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发展格局与海南的努力
2024/1/3 10:01:00
 
  谢谢主持人,大家好!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关系全局的中央反复强调的概念,就是我们必须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构建新发展格局。权威的表述,是“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想从两个层次来谈谈自己基本认识。一个是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它新在什么地方?第二,是想试着结合一下海南,从几个我可以感受到的相关要点,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首先要看到新发展格局,是在我们改革开放几十年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又面临着明显的挑战必须攻坚克难这样的背景之下提出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使我们推进现代化之路看来有希望真正按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来走通,从未如此接近的这样一个愿景呢,现在又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正在要爬坡过坎。2011年之后这一段时间,咱们一直是处于经济增速的下行过程,这后面联系到整个全局又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的种种风云变幻。在这个背景之下,中央提出新发展格局,我觉得首先就是要意识到,是在有了站起来、富起来这样值得肯定的发展之后,在强起来的新时代,必须在我们已有的基础之上,考虑怎么样掌握好战略上的基本思路。
  推进现代化,改革开放四个大字的基本国策,要坚定不移。今天我注意到网上很多网友在讲三中全会纪念日了,45年了。在改革旁边,一定要匹配开放。那么这个开放,就立足于我们中华民族儿女最主要社会成员聚居的960万平方公里,我们的本土上,总体来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本土上展开时,又必须胸怀世界。在有了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的实践之后,我们可以总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就是改革这个生产关系的自我革命、这个解放生产力的系统工程,一定要匹配开放,开放会催化和倒逼改革。这里面可总结的很多的生动的案例,今天就不在这里展开说。中央意识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开放必须作为重要切入点的,是“三来一补”,发展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有了这么多年的运行之后,我们可以审时度势,更多依仗我们已经雄厚的本土市场,以内循环为主体,同时绝不放弃继续外循环,更好地使内外循环相互促进。这样的一个新发展格局,如果一言以蔽之,新在哪里?改革开放以后早已经是双循环,新就新在这个双循环中,现在首先我们要注重怎么样更好处理内循环为主体的要领。我觉得这就是新之所在。但是又要注意,内循环为主体是我们自己有了雄厚的本土市场的发育、发展以后,在种种不确定性面前,更好地掌握我们自己可掌握的确定性,更好地把握可以把握的主动权,这个方面要有一个自己的定力、定位,但同时,要防止出现一种社会上已经有的认识误区——内循环为主体就可以看轻外循环,那就错了。外循环和内循环还要相互促进,还要更加生机勃勃,这才是这个内循环为主体跟着带出来必然匹配上的这样一个完整认识框架。
  从这个认识来看,我觉得我们实际生活中构建中央强调的这个新发展格局,具体落到我们不同的地方政府辖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这方面,还得要结合着自己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现实条件,做定制化的方案设计。比如说海南。这就进入到我发言的第二个层面了。我理解,海南的发展现在正是所谓千载难逢、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这样一个超常规发展趋势。在比较早的时候,中央就意识到了海南的独特性,上个世纪80年代,把海南专门建省,建省后一直在探讨海南的发展战略,再往后比较清晰的是海南要成为最大的特区——四个特区之外还有海南,而海南特在哪儿呢?其实也有苦苦的探索。实话实说,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特在哪儿的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再到后来,中央给出了“国际旅游岛”战略,这是基于海南自己的禀赋。你到了海南就知道,这里的旅游资源实在是得天独厚。到北方要看看,比如大连那个黑石礁,说是海滨浴场,还有青岛那个第一、第二浴场,而比之海南,那简直就没法儿提了,是吧?这种天然的条件,中央意识到了,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逻辑显然是什么呢?纳入大循环,放眼整个全球,让全世界都考虑把海南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但后来,感觉这个战略还是想窄了,中央现在的定位非常清楚:要打造全球最大体量的自由贸易港区。全球最大体量,这也就不仅是表现在中心区、表现在某一个港口——海口也好,三亚也好,要跟整个海南合在一起一体化,就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区。这个意义,我觉得对于海南来说是非常独特的:在前面已经有了离岛免税等特殊政策之后,于不可攀比的概念上,现在是真正上了个大台阶——这个自由贸易港区,全中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中海南独一份,不许别的地方攀比。那表示什么?海南必须冲在外循环的最前沿,要面对全球,要有一个别的地方在实践方面不能简单比较和攀比的海南特殊模式。那我理解,客观要求就是必须在海南最大限度地考虑把开放的潜力调动出来。这个外循环在海南,它和内循环为主体的结合,当然框架上是毫无异议的,但是它的外循环的份量,显然比其他行政区都要高,是另外一个更高层面上的升级版。那么对于海南来说,当然就既是重大的机遇,又是非常明显的挑战。
  有了不可攀比的特殊定位,全面开放要走在最前沿,那么我们海南人自己就得意识到,这个开放要真正体现高水平,中央说的对全局来说叫做“制度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而海南更得在别的地方这个开放所想到的前沿上,再更上一层楼。现在,我觉得至少我们要瞄准像香港这样准自由港的经验,像迪拜这样一个过去谁也没有想到在开放过程之中能形成一个强劲增长极区域的经验,还有国际上其他可借鉴的各种各样的开放经验。我们当然也有自己一定的制约,但是可以在这方面想到的所有配套措施,我觉得都要首先解放思想作全面了解和考虑。在有了一个意识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创新后,跟着的制度创新我觉得绝对不可少,以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上首先是现在说到的数字经济的大潮中,数实融合在海南得要冲到前沿。在管理方面,我们要瞄准国际上最高的水平,离岸金融等那些前沿的管理,我们都得要能抓在自己的手上,而且表现出我们有国际水准。但制度创新这是冲破我们过去传统体制的一些弊端与症结、真正把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潜力发掘出来的前置条件。
  实话实说,我们的三亚学院,我觉得就是一个创新。我没来的时候难以想象,到后才知以一个民营企业为后盾,现在有2万多学生的规模,有这么好的硬件,有这么好的氛围,还看到有这么好的师生的面貌——不到现场不知道。这是拜托什么?拜改革开放之功。实话说在内地我也看过一些学校,很多的公立学校我也很熟悉。他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就是行政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个事情要消除,还真的不容易。我们现在在海南这个特定区域之下,特定氛围之下,眼光首先要在国际上来看,怎么样顺应创新的规律,真正在创新发展方面用大循环的这个氛围,对接我们在创新中特定的作为,设定好定制化解决方案。
  在这种具体的方案设计上,当然有海南省发展战略,进而要落到我们三亚市的发展战略,落到我们的教育方面的发展战略和我们三亚学院怎么样树雄心壮志建成一流的教育阵地。这后边跟着的,我觉得我们还得进一步研讨的,就是既然我们是一个已有的智力高地,已有的师生合在一起的这样一个要有智力贡献的学院,我们还得考虑双循环的格局之下,对于海南的发展怎么做一些特定的建设性的推动。
  我作为研究者也不揣浅陋,简单说一下,还很不成体系。我观察海南,前面说了有千载难逢的机遇,开弓没有回头箭,知道按照时间表,2025年要做封关。那么这个独特的条件之下,我们得意识到,虽然别的地方不能够跟我们直接在操作上攀比,但是我们的思想观念的辐射效应,可是覆盖整个统一大市场的。这是一种实际上思想观念的引领,开放意识的引领,而且一定会跟我们的内循环,跟我国的本土产生潜移默化的互动作用。海南如果这方面的思想观念引领做得更好,比如像三亚学院这样的教育创新,如果越来越有辐射力,那自然对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振兴,都是贡献,都是我们自己在海南发展中的所谓“正的外溢性”。那么在这方面,我们是不是应探讨:海南如果说要作最高水平对外开放,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尽可能的全面开放,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跟上还必须有什么呢?完善市场经济商业文明的规则体系。一定不能够只考虑我们内地相因成习的这些习惯性思维定式,我们要尽量冲在最前沿。
  那么我举个例子探讨。内地大家都观察房地产,对房地产界有种种的顾虑。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前面几轮调控不论是热还是冷,都是行政手段为主。人民日报后来说这叫治标而不治本。治标主要靠行政手段,其实是不行的,没有长远出路的。这一次,中央已经给出了新的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表述,其实是从原来说的长效机制,对应到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怎么形成支撑的问题。我在海南听说,房地产业界也沿用着内地的一些限购限贷等等措施,三亚虽然不能说是一线城市吧,但比照一线城市的限购。三亚有自己的苦衷,但是你如果要作为一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再上升为最大体量的自由贸易港区来定位,你的基本形象必须是什么?生产要素应尽可能无阻碍的流动,所有的这些商业方面“在商言商”的领域里的事情,应该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那么在海南的房地产市场,是不是要赶快考虑政府托底的保障轨怎么把它怎么托到位,尽快托到位。以后,再上面商业化定位的市场轨上的一般商品住宅以及高端住宅,包括一定在海南还要有的别墅,还要有的豪宅,必然对这种多样性的市场化有效供给体系,要更多依靠经济手段来调节。那么我们就得有个思想准备,包括我们年轻的同学们,以后你们怎么解决自己住有所居的问题呢?得顺应这样一个发展形势。我认为海南如果说在未来用经济手段为主调节房地产市场的话,先托好保障房的底,那么我们年轻的同学们,可能你们毕业以后进入自己职业生涯一开始,不要想买房,而是先租房。当然不是最低端的公租房,可能是考虑政策性的长租房,以及可能适应年轻白领、收入夹心层的共有产权房——有产权证,但对不起,不能简单地上市,随行就市去出手。这是适合我们年轻的同学们职业生涯第一阶段一般情况的有效供给,也符合国际惯例。这个事情在双循环的背景之下,我们政府当然先要把住有所居的底托出来,有这样有效的公租房、长租房、共有产权房形成供给,然后那个商品房市场上面均价的高低,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杀伤力了,那是中产阶层以上的人利用自己的购买力去选择的配置问题。同学们有了一些发展以后,毕业五年八年十年以后,你们会有实力再出手买改善房也好,再怎么样可能更发达还要拥有多套房,都是有以后的可能性的,但是大多会走这样一个过程。政府如果托好底,我们大家作为社会成员认同在海南率先进入这样一个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的状态,以后海南的房地市场,就能够匹配我们对全球亮出来的自由贸易港区(而且是最大体量的)这样一个定位和形象,这是非做不可的。
  所以,说一句难听的话,如果中央在什么时候给出信号(我认为是一定要找到这个机会再给出的)我国房产税改革试点扩围,作为我们的三亚,我们的海口,是不是就得赶快考虑积极加入试点扩围行列?当然深圳你打造全中国市场经济先行示范区,你也跑不了这样一个定位;浙江你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你也得考虑杭州、宁波是不是加入。至少这些是一个我们考虑双循环中我们自己在这样一个大的发展趋势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我们可能提出的建设性看法。
  再有医养,这是海南匹配特殊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跟国际接轨的医疗、养生、养老这方面的发展重点之一。已有非常多的国际经验,我们的老师同学们,现在要特别注意这个大赛道,政府很快就需要你们出谋划策,双循环的情况之下,咱们怎么更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当然,在海南还有到底怎么发展高科技的问题,实话实说很难,这方面全球都在努力之下,现在真正成气候的仍然是硅谷引领创新大潮。美国的硅谷其实已经在西海岸、东海岸都开始多样化。比如波士顿,它本不是硅谷这边,它在东海岸,但是它现在有很强劲的这种新经济引领作用在体现出来。海南有没有可能经过一段努力,我们冒出若干亮点?不敢说我们一定可以在一个什么样的很清晰的时间表里去追赶上人家的最前沿,但我们至少在这方面首先应全力争取占领若干高地。那么这就要通盘来考虑,在双循环的这个格局之下,我们海南以得天独厚的、更好的双循环,吸引人才,敢用外脑,以超常规的手段,把一些过去本土上难以吸引的尖端人才,至少为我所用、吸引到海南来。你不要直接想人家在你这儿落户,可能顶尖人才人家还真的很难下决心在海南落户,但你让他一年有半年时间、有三个月时间在海南来,和我们联合做攻关,有没有可能带出一个团队来?高科技双循环格局里,我们当然也可以借鉴西湖大学,施一公他现在努力做的事情;借鉴借鉴南方科技大学的一些初步经验......有苦有甜,酸甜苦辣都可以借鉴。
  这些事情,我是想到了的,却还很粗糙。当然,在这方面首先还是有一个我们要注意到内循环为主体——我们依托于本土,依托于大陆,我们在这方面怎么样处理好?既是全局的内循环为主体,海南加入内循环为主体也不可否定,但是我们海南的双循环中外循环的份量,要明显高于其他省级行政区。这样一个匹配关系合理化方面,还很值得进一步探讨。
  我这些很不成熟的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