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合作 筑梦未来
2020/7/2 14:44:00
 

我们浙江省承担中央交给的“三大对口”任务,一是“对口支援”,包括1995年起的援藏,1997年起的援疆,2010年起的援青(海),目的是“助力边疆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二是“对口帮扶”,1996年起与四川、贵州、湖北、吉林四省签订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80个贫困县),现已全面超额完成,目的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三是“对口合作”,2017年起结对吉林省,目的是“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除此而外,我省还对口支援了四川省广元市的青川县重建。12年前的那场汶川大地震,“汶川、北川、青川”这“三川”属极重灾区,三年间浙江省拿出了一百来个亿,在一片废墟之上帮助重建了一个全新的青川县。还有对口帮扶重庆涪陵的三峡移民,等等。

1995年,当援藏工作一启动之际,我就有幸接受组织的安排参与了对口支援工作,出任省援藏办主任长达10年。后来又参与到了青川的重建工作中,先后七次进藏、七次入川。直到现在,我还从智库的角度,参与吉林的对口合作工作。我不知道《浙商》杂志事先是不是做过“探底”的工作,让我来做这个分享。要说和我的工作经历,还真有点关系,也不算找错了人。

两地的产业合作、优势互补,我还是先从一个我实地去看过的案例讲起。这就是运行中的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的光热电站。通过27135面20平方米的定日镜,加在一起有54.27万平方米的镜面,把太阳光反射到塔顶的集热板上去,然后转化为电能。设计年发电量1.46亿kWh,相当于8万余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该项目去年9月份建成以后正式投入使用。2020年3月26日,随着青海省电力公司完成最新一次抄表(抄表统计周期为上月26日至当月25日),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光热电站当月运行数据正式出炉:累计发电量达1301.34万kWh,上网电量1163.52万kWh。月度发电量达成率为100.31%。根据已经公布的运行数据来看,该项目第一个半年平均发电量的达成率超过了97%,这在全世界同类电站中排名第一,彰显了中国光热发电技术在技术、装备、建设、运营诸方面的全面优势。

要说我怎么会了解这个项目?那还是我去年和几个朋友到青海自由行,我的“插友”同学倪明江教授(退休前的浙大常务副校长、著名能源工程专家)推荐我去看的。为此他还专门从杭州飞到德令哈,陪同我们一道参观解说。这个项目由杭州钱塘新区与浙江中控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总投资10.88亿元,是我国第一座商业化运行的大型光热发电示范项目。设计使用年限内总体营业收入预期超过30亿元,但可实现利润9亿元,大家可以想见它的营收利润率该有多高!仅凭第一年即可达到百分百的“出力”,就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座全世界最好的光热发电站!

那为什么能把这么一件大好事做成呢?那就是双方的资源优势有机集成!德令哈尽管是高寒地区,但那里的地盘大得很,足以摆得下千千万万的日光镜,而且在那条地形带上,太阳光能和风能的蕴藏量得天独厚。浙江就没有这个条件了,但浙江有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的资源。双方的资源各有什么特点?德令哈拥有的,都是不可移动、无可替代的资源,土地空间、充足日照——只有在那个纬度上,在那个地理条件下才有这些资源。而浙江的资源都是可以移动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哪个都可以南来北往、“东游西逛”。不可移动的自然资源和可移动的人本资源一结合,世界上最好的光热发电站就冒出来了!

讲完这个案例,我再花点时间来介绍一下浙江十年援青所取得的进展,这主要是出于我分享内容整体性的考虑。浙青双方的对口支援,绝非仅限于像光热电站这类市场化运作、有经济效益的产业项目。其实大量的投资和援助,都还体现在那些扶贫、民生和基础设施的项目。据不完全统计,2011至2020年间,浙江省共安排援青资金18亿元,实施援建项目276个。其中,“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安排援青资金6.85亿元,实施援建项目109个,援青资金到位率和完成投资率100%。“十三五” 期间(2016年-2020年)安排援青资金11.16亿元,实施援建项目167个,较“十二五”时期分别增加65%和61%。

援建项目的全面实施,极大地改变了海西州的发展面貌,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极大地锻炼了各级干部、密切了党和群众血肉联系,极大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其中杭州具体对口支援德令哈,10年来杭州共投入援青资金4.42亿元,实施生活条件改善、教育就业、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人才智力、基层组织建设和交流交往交融等7大类60余个项目,杭州市社会各界共计捐赠5900余万元,助力德令哈市率先两年实现“脱贫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十年磨一剑,概括地说,浙江杭州的援青体现为“六个加力”:1、为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调整升级加力;2、为教育医疗事业发展升级加力;3、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加力;4、为智力综合提升升级加力;5、为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升级加力;6、为双方交流融合日益密切升级加力。

现在的对口支援无论是工作力度,还是投资盘子,都比当年大得多了。记得1995年起我参与的我省第一个援藏项目,是位于那曲地区申扎县申扎藏布河上的甲岗水电站。虽然项目投资不大,装机容量也很小,但建设难度极大。其坝顶高程海拔4751.3m,比此前世界上最高的西藏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还要高出1000多米。

接着我就要切入今天话题的重点了,我们如何在新形势下切实推进浙青的产业合作,优势互补?我想了一下,把它的要点归纳为“三个不动摇”。

第一,坚持“市场化改革、制度型开放”不动摇

人们会说,我们今天讲的是产业合作,优势互补,你扯改革开放干什么?我们一定要注意,有很多东西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是“思路决定出路”的问题。“反弹琵琶是高手,千年功夫在诗外。”我们要跳出产业发展产业,第一条就是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最近,中央在疫情好转之后发了两个很重要的文件,一个是《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一个是《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这两个文件的核心要义就是十个字:“市场化改革、制度型开放”。从开放市场、进口商品开始,到引进外资、引进科技、引进管理、引进智力,开放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真正高水平的开放,是我们的运行规则,要和国际惯例接轨,这叫制度型开放。对后发地区来说,发展不要“见物不见制”。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就是一句话:“改革到哪里,发展就会到哪里。”对于全面小康之后的现代化新征程,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全面深化改革到哪里,高质量发展就会到哪里。”

无论是对口支援还是对口帮扶,体现的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但所有的这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是要建立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和前提下。如果不是着眼一阵子而是一辈子、不是着眼短时间的“输血”而是可持续的“造血”,那我们就一定要在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方针。没有投资回报和经济效益的项目,必定是招不来的;投资回报低和经济效益差的项目即便是落地开业了,最后也是办不好、开不长的。

一个项目搞得好不好,固然有项目本身的经济技术评估的问题。但多年的经验也告诉我们,项目自身之外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也是至为重要,甚至是攸关生死的。无数地方和园区,好比江苏的昆山、广东的东莞,他们的那些“植入式产业”的崛起乃至腾飞,其实当地原本并没有什么高端资源,他们只有一条毫无秘密可言的“秘诀”,那就是打造出一个老老实实按规矩办事的一流营商环境。

咱没钱没技术没人才,但咱有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责任感,有发展本地经济的热心肠,那就足够了!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结对省份的有力加持,我们把一切需要当地提供的公共服务和条件支撑都做到位,让投资者安心、放心,暖心,那就最大的“作为”了。一旦项目成功,税收和就业就都留在了本地。此外咱还有啥想图的?没有了。

在我看来,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沙漠里长途跋涉者渴望出现的那一片绿洲,就是要做黄金梦的投资者殷殷期盼的那一个“温柔乡”。十年援青,第一步我们早就迈出去了。像中控德令哈这样成功的产业合作项目,我看就像一块纽约时代广场上的巨幅广告牌:我的投资环境怎么样?请看看这座电站,便胜过万语千言!

第二,坚持“各展所长、各得其所”不动摇

2003年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的时候,为浙江的可持续发展,量身定制了“八八战略”。无论是前一个“八”所要展现的八个方面、业已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既有优势;还是后一个“八”所要做强的八个方面、需要与时俱进新开创的新兴优势,合起来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色竞争优势提升发展战略”。车俊书记为什么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要求我们“深刻领会‘八八战略’中蕴含的‘优势论’”,因为它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精髓所在啊!

浙江能有今天的“重要窗口”的发展成果,说到底,也是“优势论”的生动演绎。浙江陆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凭什么能脱颖而出、后来居上啊?那还不是一改革开放,就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带来的。也即张德江书记当年生动描述的“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

全国这么多地方,别人咋没冒尖就让你浙江“出跳”了呢。追根溯源,那就是浙江的人文优势了。早在南宋时期的浙东学派,就已经提出了“工商为本、义利兼顾”的思想。加上物质资源禀赋恶劣,反倒逼出了浙江人“背井离乡闯四海、长袖善舞做生意”的能耐。从当年全国各地的摆地摊、开小店、建市场做起,到今天国内第一的淘宝天猫网购和遍布全球的eWTP国际电子商务平台,还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揭示的“特色竞争优势提升发展战略”的精彩演绎。

海西有什么优势?有地广人稀,土地资源的优势啊;有地大物博,矿产资源的优势啊;有光风充足,清洁能源的优势啊;有大美大景,旅游资源的优势啊;有民族众多,人文资源的优势啊……海西州是“聚宝盆”、德令哈是“金世界”,还有什么能比这儿更令人向往的了!暂时的贫穷和落后,那都不是事儿。只要把海西州、德令哈不可移动的土地、矿产、能源、旅游、人文资源优势,以及不可多得的中央倾斜政策高密度富集的政治优势叠加,再和浙江作为“重要窗口”负有一份政治责任的、但是完全可以移动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市场化运作优势,两方面高水平地加以整合、深度融合,就一定能演出一台“后发崛起、赶超发展”的大戏来!

第三,坚持“精准对接、务实合作”不动摇

区域发展在经济、经济发展在产业、产业发展在项目,但项目最后是否成功,真的还在于精准对接、务实合作。

精准对接,我想强调的是要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切实提高对接项目的成功率。对于海西州资源的丰度,不能像我们前面那样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地讲,而是要建立在深厚的资源勘测和科学的分析评估之上。对于外来投资的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和人才支撑,同样也要有靠谱的了解。

对此泛泛的要求也不是办法,可靠的路子就是依托有资质的、在业界口碑好的工程咨询机构,作出实事求是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千万不要头脑一热、胸脯一拍,就把项目轻易地给定了。在这方面还是要讲科学、求严谨。必要时,政府花点小钱,对投资较大的项目做个第三方评估,那就更可靠了。

务实合作,我想强调的是诚实守信、履约践诺。对于投资方来说,要确保承诺的投资资金到位;对于引资方来说,要确保承诺的投资环境到位。宁可前期咨询和投资合作谈的时间长一点、细一点、实一点,哪怕是慢一点,但一旦谈成,签下协议和合同,那就要一口唾沫当颗钉子,说话算数。这种做法,表面看起来好像是慢,其实是快,磨刀不误砍柴工。浙商群体的投资,不像有些老板,“酒壶一端、政策放宽”,啥都好说,啥都答应。但一到兑现,就开始变得拖拖拉拉、七折八扣。精准对接得再好的项目,也会因为缺乏务实合作中的互信,结果中途而废、惨淡收场。

对口支援和一般市场化投资相比,最大的好处是双方的政府都在为项目的顺利实施“背书”,提供一定意义上的信用保障。真有些没有想到的问题冒出来,双方政府还是能做一些协调促进的工作的。但是,无论怎么做工作,还是要讲规矩、守信用,不能无原则地捣糨糊、抹抹平。这最终会影响到地方口碑、营商环境,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事情。

对于浙江和海西州、杭州和德令哈的产业合作,优势互补,我就和大家分享这些想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祝愿海西州和德令哈的明天更美好!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