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说来,越南发生的一切到目前还只是国内资产市场危机,但从发展势头来看,人们很有理由担心其发展成为一场越盾大幅度贬值的货币危机,并进一步传染至其它亚洲新兴市场。担心的依据是什么?财政和贸易双赤字,因为这两项因素素来与货币危机有着不解之缘,特别是财政虚弱,昔日因预言1997东亚金融危机而名声大噪的保罗·克鲁格曼首创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投机攻击模型(又称规范模型)对此作了简明有力的论证。他认为,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固定汇率制度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招致投机攻击,最终导致外汇储备枯竭(对于大多数非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外汇也是一种可耗尽资源),固定汇率崩溃。其逻辑简述如下:
如果政府存在巨额财政赤字,中央银行必然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货币供给的增长将推动外币的影子价格逐步上升。影子汇率上升到固定汇率水平之前,投机者将持续向政府出售外汇,致使政府外汇储备貌似“充裕”。一旦影子汇率超过固定汇率,随着本外币收益差的扩大,公众将越来越多地调整其资产组合,增持外币资产。在政府外汇储备枯竭之前的某一点,公众充分意识到汇率风险,人人都担心别人会抢在自己前头将外汇储备买光,投机性抢购外汇的狂潮就会陡然暴涨,貌似“充足”的外汇储备旦夕之间便会消耗殆尽。
上述分析对许多货币危机都有良好的解释能力,事实上,根据Sebastuan Edwards的研究,1954—1975年间的87次金融危机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危机国都存在巨额财政赤字且依靠中央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融资。同样,越南近年来的财政支出规模也相当高,为此,越南走上了扩张性货币政策道路。根据高盛引用的亚洲开发银行数据,2006年开始,越南货币政策开始大幅度放宽,2006年M2增长34%,2007年增幅进一步提高到46%,国内贷款余额2006年增长29%,2007年增长54%之多。这些高企的数字都证明了越南国内的流动性泛滥。正因为如此,越南近日发布的反危机7点对策不仅包括最引人注目的收紧货币政策(近日已将基本利率从8.75%上升到12%),还包括大幅削减政府支出及公共投资项目。
可是,政府的财政脆弱性根源何在?投资规模过大?是的,越南投资占GDP比例在2002—2006年间依次为33.2%、35.4%、35.5%、35.6%和35.7%,但这并不完全,不恰当的补贴也是根源之一,其中能源价格补贴、特别是成品油价格补贴尤为突出。基础工业薄弱的越南缺乏大规模的炼油工业,虽然出口原油,但需要进口成品油,而越南国内成品油价格是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根据JBC能源咨询公司(JBC Energy)提供的数据,与油价完全接轨国际市场的新加坡相比,越南柴油价格大体相当于新加坡的3/4,汽油价格大体相当于新加坡的60%。如此算来,越南财政为成品油价格支付的补贴相当可观。
更糟糕的是,财政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成品油价格补贴制度是不符合经济效率和公平原则的,因为与维持基本需求的食品补助不同,高收入阶层的奢侈性消费享受的成品油补贴更多。而且,成品油价格补贴不仅激励了国内的成品油消费/浪费,而且激励国际市场炒家肆无忌惮地抬高油价,从而对进口国的国际收支构成双重打击,进一步提升了货币危机的潜在风险。
其实,不仅越南,印度、印尼、马来西亚都存在这个问题,甚至比越南更严重;印度、印尼之所以被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人视为候补货币危机国,部分原因就在于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从5月下旬以来大约10天之内,印尼、印度、马来西亚相继宣布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可以视为一种反危机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