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根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1年度重点课题“国债政策可持续性与财政风险问题研究”的成果编辑而成的。该课题是由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组织实施并完成的。
自从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有关国债政策可持续性与财政风险问题的讨论日渐增多。本课题灵活运用多种数理模型方法和国际比较方法,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国债政策在政府反周期调节过程中的经济必要性与经济可能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从概念入手,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内涵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提出了具有一定新意的解释。第二,对国债政策的现实经济效应进行了讨论,包括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国债使用方向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等等。第三,对国债的经济负担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提出从政府资产负债和国债负担率两个方面研究国债经济负担合理性的基本思路,确立了国债相对规模变动的合理路径及其实现路径的条件。第四,对不同发展条件下,我国国债负担率的变动趋势进行模拟,对我国政府隐性及或有债务规模及直接财政成本进行了估算,以明确我国国债政策未来的作用空间。第五,对国债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挤出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国债政策导致通货膨胀和挤出效应的条件和机制。
本课题提出了以下基本观点:
1.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其作用于经济的结果,取决于国债政策带来的宏观经济净收益。如果在一个较长的经济周期或发展阶段中,由于国债政策推动的经济与社会的稳定、持续增长,足以抵消由于国债增加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成本增加,则国债政策就是可持续的。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与财政风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应该从经济可能性和经济必要性两个方面考察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从可能性与必要性的相互权衡进行考察,说明国债政策可持续性是国家债务的有机发展,是在不同经济环境下具有变化性和灵活性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3.国债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必须反映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内在需要,并为这种内在需要服务。因此,衡量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首要标准就是国债政策能否根据宏观经济的变化适时进行力度及方式的调整,使经济运行不至于偏离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太远;在此基础上,国债使用方向能够体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要求,解决由于发展滞后和资源短缺所产生的瓶颈制约。
4.实证表明:只要经济增长率高于国债利率,即使持续地按照某一基本赤字率发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国债规模的绝对值固然是越滚越大,但国债负担率最终将趋于一个极限并稳定下来。这个极限值不依赖于期初的负担率;即使期初具有更高的负担率,它也会回落到这个极限值。经济增长率高于利率水平是实现国债可持续性和降低财政风险的核心问题。国际经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使我们对未来我国赤字和国债的变动规律有了明确的认识。即我国的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都可能出现一定时期的上升,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它们终究会回落到合理的水平之上。
5.从长期角度评估隐性债务、或有债务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重要的是弄清楚隐性和或有债务中有多大的可能转化为财政的直接负担。如果将全部隐性及或有债务形成的财政成本都考虑进去,同样假设需要全部在目前支付,则我国国债债务负担率将上升到60%~65%左右。这个水平与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显性债务状况相当。
6.如果简单地运用传统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分析赤字的挤出效应,很有可能形成对挤出效应的高估,从而影响对扩张性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判断。对扩张性财政政策可持续性判断的核心指标不是挤出了多少私人投资,而是财政支出效率的本身。挤出并不必然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由资本市场的特殊运行机制所决定,被财政赤字挤出的那一部分私人投资必然处于整个私人部门效益最差、风险较大的那部分投资之中。这种挤出效应的好坏应具体分析。
本书是课题组集体研究的成果,课题的基本思路、理论方法、指标设计和资料收集均是在课题组成员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完成的。最终报告由刘立峰、罗云毅、程选、杨萍、刘成执笔。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王元京副研究员、国家统计局投资司王宝滨同志参与了本书中附录的写作。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岳国强副研究员、吴亚平副研究员参与了本书第四章的统计分析。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林森木研究员、王一鸣研究员对本课题的完成和本书的写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本课题的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也来自与全国政协、国务院各部委、地方各部门以及社科院财贸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财科所、国家计委宏观院及本所的领导、专家、学者的探讨之中,他们提出的观点使我们受益匪浅并深受启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出版前,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原所长田江海研究员对书稿进行了认真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研究水平和时间所限,本课题研究报告存在许多不足与遗憾,我们衷心希望有关领导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