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建设为基础,逐步建立起资源环境产权交易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从制度上保障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两方面的问题。为此,要建立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要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和居民在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开发利用及废气、污水、固废排放中的责权利,形成产权明晰、权责匹配、利益分配基本合理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资源和环境要素产权交易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化的资源环境要素价格决定机制。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价格调节功能,形成节约利用资源、控制污染排放的有效激励机制,调整资源利用、污染排放主体的行为模式。

  同时,要加快完善资源和环境等税收制度,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在对现行矿产品征税的基础上,将资源税征税范围扩大到水、森林和草场等非矿产资源:及时推出环境保护税,向排放废气、污水、废渣及产生噪音和电磁波污染的企业征收。以具体的政策措施体现政府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方针和导向,进一步加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

  [3]刘国光。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4]陈东琪,邹德文。共和国经济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

  [5]陈东琪,强波经济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陈东琪等。双稳健政策--一中国避免大萧条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

 
 
  • 标签:战略目标 任务 改革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