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他强调,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加大力度。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长江贯穿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因此,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辩证法,强调正确把握好五大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的同时,可以从五方面具体工作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推进长江经济带的下一步战略发展。
一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主体功能区是我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战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区。推进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合理开发与保护,应重点加强川滇高原、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罗霄山、皖南-浙西南等四大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
坚持自然修复为主,采取必要的人工治理工程,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湿地湖泊生态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管护。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河湖生态功能,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
二是实施城镇化战略,以市场手段吸纳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通过城镇化,让贫困群众用自己的两条腿,走出深山,进入城市,进入有工作岗位能够提高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地方。目前,长江经济带有三大城市群,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人口吸纳能力。在三大城市群之外有56个地级城市,担负着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任,通过完善功能,集聚产业,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生态脆弱区的劳动者就能在城市找到工作,把全家带进城,各地政府应为他们举家进城创造条件。
三是完善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所谓空间规划体系,就是形成自上而下,相互协调、彼此支撑的规划系统,如区域规划应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引领,省市县空间规划应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克服规划互不衔接,相互矛盾的现象。市县空间规划应实现“多规合一”,要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空间、农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只有明确了功能区边界,才能使主体功能区战略得到落实,才能真正确定生态保护红线。
四是工业进园区,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应按照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区域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向园区、园区向城镇集中,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长江中上游地区应加大力度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以开发区、产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加快提高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引导产业向中上游园区转移。支持下游地区到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中上游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要借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切实防止出现污染转移和环境风险聚集。
五是上下游共治,严格监督检测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应建立长江上中下游地区、支流上中下游、相邻省市、关联产业、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等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充分考虑生态区流域面积、水源保护的数量和质量等关键因素,制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保护成本、损失评估等量化指标和绩效考评体系。制定基于生态红线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来源:《瞭望》2018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