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概而论的“洋垃圾”
2009-11-10 17:00:00
 

    (成文于2007年10月3日)对于国人多有诟病的“洋垃圾”,丁一凡先生以“反潮流”的大无畏精神,不同凡响地声称:“中国就是要做洋垃圾的处理场!”

    为了鲜明立场、清晰观点,极而言之也是一种修辞的方法。但事涉敏感,又不是“大辩论”的年代,因此更不妨和风细雨、娓娓道来。

究其实,先生的意思是要发展中国的环保产业,是要改进中国“加工处理洋垃圾”的“方式与方法”。照他的话来说:“如果能用专业化的方法来加工处理洋垃圾,再把剩下的废物妥善处理,未必就会加重环境污染。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对各种原料的需求巨大,如果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能够回收一些材料加以再利用,建成循环式经济发展,这对人类将是巨大的贡献。”

这难道说错了吗?没有。这个意见,不知道要比那种简单地“叫停”所谓洋垃圾的进口,高明多少倍!

和立足国内大量的开采、大量的冶炼、大量的耗用相比,大量的进口废旧金属并进行分拣、回炉和利用,实在是一桩经济上合算、环境上减负的大好事。废旧金属毕竟是已经提炼的矿石,甚至是“品位极高的富矿”,我们不至于这么傻,“擎现成”的好处不要,非得舍近求远、“从头再来”。

讨论问题,光有“革命的义愤”是不能当饭吃的。以上的道理姑且不论,有两个前提,就是我们任何中国人都无法逾越的。第一个,尽管倡导“自主创新”,中国目前还只能是扮演一个“世界工厂”的角色。我们有这么多的劳动力,而内需又是如此的不足。不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外需拉动”和“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我们又怎么来解决中国人的就业和增收问题?!

第二个,尽管倡导“节约循环”,中国目前还必须得耗费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矿产资源和能源本来就不丰富的国度来说,承载“世界工厂”这顶桂冠,未免过于沉重了一些;更遑论有多大的总量被13亿人口轻轻一除,那人均的水平,也就只能是温总理伸出小拇指所说的“微不足道”了。

正由于以上的原因,进口并处理洋垃圾,几乎是一件无可回避的事情。但是否我们就要因此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照单全收了呢?答案又是否定的。

因为和获取资源的收益相比,我们还必须权衡损害环境的成本。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技术和条件,来保证我们的环境不因进口和处理洋垃圾而遭到重大的破坏,我们是不能轻言“中国就是要做洋垃圾的处理场”的!

记得我曾赴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去实地考察过几个废旧金属的处理场,当年那种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臭气冲天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所有的拆解现场,地面都已经硬化;所有产生的污水,都已收集进入管网,进行集中处理。电机漆包线的外皮,不再是一烧了之、浓烟滚滚,而是物理剥离,回收利用。

我又听取过绍兴一家知名的汽车配件厂的介绍,他们正在积极推进一个关于报废汽车回收利用项目的前期工作。在他们来看,和废旧电器一样,随着国人越来越多汽车的“寿终正寝”,处理这些既占地又费神的“铁疙瘩”,实在是一桩再紧要不过的事情。和那些偷工减料、浑水摸鱼的“改装车”不同,对可资利用的发动机等进行“再制造”,更是一件节约高效的大好事。

当然,无论是路桥废旧金属拆解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绍兴报废汽车回收利用项目的前期工作获得成功,要点就是废物处理和再制造技术的先进性,以及相关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可靠性。我和当地的同志们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问题并非在于是否进口和处理洋垃圾,关键在于我们有多大的本事,来保证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能够处理到位。做不到,我们就是国人诟病的“盲目进口洋垃圾”;做得到,我们就是中央倡导的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所以回到正题上,还是那句老话:不能一概而论的“洋垃圾”。

(刊于《发展规划研究》2007年第8期)

 

 

中国就是要做洋垃圾处理场

◎丁一凡/

 

环境污染原本是个典型的国内问题,影响的也只是本国国民的身心安全。但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加深,随着全球气候回暖和人们对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生存家园的前景的担忧,中国的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一种“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中国的环境污染从侧面说明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能源的使用效率太低,浪费严重。能源使用效率低,要保持同样速度的经济增长就需要更多的能源。这使许多国家担心,中国为了获得更多的能源,会到世界各地去寻找开拓能源的机会,会与其他国家争夺能源,从而引起新的地缘政治竞争。

 

加强环境保护可以成为国际合作的契机

中国的环境污染加重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有关,也与中国日益参与全球化有关。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企业逐渐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向附加值更多的部分发展,而把其他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转移到中国。这种趋势保证了发达国家企业的利润,但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就业与市场。

在这种生产转移过程中,中国承担了许多发达国家不生产但世界市场又不可或缺的产品,如重化工与重工业产品。这些都是耗能严重的产业,也都是污染比较严重的产业。因此,从某一角度来说,中国是为发达国家维持现存的生活水平,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了贡献,也作出了牺牲。如果中国停止生产这些产品,世界市场的价格会大幅上扬。因此,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意识到了这种困境,开始在中国投资治理污染。

其实,环保产品市场是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占领这一市场的制高点,是保证下一阶段企业利润的最佳途径。欧洲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它们又掌握着环保产业的许多最新技术,这些国家的开发银行又经常为一些环保项目提供优惠贷款。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没有理由不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来促进这种趋势。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帮助中国改善环境是符合双方的利益的。如果发达国家能帮助中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的排放,也减少了中国到国际市场上去寻找新的能源供给的压力,从而就减少了与发达国家因争夺能源而发生地缘政治摩擦的可能。

 

发展环保产业可成为财富来源

早在上世纪末,就有一些未来学者预言,在信息与通信技术之后,未来真正发展前景特别好的产业就是环保产业。中国各级政府如果努力去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把治理污染变成一种新兴的盈利产业。

最近,新闻界对我国某些地方进口洋垃圾牟利屡有批评报道。舆论在愤怒之余,只是建议政府禁止这些做法,以防止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其实,认真思考起来,中国在处理垃圾废料方面的尴尬只是反映出中国处理垃圾及治理污染的产业能力太弱。如果中国发展起一套处理垃圾及治理污染的技术与产业,就比简单地禁止进口洋垃圾要更有效,甚至还可能把处理洋垃圾变成一个财富的来源。

在这一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思考。

说到垃圾污染,可能谁都知道没有比核废料更危险的垃圾了。然而,法国却把处理核废料变成了一项收益颇高的产业,建立了庞大的核电网络,今天法国的电力70%以上都是核电。德国、日本等国虽然有核电站,但因为规模不大,并未发展起一套处理核废料的技术。法国便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替这些国家处理核废料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而且,法国并未因处理这些最可怕的污染物而让自己的国家遭受更大的污染。

法国的经验让我们懂得,处理洋垃圾并非一定会增加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在于方式与方法。中国现在的办法,是用手工作坊式的办法去把一些还有利用价值的废料捡回来,剩下的就随便交给大自然了。这些方法当然会污染环境。如果能用专业化的方法来加工处理洋垃圾,再把剩下的废物妥善处理,未必就会加重环境污染。

如果中国可以帮助其他国家“消化”掉一些垃圾,这会让国际舆论感觉到,中国的确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仅为世界市场提供了大量廉价商品,保证了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成功地解决了垃圾污染的问题。

(文章来源:《mangzine·名牌》)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