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
2009-11-30 16:18:00
 

(成文于2007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已胜利闭幕,赵洪祝同志代表中共浙江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所作题为《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高屋建瓴,气势如虹。回顾征程谈成绩,如数家珍、实事求是;面对现实看问题,坦诚冷静、精准到位;展望未来绘蓝图,更是目标催人奋进、举措切实有力。

细细研读,有心人还可发觉,“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在报告中频频出现,全文多达20余处。无论是隆重开篇,还是激情收尾;无论是宏大论述,还是细微铺陈,“科学发展”均融会其中,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回顾过去的5年,浙江省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的重大战略思想,使科学发展的理论成功地转化为浙江的实践,奏响了科学发展的序曲。而展望今后5年,党代会报告表明,科学发展的旗帜将进一步高扬,并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多创新的举措。

 

科学发展协力和谐发展

报告强调“坚持不懈地推进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将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作为一体化的战略指向,相提并论,这在我省的重大文献中尚属首次。而细究这一创新提法,却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深厚的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理论创新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推出的两大旗帜性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提出的“一个核心(以人为本)”、“三大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社、人天、内外)”的发展观,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的认识,成为我党执政以来最新、最系统、最具现实指导性的发展理论。然而,全面的发展,既包括经济的快速增长、财富的不断积累,更离不开社会的长足进步,文化的日趋繁荣。科学发展不但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还要适应人类社会的深刻变化,使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社会更加和谐。科学的发展,也必须在和谐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和谐发展,理应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理论源于实践,但理论的生命,也正在于能够指导实践、引领实践。从浙江过去5年的发展来看,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往往可以归功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用五个“新”对过去5年进行全面回顾的基础上,报告归纳了几个“必须”的经验和体会。第一个“必须”,就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中央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将科学发展观与浙江的实际相结合,全面实施“八八战略”,推动经济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我们将和谐社会论与浙江的实际相结合,全面建设“平安浙江”,保持社会政治的和谐稳定。第二个“必须”,就是“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这更是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出发,强调了改善民生、和谐促进在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在最后的“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努力提高执政能力”中,报告也刻意强调了要“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

再从我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挑战正是来自于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的支撑力、环境的承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问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日渐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而就业的充分性、分配的公正性和社保的普遍性等社会问题的缓解,既需要对和谐发展的重视和坚持,也需要科学发展来提供强大的经济实力、坚实的物质支撑。

 

奋斗目标立足科学发展

报告明确了我省“今后5年总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全面小康的“六个更加”让人憧憬,继续走在前列的“六个突破”令人振奋。然而,宏伟的目标又如何去“始于足下”呢?报告开宗明义:“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立足省情、切中要害。报告以“五个坚持、五个推进”,详细阐述了如何深化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这“五个发展”分别为:“坚持又好又快,推进率先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坚持节约集约,推进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全面发展”。众所周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三大要求”,而我省这次报告新增的“率先发展”和“创新发展”,倒是颇具浙江特色,可谓科学发展观在浙江实践中的新要求。

“推进率先发展”,不是回归以往那种急于求成、粗放扩张的老路,而是坚持又好又快,好中求快、以好促快;要的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的“率先”。强调“率先发展”,一方面是从浙江现有的基础来看,率先发展具有充分的条件。“十五”期末,浙江的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大体都要超前全国平均水平10年左右,具有相对领先的优势。且根据规划描绘的前景,“十一五”期间我省的经济增长将会快于全国1.5个百分点。事实上,开局第一年我省的经济增长,就高出全国2.9个百分点,且多项指标显示我省经济正“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当前的时代背景和浙江所处的发展阶段,也要求我省实现率先发展。眼下全国各地的发展,呈“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势,“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往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尤其是我省已经进入了人均生产总值4000-7000美元的发展模式转型期,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带有分化转折点的极大的不确定性,若能较好完成发展模式的转型,往往能够顺利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期,成功实现现代化;反之,会不经意地形成发展的“拐点”,掉入经济长期停滞、社会动荡不安的拉美式“陷阱”。

“推进创新发展”,是因为创新本来就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核心动力。浙江发展的奇迹来自于创新,而浙江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特别是从当前资源环境制约、社会成本高企的发展阶段来看,以往传统发展模式的空间已所剩无几。面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新目标,面对全省进入转型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只有从理论、体制、科技、管理、文化等展开全方位的创新,最终促成发展模式的实质性转型,才能突破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等深层次矛盾的制约,才能在发展道路上始终掌握主动,也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继续走在前列。

 

科学发展重在创新创业

“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是本次报告中最具冲击力和穿透力的提法,也是最大的亮点所在。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对浙江以往28年快速发展的深刻总结。浙江发展的一大优势,就是百姓经济、全民创业。凭借对商品经济与生俱来的敏锐感,发扬坚忍不拔、奋力拼搏的“四千精神”,百万农民“泥腿子上岸”,变身为搏击市场大潮的先驱,掀起了席卷浙江大地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如今的浙商、浙江民企,早已成了浙江经济的金字招牌。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5%以上,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以上,四大反映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已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浙江精神的一大特色就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这种创新精神在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被全面激活,成为了推动浙江经济这辆“列车”平稳、快速行驶28年的巨大创造力和强劲竞争力。最终在浙江不足10.2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上,以全国倒数第三的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创造了地区生产总值超1.5万亿、人均GDP4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6年和22年居全国各省区之首的辉煌成就。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又是浙江争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鼓励“创业富民”,即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实现民营经济的新飞跃,推进混合经济的新发展,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让人民群众勤劳致富。打造“创新强省”,即加大经济社会管理体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再创体制机制的新优势;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型人才为保障、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省份;强化依法行政、提升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正如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所指出的,“我们要立足浙江实际,面向未来发展,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理念,深化科学发展举措,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转化为全省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的旗帜引领下,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必定能实现,浙江的明天会更美好!

 

(刊于《今日浙江》2007年第12期)

 
 
  • 标签:科学发展观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