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比较优势发生深刻变化,正处于国际竞争新旧优势转换的关键时期。多措并举加快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是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和当务之急。
一、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首先,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是应对百年大变局的有力武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出口国,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制成品,主要是在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环节,资本与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环节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贸易逆差很大。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走上出口导向发展道路,着力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这些新兴经济体劳动力成本远低于我国,对我国传统优势产品形成日益增大的竞争压力;大国博弈不断加剧,个别西方大国单边发起对华关税战,恶化我国出口产品在其市场的竞争条件,还针对一些高技术领军企业加大打压力度,企图遏制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升级;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导致全球经济、贸易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幅度的下降,并将推动全球供应链布局调整。面对全球经济大变局,我国唯有加快塑造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才能扬长补短强弱项,克服“卡脖子”难题,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其次,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一方面,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有利于利用外部市场需求,拉动我国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收入水平整体上决定了我国需求结构,但是,我国大量出口面向发达国家市场的高端消费品,使我国消费品生产超越国内收入水平约束,形成世界水平的消费品产业。我国利用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工业化的机遇,出口工程机械等各种装备产品,使我国装备产品能够在更大市场规模分摊研发成本,从而有力地促进我国装备工业的研发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有利于促进内外循环良性互动。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可以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吸引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加速汇聚;塑造以技术、质量和服务等为内容的国际竞争新优势,能够以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的提升,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再次,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由之路。世界银行的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共有一百多个经济体先后跨入中等收入行列,但迄今仅有不到10%的经济体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大部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一个台阶。从国际经验看,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既要保持较快的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又要实现本国竞争优势的升级。如果不能实现国际竞争优势的升级,就会出现本币汇率的贬值,有可能出现以本币计经济增长较快、而以国际硬通货计则经济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的现象,迟迟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拉美一些经济体长期依赖资源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没能实现国际竞争优势的升级,导致对外债台高筑、本币汇率贬值、国内通货膨胀和经济社会动荡。这样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二、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需持之以恒扎实推进
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把握战略重点,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增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同时,这也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扎实推进的工作,应系统谋划、综合施策。
首先,坚持技术创新与贸易方式创新有机结合。技术创新是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第一动力。我国既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实现技术追赶、“弯道超车”,又要牢牢把握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换道超车”机遇,开展前沿领域的技术创新,并且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政府、院所高校和企业等不同主体在创新中的作用。政府要在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政策、改善营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竞争、提供公共服务、开展对外磋商等多个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政府的支持政策,要遵守国际经贸规则。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要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增强我国基础研究的能力。要尊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开展面向全球市场的技术创新。当技术创新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后,如果我们不主动开拓国际市场,也会出现“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情况。因此,贸易促进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针对不同产品和服务,采用不同的贸易方式。既要重视用好传统业态,也要积极探索大力发展新业态,鼓励外贸模式创新,积极探索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等各种贸易方式,把具有国际市场竞争潜力的新产品、新服务及时推向国际市场,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其次,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互促进。改革开放是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一招。要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宽市场准入,建设统一大市场,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激发各类市场创新动力和主体活力;对标CPTPP等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创造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市场环境,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增强对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以及总部经济等高附加值产业活动的吸引力;加快构建高水平自由贸易网络,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以高水平开放促改革深化,以深化改革支撑更高水平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为塑造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创造适宜的制度环境。
再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推进。国际投资是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动力。过去,我国通过承接出口导向型的外商投资,把外来投资者在技术、管理、资金和国际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与我国的低成本优势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制成品扩大出口,为我国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作出重要贡献。未来,吸引更高水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商投资,把引资、引技与引智有机结合,对于塑造我国竞争新优势,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世界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对高端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在做好“引进来”工作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走出去”工作。对外投资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与市场资源,打造中资跨国公司,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有利于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出口,从而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