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强国
每一次能源革命,每一次材料革命都使一个国家的科技比其它国家迈上了新的高峰。未来20年,这个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中国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肩上
到2025年,应该说中国就基本上实现工业化了。2005年,我们人均GDP差不多1400美元,2025年中国人均GDP应该达到5000美元。要是考虑汇率变动,那可能就要到1万美元了。未来20年,人民币汇率肯定会有大的调整。日本在完成工业化以后,它的汇率变化也比较大。70年代初期日元对美元比价是360:1,到70年代后期变成了300:1,到80年代已经到了200多比1,90年代中期的时候已经100多比1了。最高的时候日元对美元汇率大概不到80:1,现在基本维持在100多一点的水平,20多年升值了3倍。人民币汇率从长远看,20年之内不说升值3倍,升值1倍还是有可能的。
人均GDP到了5000美元之后,就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最难过的关其实是在1000美元到5000美元这一阶段,需要把物质基础的框架搭起来,或者说要满足物人们质消费水平。到了5000美元以后,基本上就靠消费服务,服务的增长就比较容易了。从5000美元上到1万美元是很轻松的。记得80年代中期,我刚到计委,日本野村证券的会长来访。他说从日本的经验看,5000美元到1万美元一晃就过去了,1万美元到2、3万美元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所以说,未来20年,对中国应该是最关键的20年。如果这20年我们的经济增长不被内外部的特殊情况所打断,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均7%-8%的年增长率,20年后,中国工业化的任务基本完成,就变成现代化国家了。那个时候,中国的GDP总量可能有十四五万亿美元,肯定要超过美国。我们现在GDP总量是世界第六,500强中只有20多家。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排名越来越靠前,中国企业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在500强当中的份额肯定会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重化工阶段将培育一批大企业
另外一方面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未来的市场在哪里?我想如果从产业看,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阶段。这个阶段里会培育一批大企业。因为重化工业特别强调规模竞争。你看我们现在的大型装备、关键零部件差不多有百分之七八十是引进的,我们的企业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引进来发展自己。
在进入到重工业阶段以后,我们为什么大量引进这些关键零部件?因为我们的生产环节有断开的地方,整个产业链条在国内不能封闭,有一段我们自己能搞,但是关键的地方,技术含量高、知识含量高的环节我们就搞不了,要靠国外。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培养我们自己的技术人才,我们要把产业链条完善起来,产业链条延伸的过程,完善的过程就是中国的一大批企业成长壮大的过程。
未来20年之内,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惟一的重化工业高增长的国家。印度发展也很快,但他主要是在软件上。印度人自己也讲,他把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接过来了,中国是把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接过来了。实际上,制造业比兼服务业更重要。服务业是什么?服务业是脂肪,制造业是骨骼和肌肉,等我们骨骼、肌肉长壮一些再长脂肪也可以。我们并不是要批评印度的道路,但至少说,中国在未来通过自己国内的市场,来充实完善自己的产业链条,就形成了面对国际产业竞争的能力。
在重化工业阶段,我们会开发很多新的技术,替代技术。为什么呢?发达国家是用现代技术加上现代的自然资源然后满足了他们现在的物质消费需求。如果中国也用他们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技术,肯定是走不到头的。比方说,如果中国要达到美国或者发达国家人均用电的水平,石油不够就得靠煤来发电。我算了一笔账,我们要烧的原煤可能超过80亿吨。中国20亿吨原煤已经把空气搞成这个样子,烧80亿吨我们还能活吗?!所以中国不能重复世界其它国家工业化的道路,不能用他们的技术去达到我们的目标,因为中国人太多了,人均消耗量一加起来就不得了。我们现在讲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讲从粗放转向集约,那个集约的目标是发达国家现在的目标,人家已经集约了。但即使我们做到人家那一步,中国的资源和环境同样承受不了。所以中国未来20年要完成工业化就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要开拓新的技术,发达国家没有使用过的技术。
起点不变,终点不变,过程可变
现在学术界有一个关于中国要不要走重化工业道路的争论,吴敬琏说不要走,有一些学者说要走。主张不要走的人说,我们没有这个条件走,环境破坏、资源短缺,供应跟不上。主张要走的人是从需求的角度看,中国人不要过好日子了吗?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那一天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中国人就不走吗?
我认为这两派人的观点都有问题。起点不能变,这是吴敬琏讲的,就是我们没有那么多资源,即使有足够多的资源可用,把环境破坏掉,人就没法活了。但不能说反对起点就反对终点,你说资源、环境不可持续我们就不走重工业化道路了?大家就不要过发达国家那样的富裕生活了,这可能吗?谁不是想为了一个好的生活才拼命赚钱?但是为达到这个目标,就不管环境,不管资源,这也不对。
起点不能变,终点也不能变,能变的是什么?能变的是过程。我们不能用发达国家的老路子去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大家之所以谈不到一起,因为是在现代工业化社会所提供的基础上去探讨这个问题。人家都是靠石油搞的重工业化,中国缺油也要搞重工业化,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我们就不靠油来解决,我们可以靠新能源。欧洲近代工业革命出现的时候就是用油吗?最开始是用木头、木柴,到后来伦敦周围的树林子都被砍光了,变成了赤地千里,这当然是不可持续的。人们就开始琢磨,怎么把煤利用起来。大家早知道煤有燃烧价值,但是因为煤埋藏得比较深,开发起来比较困难。煤层含有地下水,要把水给排出来。当时挖十几二十米还行,但是到了七八十米,百米以下就不行了。最后人们发明了一种水泵,用木柴烧的水泵,它的压力足够把百米以下的水提上来。这样百米深度以下的煤可以开发出来了。于是就开始烧煤,但是煤烧到一定程度空气污染太严重了,后来就开发石油。所以说,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经历了一个能源转换的过程,从木柴转换成煤炭,然后转向石油。在现有的基础上,中国要实现工业化也得转换能源,我觉得可能转到氢能或者其它新能源上面。但这个问题不是经济学家能解决的,要靠科学家,还有企业家。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能源革命,每一次材料革命都使一个国家的科技比其它国家迈上了新的高峰,占领了科技和生产力的至高点。
所以,中国的企业家应该看到对中华民族完成现代化,肩负着什么责任;对于整个地球、整个人类肩负着什么责任。(200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