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不良资产及金融稳定
2007-9-14 11:14:00
 

   从国际比较角度来看,目前,中国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因素(MI)在迅速攀升。

    影响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整个社会融资结构过分依赖银行。我们看到,20012002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75.9%80.2%81%2004年超过90%,意味着整个社会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系统。

    再进一步分析,银行在承担经济增长的资金需求的同时,也承担了很多社会经济增长波动的风险。反过来考察银行系统不良资产,如此庞大的银行不良资产并不是均衡分布。2004年,中行和建行进行了非常大幅度的改革,2005年会对中行和农行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财务重组,对历史上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进行全面的介入,如果加上整个不良资产清理,投入应该八、九千亿。

    这些不良资产怎么形成的?从银行内部的统计来看,最为密集的时期就是经济大起大落时期。1992年—1993年、1997年—1998年,这使得银行系统承担整个经济波动的风险。

    这蕴藏着一个很大的风险:意味着GDP增长需要越来越多的货币推动。所以整个金融系统的融资效率在下降。

    现在的问题是,银行不良资产增长;融资效率在下降,社会上一部分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的同时,另一部分不应该得到融资反而得到过度的支持。还有就是整个银行系统实际上不仅承担了短期融资的任务和功能,还承担一部分长期融资的功能。比如2003年宏观调控以来,贷款总量增幅下降,但是下降主要是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一直保持着非常明显的增幅。中长期贷款相当一部分是用在基础设施项目上,因为长期的资金需求,必然会在银行系统增加一个流通性风险和错汇的风险。

    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一是对不良资产必须进行全面的清理。中国更应该警惕像日本那样的金融危机:因为银行系统庞大的不良资产,使得银行系统成为整个经济增长严重的拖累,导致整个经济增长缺乏新的动力。融资系统不能够把社会的资金有效送达经济增长中有活力有需求的行业和企业,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如果这些问题久拖不解决,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好在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进展比较顺利,城市信用社已经全面推向全国,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本重组的监管也在趋于严格,2004428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管理办法》。

    第二是发展直接融资。在经济运行中,金融市场里有相当一部分长期资金来源,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长期的资金需求也在不断扩大。长期的基础设施,包括地方政府的市政项目,这些如果银行安排,银行必然承担着更大的风险。应该重点发展直接融资,债券,包括股票融资,股权融资。

    对这个问题不能过于乐观的预计,我们可以参照的案例就是日本。日本金融业的大改革之后,直接融资有所提高,但是不明显。日本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经济发展程度、监管能力跟中国市场比更成熟。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中国的直接融资市场,只能属于比较边缘化的整个融资系统里不是太重的地位,原因是我们的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系统所处的生态环境还不完善。

    第三是要适度推进混业经营。很多银行资产负债表里有30年、50年的贷款,赋予它一定权限一定范围内投资的功能,逐步尝试推进混业经营。这也是减少整个社会融资系统风险的一个方向。

    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在中行和建行股份制改革方案确定之前,有些部门进行了全面的方案讨论。对于不良资产的问题,根据调查发现,80%甚至更多的不良资产是由于外部的干预和经济的转轨所导致的不良资产。真正因为银行自身判断、内部舞弊导致的不良资产只占总的不良资产20%左右。中行和建行改革之后,整个内部管理达到国际银行业界的水平。那么,如果整个大的经济运行环境、法律环境、生态环境没有大的变动,可能导致产生不良资产80%因素还依然存在。(时间:2005-1-24  来源:《环球财经》2005年第1期)

 

 
 
  • 标签:金融 银行 贷款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