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各项价格指标相对高低,也折射出价格形成与通货膨胀压力构成中贸易、劳动力市场各自影响正在发生变化。
这一贸易与产业发展趋势决定了20余年里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变动成为影响显着的输入性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因素,国际制成品最终产品价格对国内价格的输入性影响微弱,特别是对居民消费价格中的日用消费品价格输入性影响微弱。
初级产品超级牛市期间,初级产品影响更大,表现出来的中国国内价格变动特征就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高于出厂价格指数,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构成中,消费品价格涨幅高于服务价格涨幅。按以美元计价的国际贸易商品价格衡量,2002—2011年间,初级产品市场总体处于牛市,导致这一时期内多数年份PPI高于CPI,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高于PPI,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构成中消费品价格涨幅高于服务价格涨幅。2013-2015年全年,国际初级产品市场熊市日益深化,中国劳动力市场则继续保持近乎充分就业,2011-201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922万、917万、926万、952万和966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4.1%、4.1%、4.05%、4.09%和4.05%。且劳动力薪酬水涨船高,2012年第三、四季度,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累计工资总额同比增幅分别为23.6%和18.3%,2013年前三个季度该项指标同比增幅依次为17.2%、17.3%、18.9%;即使到了经济减速迹象已经比较明显的2014年第四季度,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累计工资总额102817.23364亿元,同比增幅仍然高达10.5%。
劳动力薪酬的提高又进而推动服务价格涨幅高于商品价格涨幅:2013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为2.6%,其中消费品价格涨幅2.5%,服务价格涨幅2.9%。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为2.0%,其中消费品价格涨幅1.8%,服务价格涨幅2.5%。2015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为1.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非食品价格上涨1.0%;非食品中,服务价格上涨2.0%,其中保姆和小时工等家庭服务、理发、学前教育、洗浴、衣着清洗价格分别上涨7.9%、5.4%、5.1%、5.0%和4.9%。对照其它机构就业数据,这一年里劳动力市场总体仍然是供不应求,但供求缺口趋向缩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服务价格仍然维持上涨态势、但涨幅趋向缩小,价格和劳动力市场走势相符。
在2013年5月20日《经济参考报》刊发的《CPI和PPI走势背离意味着什么?》一文中,我曾作出以下判断:“基于中国人力成本可望持续较快上涨的趋势,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大于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涨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服务价格涨幅高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趋势。在服务价格中,餐饮、家政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价格涨幅将继续高于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因为前者只能现场提供,且通过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不大;后者通过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较大,且可以通过后台业务外包、设立后援中心等方法异地提供服务,从而借助异地较低的人力和土地成本来抑制、消化成本上涨。”审视其后近三年里消费品、服务、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电信金融保险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价格走势,基本上验证了上述判断。
自2016年第二季度起,初级产品市场开始大幅度反弹而居民工资性收入减速,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2459.0元,比上年(11420.6元)增长9.1%;2016年为13455.O元,同比增幅下降至8.0%。
在这种情况下,CPI与PPI关系逐渐逆转,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幅度逐月缩小,从第三季度末起实现同比正增长,消费价格指数则保持温和涨幅。从2016年第四季度起,中国价格特征恢复为PPI高于CPI,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高于出厂价格指数,今年一季度表现更加明显: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l.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4%。
尽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服务价格涨幅高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基本特点还将保持一段时间,但由于经济增长总体减速、劳动力市场供求缺口缩小,服务价格涨幅高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差距将趋向缩小。同时,由于此前上涨幅度过大,且手机终端的移动电子商务异军突起,餐饮、家政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正在或必将面临强烈的重构压力,其中间环节成本压缩,其劳动力供给增长,其价格涨幅下降或停涨的趋势将明显表现出来。
(来源:《智库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