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刻认识这“三个不变”?湖北如何抓住历史性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7月7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电话连线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资深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三个不变”蕴育着一系列大变
“‘三个不变’,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湖北人民用勤劳、智慧和坚韧奋力书写出来的。”张燕生说,疫情对湖北的影响是短期的,撼动不了湖北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大格局。
曾在华中科大经济学院师从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的张燕生认为,湖北多年来积累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科教优势、人才优势、人文优势等综合优势,不会因一场疫情而改变。疫后,国家大力推动新基建,湖北作为疫后重振的排头兵和先行官,若能抢抓机遇实现新基建的重大突破,湖北经济的基本面、综合优势、在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位置还会进一步凸显和提升。
未来30年湖北该如何发展?张燕生认为有一些问题值得湖北上下认真思考,比如:如何优化环境、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如何深化制度型开放、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如何重塑老工业基地优势、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并与全球高端对接?如何打造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荆楚大地生根发芽,生长出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参天大树?
他认为,“三个不变”蕴育的是方方面面的大变,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要大变。从历史新起点出发,湖北的基本面要支撑方方面面的高质量发展,湖北的综合优势要聚焦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湖北的战略定位要成为新时代强国建设的关键支点。经过真抓实干,湖北完全能走在全国第一方阵前列,成为全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充分发挥好武汉的龙头作用
“在区域协调发展上,要充分发挥好武汉的龙头作用。”张燕生强调,武汉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的支柱,一是要形成东湖高新区、沌口经开区、长江新城三足鼎立的竞争态势,共促武汉成为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二是要形成武汉、宜昌、襄阳区域一体化、同城化、协同化分工合作,共同打造大武汉都市圈;三是以武汉、长沙、南昌等为核心区域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要成为其综合枢纽、创新策源地和发展新动力源。
在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湖北该扮演什么角色?
“新时代促进中部崛起,要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高地,光靠武汉、湖北是撑不起来的。”张燕生建议,要探索武汉都市圈、南昌都市圈、长沙都市圈之间分工合作,三个支点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要素集聚效应将大增,在国内城市群中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他认为,湖北还应与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之间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集聚国际国内优质高端要素和人才,探索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以武汉为龙头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应打造成中国创新转型发展第四极。
“无论何时,湖北都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个坚实根基不动摇。”张燕生建议,湖北发展实体经济要在“四个融合”中取得重大突破,即制造业、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与全球化人才深度融合,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与全方位国际合作深度融合。
亟须补齐短板
“疫后湖北重振,要弥补的很大一个短板就是对外开放严重滞后。”张燕生说。
他用三个指标进行了阐释——
外贸依存度。2019年,湖北外贸依存度8.61%,低于全国平均的31.84%,甚至低于四川的14.51%。
航空旅客吞吐量。2019年,成都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5500万人次,位列全球第25位,武汉天河机场只有2700多万人次,不到成都的一半。新时代的“九省通衢”武汉应成为国际综合航空枢纽港,包括航空客运、货运和国际中转。
在国际物流大通道中欧班列方面,截至去年底,重庆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过4500列,成都累计逾4600列,而武汉仅开行1535列。
“要真正把湖北和武汉放在一个世界大舞台上思考其开放和发展,需集中精力破解开放滞后、改革滞后、发展滞后三大挑战。”张燕生提出。
他认为,疫后的湖北要服务国家战略,首先要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公共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区域。其次应大力补齐营商环境短板,下决心将营商环境优化到全球前列。
“湖北还要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充分释放科技生产力,创造爱才留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真正把高端人才用到刀刃上,使湖北成为国家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张燕生说,湖北一流大学多、科研院所多、大企业多,理应在科技、人才、创新等方面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湖北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本地GDP比重处于全国第二方阵,这种状况亟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