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王建在中国经济信息网“50人论坛”上撰文指出,今年总的经济增长走势仍会延续去年以来出现的“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但仍要居安思危,警惕内外需紧缩“双碰头”局面,因为真正的困难正在逼近。
一个问题是向中国这样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状态,特别容易因为外需的突然变化而中断。美元在经历连续15次加息,正在向捅破美国的资本市场与房地产泡沫逼近,而一
旦发生美元和美国金融体系的激烈动荡,就必然会引起美国的国内需求严重衰退,从而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当美联储加息到5%以后,发生这种情况的机会会大大增加,由于美联储有可能在5月份至年底,将美元利率推升至5.25%,甚至5.5%,美元危机有可能在今年内就出现,这是我们不得不警惕的。
另一方面,从国内看,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动力还是投资,而启动消费的任务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虽然已经提出,到目前却没有显著成效。由于体制等各方面复杂因素,国内消费需求的真正释放,要到收入分配关系得到基本调整的时候才看得见,这恐怕需要5年以上时间甚至更长,但本轮投资周期目前已经进入到大规模设备安装阶段,离产能的大规模释放阶段已经不远了。如果当大规模产能释放阶段已经来临,而调整分配关系与扩大国内消费的工作又没能在未来两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则中国经济仍会面临着爆发全面生产过剩的威胁。
那么央行为什么还会进行加息呢?主要还是因为一季度以来的货币流动性增加太多,今年一季度比去年一季度总体流动性增加了9286亿元,增加幅度高达93.4%,而这种情况也不是符合“双稳健”方针的。2003年以来,央行在调控货币供应中始终希望使用利率手段,但是受到了国际“热钱”流入过多的限制,只能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等手段,吸纳因为外汇储备增长过猛所造成的货币流动性增长,实际是在本次加息之前,各方面还在讨论是否应该再次采用提高存款准备率的手段来回收过多的货币。而由于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美联储的15次加息,已经与人民币利率拉开了较大差距,给人民币利率的提升创造了一定空间,所以用利率手段限制货币流动性的增长也是正常的事情,而不反映宏观政策的总体走向。
因此,中国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即进行新一轮的宏观需求紧缩。但还是要“居安思危”,警惕出现美元所导致的外需紧缩,与产能过剩所导致的国内需求紧缩“双碰头”局面,着眼于中期内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切实落实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为可能到来的国内外需求落潮做好充分的准备。(200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