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于2007年6月17日)全省人民瞩目的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已于2007年6月16日下午胜利闭幕。赵洪祝同志代表中共浙江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所作《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对浙江发展取得的成就,如数家珍、实事求是;分析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坦诚冷静、精准到位;在此基础上,所归纳的五个“必须”的经验和体会,更是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而整篇报告最振奋人心之处,还是确立了今后5年总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
“全面小康”可提前
“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小康”是个纯中国化的概念。该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辞海》中对该词汇的解释是,“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小平同志将其引入对于我党我国奋斗目标的描述,是一个重大的创新。1979年底,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一词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年人均800美元。”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众所周知,这一目标我国已提前实现,在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时候,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1000美元,浙江省则已达到1800美元左右。而小平同志为我国描绘的第三步战略部署,是新世纪再经过50年的努力奋斗,到建国100周年,也就是2050年的时候,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2002年秋天召开了党的十六大,江泽民总书记代表中央作的政治报告中,又对50年的第三步奋斗目标,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分为前20年和后30年。在本世纪初头20年这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就是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了把这两个小康区别开来,我们把上个世纪末的“人均800美金”的那个小康,叫做“总体小康”;而把我国到2020年要建成的那个小康,叫做“全面小康”。
从“十五”末期来看,浙江的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大体超前全国平均水平10年左右,具有相对领先优势。且根据规划描绘的前景,“十一五”这5年间,浙江省规划确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1.5个百分点,而事实上开局第一年,浙江省GDP增长就快于全国2.9个百分点。再从开局之年的多项指标来看,浙江省经济正“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所以,浙江省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较之全国提前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这次党代会报告,则进一步明确,要“在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六个更加’”:一是从经济建设而言,是“经济更加发展”;二是从政治建设而言,是“政治更加文明”;三是从文化建设而言,是“文化更加繁荣”;四是从社会建设而言,是“社会更加和谐”;五和六是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而言,是“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宽裕”。
“走在前列”待突破
“努力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建设多方面走在前列”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本次报告极其敏锐和精准地把握住了浙江省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针对“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提出要在自主创新、改革开放、民营经济、统筹发展、资源环境、民生改善等方面力争实现“六个新突破”。这些方面,既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色优势,又是今后围绕奋斗目标需要大力推进的工作重点。
为什么说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色优势呢?因为从自主创新来看,浙江省专利授权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二,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排名5年间分别上升两位;从民营经济来看,四大反映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已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从统筹城乡来看,浙江农民收入水平连续22年居全国各省区之首;从资源环境来看,2006年的《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中浙江省成绩名列全国第一;从民生改善来看,浙江省免收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行即征即保,以及城乡一体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很多做法在全国率先发展;从体制保障方面来看,领体制改革之风气之先,一直以来都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不竭的原动力。
但是,在资源环境制约、社会成本高企的新的发展背景下,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优势上,是无法继续保持浙江发展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的,必须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优势。尤其是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出发,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尚显薄弱,民营经济有待新的飞跃,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资源要素的制约日趋严重,民生问题仍然突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再从全国层面来看,以上六个方面所暴露出的不足和问题,也已经成为全国发展中的普遍性挑战,更是各个省、市在进一步的科学和谐发展中无法绕过的、必须正视和解决的历史性任务。可以这样说,谁在这几个方面能率先实现新突破,谁就可以满怀信心地做到“继续走在前列”了。
科学发展要落实
“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报告中全面小康的“六个更加”让人憧憬,走在前列的“六个突破”令人振奋。然而,目标虽诱人,却又如何实现呢?报告的结论是:“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具体展开为“五个坚持、五个推进”,或谓“五个发展”。即“坚持又好又快,推进率先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坚持节约集约,推进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全面发展”。众所周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三大要求,而新增的“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则颇具浙江特色,可谓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实践中的新要求。
坚持“率先发展”。中央的提法从“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虽说一步步都在凸显、强化发展中“好”的重要性;但也并不是说,“快”就不重要了。今后的“率先发展”,不是退回以往经济增长中盲目贪快、粗放扩张的老路,而是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快”,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的“率先发展”。从浙江实际来看,如果说以往的发展成果更多得益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话,那么,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浙江所处的发展阶段上,要取得新的发展,则要求我们更多地“用好机遇、科学发展”。全国各地发展,正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势,发展道路上“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往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尤其是浙江省进入了人均生产总值4000-7000美元区间,正处于发展模式加速转型的微妙时期。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轨迹看,这一阶段往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台阶。如能较好解决发展模式的转型问题,并一鼓作气冲上人均生产总值7000美元的台阶,就能顺利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期;而反之,却容易形成发展的“拐点”,掉入经济停滞、社会动乱的拉美式“陷阱”。
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浙江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浙江发展的奇迹,全来自于创新。特别是从当前发展阶段来看,以往的发展模式、发展途径已空间不多。面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新目标,面对全省进入转型发展、“又好又快”的新阶段,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只有从理论、体制、科技、管理、文化等展开全方位的创新,最终促成传统发展模式的转型,才能突破影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制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才能在发展道路上继续掌握主动,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
最大亮点为“两创”
“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这是本次报告中最具冲击力的新提法,是未来一个时期浙江发展的主战略。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对浙江以往28年快速发展的深刻总结。浙江发展的一大优势,就是全民创业、“百姓经济”。凭借“四个千万”精神,千百万浙江农民“泥腿子上岸”,变身为搏击市场的弄潮儿,掀起了席卷浙江大地的工业化、城市化热潮。现如今,浙商、浙江民企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金字招牌。浙江精神中的一大特色,就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这种创新精神,在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被全面激活,成为了推动浙江经济这辆“列车”平稳、快速行驶28年能动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最终在浙江不足10.2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上,以全国倒数第三的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创造了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人均GDP过3000美元、居民收入雄居各省区之首等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浙江争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鼓励“创业富民”,即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实现民营经济的新飞跃,推进混合经济的新发展,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让人民群众勤劳致富。推进“创新强省”,即加大经济社会管理体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再创体制机制的新优势;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型人才为保障、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省份;强化依法行政、提升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刊于《今日浙江》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