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如何抓住国家战略及政策红利
2022/8/31 10:20:00
 
  本文系贾康先生在“中国数字建筑峰会2022”开幕式上的主旨报告(2022.7.21,广州)。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蔡厅长等到会的各位领导,尊敬的今天到会的各位嘉宾,各位建筑业界的朋友,大家好!很荣幸有这个机会来和各位做个交流,我按照约定,要就“建筑业如何抓住国家战略及政策的红利”这样一个题目,谈一下自己作为研究者的基本认识。
  首先,我想说一下当前整个宏观经济运行一个就短期来说最突出的主题,就是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刻不容缓地来稳住经济大盘。我的理解,这是在面对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之下,我们要积极努力掌握好可以掌握的确定性因素。说到现在的经济大盘需要稳住,言下之意,存在着经济的低迷和明显的下行压力。去年接近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对这个有一个表述,我们面对“三重压力”的叠加,有需求的收缩、供给的冲击和预期的转弱。而如果把视野放得更长的时间段里,我想简要回顾一下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下行过程。
  这里面至少要说到有四重因素。2010年我们成功抵御了世界金融危机,在当年报出的经济增长速度是达到两位数的10.6%,和前面改革开放走到这个时候30年算总账年均增长速度是9.8%(四舍五入就是两位数)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和小平同志南巡之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到这个时候十八、九年的发展过程中间,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高度吻合,但是就在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了至今一直作为发展总基调的“稳中求进”指导方针。这个带有哲理意味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指导精神非常重要的内涵,我认为是中央那个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我们必须经历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以后领导人把它表述为“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如果说这个阶段转换到来的必然性,可以和其他经济体做个对比:2010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了4000美元左右,是国际上可比标准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水平了。这当然也是来之不易的,从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在全球将近200个经济体是里垫底的190位之后的状态,一步一步提升上来的。坐稳中等收入经济体这把交椅之后,和其他经济体大同小异的,就是经济增长的基数抬高以后,必然要告别经济起飞阶段的粗放发展模式,而要追求集约的更高质量的发展模式。领导人把这个表述为“新常态”,“新”之所在,就是高速难以为继,它需要往下有一个调整,“常”是说增长速度往下的调整不能一降再降,必须落到一个我们后来明确表述的中高速的、高质量的这样一个增长状态上,这个状态应该落入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拉得时间段越长越好。所以,新常态的“常”,就是要由“新”而达到争取完成一个“L”型转换后的“常。英文的字母“L”这一竖表示下行过程,但尾巴要拉出来,拉出来以后,这个尾巴在平台状态上时间越长越符合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诉求,就是以这种中高速,来不断缩小和发达经济体美欧日为代表的他们那个发展水平的差距。如果说当时面对的矛盾,必须克服的问题,中央后来也专门做了一个表述,就是我们要转入高质量发展面对的发展制约,主要是结构问题。
  最简单地说,从物的视角来看,我们发展过程中间,这个经济整个结构失衡的最突出的表现,是2010年前后国人已经普遍感受到的雾霾为代表的环境危机因素的严重影响,大气污染后面,普遍发生的还有水流的污染、土壤的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等等,不解决是不行的。另外一个视角,是人际关系的视角,说到收入分配,学者们在抨击收入悬殊,甚至两极分化,老百姓感觉虽然指标上讲收入节节上升,但是获得感、幸福感没能随着同步上升,不正之风已经发展到高发的腐败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行。中央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指导方针之下,我们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的发展这是势在必行的。
  这些因素后来实际生活中间使主客观的种种相关影响因素合在一起,是表现为我们的增长速度在两年内,比较快地落到了8%以下,再往后的三年,相对缓慢地落到了7%以下。从2015年下半年一直到2018年的上半年,长达12个季度,就是三年期、三年的时间段里,我们增长速度是在6.7-6.9%这个很窄的区间内波动,那时候已经可以感觉到有希望在地方、企业经受阵痛之后,我们来确认这个“L”型转换达到一个中高速的平台。但是不期而至的中美关系交恶的影响因素上来了,开始称为“贸易战”,以后大家都知道科技战、外交战、金融战,甚至在南海等敏感地区可能擦枪走火的热战风险,合在一起,使市场预期明显转坏。我们在这个中美关系交恶之后看到的情况,是2018年当年6.7%的原来那个底线被击穿,2019年增长速度全年落到了只有6.1%,2019年的第四季度只有6.0%。再往后,第三重不利因素又来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一季度中国增长速度一落千丈,是-6.8%,二季度4月8号武汉解封之后,我们的复工复产相对顺利,使全年实现了2.3%的正增长,是几十年来最低水平,但却是当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里唯一的一个正增长国度。再往后大家就更清楚了,去年我们的复工复产,前半段应该说相当顺利,使全年同比达到了8.1%,但是去年我们下半年的情况,就是出现了中央所说的新的困扰,合成了三重压力,在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解读的时候,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同志他非常言简意赅、直言不讳地指出,除了客观因素影响之外,还有我们主观方面的合成谬误、分解谬误这样的问题,必须对这两种谬误做出纠偏。
  所以,去年虽然看起来同比,增长是8.1%,但是下半年的增长速度是明显走低的,四季度同比只有4.0%。全年8.1%它这个指标的可比性不足,最可比的速度指标,是把2020、2021两年合在一起,跟2019年比,两年合在一起的平均增长速度是5.1%。今年两会明确提出,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发展硬道理把国民经济维护在运行的合理区间这个指导方针贯彻过程中间,实现年度经济增长5.5%左右。但是两会过后,跟着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当下面临的,是出现了超预期的问题,超预期的这种压力应该说相当沉重,促使国务院召开十万人大会,推出33条措施的组合拳。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宏观调控要加码,要在我们稳经济大盘的过程中,使今年经济受到的新压力因素得到缓解。
  就是当下面对这样一个情况,我们要来通盘考虑,种种不确定性之下我们的确定性要抓什么。中国古人在思维方面很推崇的一个概念叫做“取势”,就是要看大势。眼下的问题和未来的问题由近及远放在一起,取势要看清大势以后乘势而上,这才能够把握好所谓机遇,和机遇这个概念之下隐含的确定性因素。种种的不确定性那叫偶然性,偶然性的背后还有我们必须理解的必然性,那就引到了另外一个概念——取势之后还要明道。我理解,就是要理解和洞察规律性。像我们建筑业,取大势,肯定要跟着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跟着国民经济的成长性走。明道是什么呢?就是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我们建筑业发展这个视野之下,认识到它有它的规律性,我们要努力理解和认识这方面的规律性。所以,接着我要说到的,就是从短期看到中长期,在复杂纷纭的各种因素交织的情况之下,我们要看到,还是有我们应该把握的确定性的,我把它称为,最基本的客观的确定性,是中国经济还有相当可观的“成长性”。中国必须在改革开放、大踏步跟上时代的道路上,按照中央部署的“新的两步走”,去实现现代化伟大的民族复兴目标。这个发展过程中,它的内涵,就是孙中山先生当年所说到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整个我们的发展,必须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潮流。那么这种只能顺应、不能违拗的主潮流是什么?我从事研究几十年,觉得至少可以把它概括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还有就是现在新技术革命中我们这次会议特别注重的数字经济发展所代表的高科技化、信息化。如果说的更全一点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里,还要说到政治建设这方面的法治化、民主化。这几大潮流,首先是以工业化表现出来的一个发展和增长过程。中国作为一个古老文明国家,就是在人家工业革命以后,被甩下来不知道好几条街了,就是在那以后落伍的,以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在急起直追。现在中国的工业化走到什么程度了呢?总的来说,在全中国其实只是走到了工业化从中期向中后期、向后期转变的过程,绝对不是有人所说的工业化已到后期。中国沿海某些高地,工业化有后期特征,更多的沿海的洼地,广袤的中西部,你放眼望去,一般就是中期,甚至有的地方还是初期。全中国总体的工业化是从中期向中后期向后期转变这个过程,一方面这个判断表明了中央十九大这样一个理性的认识是符合实际的——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我们这个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虽然已经是世界工厂,但是大而不强,这样一个工业化发展中间的状态,它的认定,伴随着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中国的城镇化状态。工业化、城镇化两个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城镇化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来印证工业化走到什么程度了。中国现在的城镇化是什么水平?绝对不能只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左右,要特别注意前面那个低得多的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46%左右,换句话说,14亿中国人里的大多数,还没有取得市民身份,前面改革开放几十年已经进城的三亿左右的人,被称为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属,他们还无法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待遇——不是我们想歧视他,是我们现在的发展和供给能力,还到不了那个份儿上。像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政府如果稍微有一点松动态度,在户籍管理上稍微有这么一点儿放松的口风,那么外面会有潮水一般的人要涌进这些区域,当地的地方政府是完全招架不住的。这一方面表明我们发展的不足,一方面表明我们后面的进一步空间还相当可观,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伴而行,合在一起往后的发展中间,我们如果坚定不移按照改革开放四个大字继续推进市场化进程,建立更完善的统一大市场,继续发展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拥抱全球化,以及插上我们数字经济的翅膀,实现数字化、高科技化、信息化,我们发展的纵深是什么?就是未来,前面进城的三亿人要让他们尽快取得市民身份,后面几十年,还差不多有四亿人要从农村转入城镇,要让他们更便捷地成为市民,会有一轮一轮建成区的扩大和新区的建设,一轮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建筑业的用武之地、我们业界的舞台会进一步展开,一轮一轮的产业互动、产业升级,一轮一轮的人力资本培育,这些一定在中国大地上,以及在中国和外部世界更好的供需互动的过程、双循环的过程中间,表现为一个只有巨国模型才能描述的需求释放和供给回应的过程。这个经济循环的过程,如果处理得好,我们自己不犯低级错误的话,中国是有望一步一步利用这个成长性潜力释放的空间,以我们所追求的中高速——其实也就是美国这样头号强国令它的满意的速度的两倍的数值,比日本、欧洲满意的速度还要高3倍左右的数值,不断缩小和发达经济体的差距。这是一个大势,我们建筑业的朋友如果看清楚这个大势,就会知道,其实中央和管理部门反复所说的,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个判断,它是客观规律决定的。取势而明道,我们建筑业界首先要对这样一个客观规律铭记于心。我们建筑业进一步发展对应着中国推进我前面特别强调的工业化、城镇化,伴随着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我们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为民族复兴,为人民美好生活愿望实现,做出我们建筑业的贡献,有我们自己的广阔舞台。
  在实际生活中,从当下稳经济大盘对应到现在最高决策层所要求的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大概的量值是什么?官方一般没有直接来说,作为研究者我想勾画一下:请注意在中央提出“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把眼光放到15年的指导方针形成建议之后,又有总书记对于建议的说明(这是公开发表的)。总书记在里面专门说到,地方和部门纷纷要求在这个建议中写入未来我们这个15年时间段里整个经济增长的量值指标,写作组经过反复测算研究,认为我们很有希望在“十四五”的末期,使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达到现行标准的高收入经济体的水平(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十四五”之内我们有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紧跟着的一句话,在2035年,我们很有希望使中国的经济总量折为人均GDP,比2020年全面小康之年再翻一番。我觉得这就是最高决策层实际上已经有的经济运行合理区间量值上我们来领会判断的依据。学者按这样一个说法,15年间折为人均的GDP再翻一番,测算出来的这样一个保障速度,是4.9%左右,接近5%。那么我们就要有一个考虑,这个增长速度从一般的发展规律来说,基数越高,它的速度量值的重心越低,我们要准备“十四五”这个重心还相对比较高,“十五五”往下落一落,“十六五”再往下落一落,那么15年接近5%的增长速度,落到“十四五”期间,应要求我们五年下来年均增长速度5.5-6%的区间,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年两会上提5.5%左右。潜在增长经济率,学者们测算一般认为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接近6%或者6%左右,要准备在“十五五”,这个速度落到5%左右,“十六五”再落到5%以下,这样整个15年算总账,我们可以达到5%左右这个保障速度。这个粗线条的测算,我认为也是与我们确定性相关的一个因素——如果我们自己掌握得比较好,这应该是个大概率的推进过程。
  所以,在国家战略理解的方面,我们要特别注意,中央所说到的新发展格局,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这里面的新意,新在我们要更好利用本土的潜力释放,中国的国土开发、整个不动产建设过程中间,建筑业一定是潜力释放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领域,一定是我们表现自己特定贡献的广阔舞台。和城镇化建筑业的发展空间紧密关联在一起,我们可做的事情在实际生活中间,城乡俯拾皆是、可圈可点。当然要有高水平的顶层规划,来对接我们广大微观主体的自主创新,包括我们建筑业的市场主体,包括建筑业要得到相关服务的各种专业机构、专业团队。在这个发展大势演化的过程中间,中央特别强调了构建统一大市场。对这个“统一大市场”具体的理解,我想特别强调它的五项基本内涵:就是它必须统一在对所有的合法产权一视同仁的加以保护,这是中国法治化的基石;它必须使所有的生产要素能够充分自主流动,消除壁垒,消除市场的分割,这是它的规范性,是它的统一性;必须以高水平的全面开放对接国际大市场,这个统一大市场绝对不是闭关锁国只讲我们国内;必须是以改造城乡分治传统格局来弥合二元经济的推进过程,表现为使所有的国民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方面得到最终一视同仁的待遇;这个统一的规范性,主要是落在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公平有序的竞争这样一个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过程中间。
  现在应该看到,我前面反复强调的更广阔的舞台在建筑业面前展开,不仅是国内,也包括“走出去”。我看到有信息披露,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发布的2020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指的是工程承包商),这个榜单里中国内地一共有74家企业入选,实现的海外市场营收1200亿美元以上,占259家国际承包商海外市场营收总额的25.4%,1/4出头儿了。我们中国海外业务拓展能力在已经有的发展基础上,还要注意到中国已经具备的所谓“基建狂魔”这样能力的继续发挥。所以,中国人的统一大市场不仅限于国内,一定要看到全球。
  接着来讲,我要正面来说一下怎么样随国家的战略,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克服种种的困难和干扰,来争取伴随着战略的贯彻而得到我们发展中间的政策红利。
  第一条,我认为我们建筑业的创新发展,就是要随着制度创新深化改革啃硬骨头,来打开我们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潜力空间。这次我们会议的主题,特别强调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而数字经济发展是现在全世界整个发展创新潮流的最前沿的概念。上个世纪90年代风行于中国的国外专家所写的书《数字化生存》,当时我们就注意了,但读下来也懵懵懂懂,也就这么一二十年过去,现在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数字化生存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我们当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制度创新就是要真正能够在改革的深水区,进一步通过生产关系的自我革命,破除那些弊端,使我们的千千万万社会成员、千千万万企业的聪明才智、创造性,能够得到试错创新充分发挥的环境和空间,跟着这种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潜力空间,它自然就会跟着发掘出来。我们已经看到的数据,在这方面由于有了改革的大环境,在2020年统计的101家建筑业上市企业研发投入这个概念之下的数据,是当年总计达到了1600亿人民币,在全社会2.4万亿的研发投入中间,占比达到6.5%左右;在当年中国企业总计大约1.8万亿的研发投入中间,占比达到了8.5%左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继续鼓励以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调动我们建筑业具体的千千万万企业市场主体,更积极地以长期主义行为增加研发,把我们建筑业的创新发展紧密结合着创新努力,形成“第一动力”,也是中央所说到的,推进现代化,“核心”是创新发展,跟上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最后落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得到实现的共享发展。
  紧跟着第二条,我想强调的是数字化转型。这个数字经济的产业化,中央还特别强调了新基建对它的支撑作用,和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中心、5G、产业互联网,其他一系列的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相匹配的,既是我们建筑业要做的事情,又是我们建筑业自身也要跟上的以新基建支撑数字化升级发展这样一个大潮流。数字经济的产业化,伴随着产业经济的数字化,我们建筑业显然需要数字赋能升级发展。我看到的,在这方面有一种评价,就是中国建筑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比大多数人想象中来得要快一些,举了一系列的概念,我对这个材料作为外行只能是照本宣科念一下它的表述:比如空中造楼机、空中建塔机、住宅造楼机、装配式建筑快速建造、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技术、工程智能装备、数字化钢筋加工、5G智能远控等等技术,在绿色建筑、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节能环保、基础工程软件等领域,已经有了中国大地上很多的应用。显然这还只是方兴未艾的开始。我们要在数字赋能升级发展这方面,做更积极的努力,打开更好的局面。
  再有第三条,我觉得显然和数字建筑这个概念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建筑材料、新建筑模式的开发,要注意匹配国家绿色低碳等方面政策措施的倾斜支持。中央管理部门在这些方面,是有一大套它政策倾斜的清单的,当然这些政策措施要真正落实,绝对不限于白纸黑字有依据,而在于怎么样消除堵点,把这个贯彻产业政策、技术经济政策的机制,真正于创新中间处理好。简单延续过去的一套,我觉得不足以支持我们建筑业的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要更多注意政府管理部门以服务的身姿,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间加强跟市场主体的信息沟通,及时反馈面对的现实问题而做出动态优化的政策规定及其贯彻执行。在实际生活中,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从上海自贸区开始,强调的就是在企业这边应该是负面清单,法无禁止即可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碰负面清单,就全是企业自己发挥聪明才智试错创新的广阔天地了;而政府这方面却是正面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而且有权必有责,要有责任清单跟着。这个境界要达到,实话实说不容易,但是我认为需要我们的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和政府的执行环节,更为积极地互动和沟通,一起促进配套改革。
  在实际生活中,我知道在绿色低碳发展这方面,也是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绩之所在。像我们这次会议组织者中参与的企业,早在一二十年以前就注意到了绿色低碳相伴随的数字化创新这个方面,努力开发这方面的系统性的一套可操作的机制和方法,而政府方面也非常鲜明地表示支持绿色发展。现在看到,在全球范围内,建筑业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产业,而联合国有一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定义全球四个主要的碳排放部门,就是工业、建筑、交通、电力,其中这个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是我们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的一环。在政府这方面,已经非常明确要进一步支持建筑行业低碳转型,打造低碳绿色城市,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扎实推进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和转型。这个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做“互联网+”,也要有一个“建筑+”的概念——比如建筑+能源,这方面涉及光伏建筑一体化,建筑企业参与新能源建设,加入储能运营等等,还有建筑+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建筑+产业行业的个性化定制和应用,等等。这必然带来数字经济给建筑业赋能中,我们建筑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个确定性不变,而同时发展中这个系统工程需作重新定义,形成一种升级的产业状态。
  这个方面,我的汇报主要还只提到一些概念,真正“取势”“明道”之后的“精术”,我认为是我们的企业界人士、企业家和企业员工最有发言权的地方,也就是掌握好大的方向之后,把“细节决定成败”的一切事情做到极致。我希望我今天的汇报,对大家在这方面取势、明道、精术,能有一定的启发,也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