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中国的经济体制发轫于价格改革一样,利率的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和其他体制性因素一起,正在推动中国金融业进入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
一、利率市场化的政策脉络
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对于优化资金配置起着重要作用。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着政府、企业、银行、个人等经济主体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其经济行为,通过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调节社会资源在经济领域内的分配。
在2004年以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通常表述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大体的趋势是不断推动利率的弹性波动空间试探性扩大。
2004年10月,利率改革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即央行表示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至此利率管制已经放松到“存款利率只管住上限,贷款利率只管制下限”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进,2004年10月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的政策效应已经逐步显现出来。例如东方通信日前就表示,该公司将自有资金人民币7000万元,委托中国工商银行杭州高新支行贷款给三和置业,年利率为14%,期限为一年。这是目前为止委托贷款披露的相对比较高的一笔。而银行自营贷款中上浮到如此幅度的,目前还不多见。
从目前的政策趋势来看,利率市场化将在今年有一个非常巨大的推进的过程。央行2月21日发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称,要在巩固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政策的基础上,适当简化贷款的基准利率期限档次,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此前也有央行人士表示,除1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外,其他期限存款的基准利率可能被取消。另外,央行表示将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立适时动态调整再贴现率等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这意味着央行利率决策的灵活性、自主性将进一步增强,能够更好的通过利率的调整向市场传导政策信号。
二、利率市场化驱动金融机构转型
一直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净利差走势制约了银行的风险定价。1996年之前,央行确定的毛利差都十分狭小,1989年和1993年甚至两次出现了毛利差为0的情况。1996年之后,毛利差才有所扩大;1996年之前,银行业基本没有正的净利差,1989年和1995年达到最低点。2000年净利差才首次突破2%;在破产法不健全、信用体系不完善等环境下,中国银行业的净利差目前依然偏低。与中间业务占比很高的发达国家银行相比稍高,但与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及转轨经济国家(即破产法还不健全、资本市场还不发达、会计准则还不完善、诚信体系还没建好的国家)相比明显偏低。
显然,放松利率管制有助于银行定价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信贷资产的配置效率。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从原来的规模竞争转向价格竞争,转向风险定价和金融创新的竞争。哪些商业银行能够更准确地利用利率杠杆,对不同风险状况的客户进行准确定价,哪些银行就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争取优秀的客户,也能够以合理的利差争取中小企业等风险相对较高的客户。
在这种情况下,各家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将越发彰显其作用,从而有利于银行市场的分化。不能准确对风险进行定价的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会继续降低,即使存贷款规模扩张得再快,盈利能力也并不会相应上升。
另一方面,银行对于负债的定价能力也同样不容忽视,即如何控制负债的规模,进行主动的定价。当前我国的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出现明显的倒挂现象。近年来商业银行由于资产膨胀速度比较快,年均增长率平均在20%左右,在资本约束下,银行的选择或者是做一些风险权重比较小的资产业务,但利差太小;或者是进行主动负债管理,控制负债规模。这就涉及到负债的定价问题,这就会导致可能出现存款利率的下浮,促使银行传统经营理念的转变。
我们在观察上市银行的年报也可以看出,各家银行的利差水平也在逐步拉开差距。例如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其贷款定价方面的收益要高一些,而招商银行的负债成本就是要低一些,已经开始显示在价格信号中。
三、利率市场化驱动金融市场变革
首先,利率市场化将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一些大型企业具有独立的评级,具备良好的项目和信用,直接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大型企业将更多的寻求在直接融资领域满足需求。去年人民银行的短期融资券小试牛刀,5月开始发行,很快就发展到了1300多亿,占同期银行贷款的9%,影响银行同期利润2%左右。今年显然更将会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发展。解决股权分置的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已经超过50%,股票市场已经逐渐演变为可流通的市场,恢复再融资是迟早的事情。虽然发行的市盈率可能不会那么高,但是筹资频率和效率将有很大提高,管制的水平在极大的放松。
大型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脱媒”之后,银行需要转而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这更为考量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同时也推动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解决。在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上,我们实际上经历了很多曲折。例如我们认为中小企业贷款难,所以在利率上要有优惠,最后“好心办坏事”,使得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更大,它们只能求助于民间金融。
其次,利率市场化将带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利率的市场化在宏观层面带来了一个如何管理利率风险的问题。目前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和固定利率贷款并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能出现大量存贷款利率不匹配的情况,从而加大利差风险。2月9日启动的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在宏观上可以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形成高效统一的债券市场,打通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贷款市场和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之间的价格联系,提高债券收益率曲线的效率,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在微观上,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利率互换能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规避资产负债利率错配风险,向客户提供不同利率结构的贷款和理财产品创造了条件。而从下一步来看,恢复国债期货势在必行。
另外,利率和汇率的关系将空前紧密,同时也推动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互动发展。汇率调整的本质在于汇率形成机制的转变,风险转移到市场主体,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外汇占款和外汇业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重点是做好汇率的定价和汇率风险的防范。而汇率的弹性和波动幅度将直接决定利率的走向。如果汇率波动幅度比较小,在大量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央行必然要加以干预,这必将形成基础货币大量投放,也就是所谓“宽货币”的局面,导致货币市场的低收益率水平;如果汇率弹性加大,或者经济结构调整带来贸易顺差减少,由此形成的被动基础货币投放将减少,央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会提高。央行可以主动根据国内经济走向,对货币市场利率和整个基准利率进行调整和引导。因此,汇率和利率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原来更紧密。或者说,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互动更趋紧密。原来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容易将两个市场割裂开来,现在必须要整合起来。(时间:200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