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未来投资政策措施
在市场化和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进行投资项目的行政性清理,难度是相当大的。正是由于清理的难度加大,投资反弹的可能性也就加大了。根据国土资源部资料,2003年以来国土资源部配合国家发改委对各地2003年新上项目的用地情况进行了清理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目前已有4150个新上项目被停建,其中现停建项目427个,暂停并限期整改项目2882个,取消的项目841个。[1]取消项目数只占同期全部施工项目数(国有及其他形式投资)的0.48%。以2004年以来投资增长最快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例,上半年,停止建设项目11个,暂停建设和限期整改项目22个,取消立项16个,分别只占该区施工项目(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的0.2%、0.5%和0.4%。[2]浙江省上半年也只停建、暂停、取消154个项目,只占全部施工项目(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的2%。[3]当前,行政方式调控的效果可能是短暂与有限的,其一,真正被停建的项目少得可怜,其二,绝大多数被清理项目处于等待观望状态,一到时机成熟,投资规模又会迅速上升。因此,为保证投资增长尽快回归到一个合理的区间,仍然需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
当前,依靠行政性手段和数量控制方式可能在短期内收到效果,却难以使调控效果保持长久。未来应更多采用利率、税率、地价、水价、电价等经济性手段和价格杠杆对投资活动进行调节,实现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并用,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政策格局。行政手段应重点用于约束地方政府行为,抑制超前城市化。当前,最应该停缓建的项目是脱离实际、盲目超前、透支未来、以满足少数利益集团需要、损害公众利益为代价的地方城建项目。只有相关城建项目停下来,才能真正遏制与之相关的强制性城市拆迁以及房地产项目建设,才是标本兼治之策。应该对各地地价、水价和电价的减免政策进行清理,根据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与生态保护的要求,由中央政府及省级政府确定各地真实的要素基准价格,地方政府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调整。例如在水资源稀缺的地区大幅度提高工商业用水价格,以抵制相关产业的过度发展。应加强政府部门对投资项目的环境评价与监督。设立容易造成环境破坏的投资项目的环保听证制度,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度。
根据上文所述投资膨胀的基本轨迹,应该加强对房地产最终需求的调控,调控方向是否转变决定着此轮宏观调控的时间长度以及最终效果。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宣布9年来首度加息。加息必然打击房市。随着个人消费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大,我国一些大城市居民已经悄然成为高负债一族,家庭债务比例已经达到甚至超过美国等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加息将促使广大民众谨慎借贷、谨慎购房。因此,加息有利于对刺激中间产品行业增长的最终需求因素进行约束,并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促进中间产品行业的稳定增长。最近,搜房网一项大型调查显示:如果房贷加息,上海市民将有77%的购房计划受到影响。[4]除了影响个人房贷以外,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90%以上均为民营企业,因此,房地产企业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也会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由于个人房贷对利率的增长弹性系数远远大于房地产开发贷款,因此,加息对于住房消费的影响要大于住房投资,因而,能在控制房价上涨的前提下,抑制房地产投资需求过快增长。
为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2005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会出现一定的变化,由原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转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稳健”。考虑到2003-2004年我国经济运行已达到潜在增长水平,可以说以扩大国债投资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使命已基本完成。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淡出不会影响业已形成的增长局面,因为全社会投资依赖国债资金的局面已经结束,国债政策的主动“撤火”有利于抑制部分行业的投资过热、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膨胀,国债政策的主动退出也有利于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胀压力。2004年1-8月份,包括国债资金在内的国家投资只占全部投资资金来源的4%,国家投资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直接影响较弱。2005年,国家应当压缩长期国债发行规模,由2004年确定的1100亿元调减为800亿元左右;2006年,全面停发长期建设国债,并进一步减少赤字规模,实现财政政策由扩张性向中性的转变。对于2004-2005年未完工的国债投资项目可以通过财政增收部分解决。鉴于西部地区对国债投资的依赖性较强,中央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提高西部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水平,从而避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出现下滑。
财政政策的转型不能是简单的停发建设性国债的问题。应当从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出发,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入手,重新认识财政政策的稳健性。“稳健”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财政从建设投资领域全盘退出,而是通过适当控制和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优化国债支出方向、适当增加社会公共开支,达到有效地规避财政风险和减少国债资金使用中的负面影响的效果。在空间分布上,财政资金要向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努力缩小已经存在的发展差距;在行业分配上,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要进一步集中。应当在继续加大对环境整治和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投入的同时,从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转变为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为主;在城乡关系上,应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民的支持,转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格局,国家财政更多地承担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支出责任。增加以农田水利为主导的“六小”工程、良种良法科研和市场营销信息网的投入。上述可能的措施将有利于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提高及人民生活改善。
目前,在城镇50万元项目投资中,国有经济只占39%,而民营投资和外商投资合计占58%,如上所述,民营和外商投资的稳定增长有利于未来整体投资的稳定增长。但是,国有投资主要集中在交通、邮电、能源、资源、城市基础设施、教育、科技和卫生等关键性和垄断性行业中,由于上述行业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国有投资在此次调控中受到比较大的抑制势必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因而不利于缓解瓶颈制约。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即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扩大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通过对民间资本开放那些其过去进入较少、国有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引导民间资金配置到国民经济最紧缺的部门,提高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避免相关行业在宏观调控中受到不必要的损害。
不断推进税制改革是财政政策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创造宽松与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民营与外商投资的重要条件。目前,增值税改革已在资本密集型企业较多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先行试点,预计要到2006才会在全国全面推广。为此次增值税转型的东北试点,中央财政拿出了150多亿元资金。全盘改革显然要付出远大于此的成本。从国际经验看,绝大多数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国家,都曾对投资品做过特别的过渡性规定。我国的改革将首先在采掘业、电子、化工等资本密集型行业中进行,将设备的进项税额予以扣除。自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财力有了超常规发展,2004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已增收42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增收超过2000亿元,比年初的预算安排超收1000亿元。2004年,财政收入有望超过2.6万亿元,占GDP比重接近20%。宽松的财政资金环境为增值税税改的加快进行创造了条件。如果这一改革措施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开,将极大地促进民营及外商投资的发展。
-----------------------------------------------------------------
[1] 深圳新闻网,2004年8月23日。
[2] 《人民日报》,2004年8月8日,第一版。
[3] 《浙江清理大批非农项目,宏观调控中补血"三农"》,新华网,2004年8月2日。
[4] 注:按照目前上海市一些商业银行的作法:第一套住房贷款5年期以上的年利率是5.04%,而第二套则按照消费贷款的利率计算,超过10年以上利率则会超过6%。以每套房80万元30年期贷款来算,原来利率是5.04%,每月还贷4300元。若提高一个百分点到6%,月还贷将达到5160元左右。买房成本将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