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了几个传统制造业大县“十四五”规划思路的研讨。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的特点:当年的工业大县,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增速放缓,效益下滑;市场和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大,成本高企;新兴产业一无技术、二无人才,好像门槛还都挺高;老的丢不掉,新的搞不了,发展前景渺茫,地方政府和企业家都倍感困惑。
其实在我来看,思路开阔些,这山看着那山高,也属正常。但在如今“六稳六保”的情境下,“活下去”也是实实在在的第一条。空中的天鹅,不如手中的麻雀,成天做“仰巴颏掉馅饼”的美梦,也不是办法。说到底,不是搞制造业有什么不好,而是您家搞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制造业?是背了气的、落了伍的,“只顾埋头拉车”的老制造,还是插上了数智化、服务化、有机化翅膀的,“还要抬头看路”的新制造?选择不同,结果迥异。
记得2018年的8月间,桐乡市的同志邀我到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去讲一次“八八战略”。我说,多少人都讲了多少遍了,还有据说统一的版本。我已退休多年,实在是讲不了了。但当地锲而不舍,一再坚持,那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我考虑了一下,最后是从优势论、系统论和实践论这三个维度,和大家交流了一下我的学习体会。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领会和把握好“八八战略”中蕴含的“优势论”。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主报告中说的。
他的这段原话是,“在浙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最根本的就是要一以贯之地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探索创新‘八八战略’的实践载体,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自身的优势,强化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努力把原有的劣势转化为新的优势。我们要更加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八八战略’中蕴含的优势论,在工作导向上突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人才强省,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努力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优势。”
这些工业大县,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先是抓住了农村工业化的机遇,较快完成了本地区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接着又抓住了新型城市化的机遇,顺利实现了工业生产力由乡镇分散向县城集聚的转变。这些县区市,大都成为了全国的百强县,相当快活和风光了一阵子。
但曾几何时,这顺风顺水的架势就慢慢有点变了,开始逐渐陷入上述的被动局面。几年下来,不但陆续被人超越,而且底气也越来越不足,甚至还有“瞻望前途、不寒而栗”之感。这说明什么?说明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如果不能以变应变、以变制变,终究会被不断进步的时代列车所抛下,成为落伍者。
不要轻易抛弃已有的优势,那也是多年来试错性的探索和比选后的抉择形成的。问题在于任何时候都不能故步自封,将自己固化起来。底特律等锈带城市的衰落,不是汽车制造产业的消亡,而是没有跟上现代交通运输技术创新所造成的悲催。不思进取而轻易否定自己,则相当于倒洗澡水也把孩子一起倒掉的短视和愚蠢。
这些以传统制造见长的工业大县,需要审时度势,推动“三化归一”的转型升级,以完成由一个传统制造业大县,向一个现代先进制造业强县的脱胎换骨、凤凰涅槃。
一是数智化,即承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最具核心带动和深度融合作用的数智信息技术,对整体经济从数智产业化和产业数智化两个方面,大力发展数智制造或谓“新制造”。后者的“新”,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对传统制造,成功进行数智化转型“换头术”以后的制造;或谓十九大报告所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且融合到位的制造。
二是服务化,即顺应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提升的高级化趋势,大力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这对于纯粹加工制造能力集聚地尤为必须。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包括前道的研发设计、后道的品牌营销,甚至包括对纯粹加工制造的工艺流程进行数智化管控的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就是融合型新制造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但赋予了工业制成品的时尚、人文体验,且对传统制造转型升级至精工、品质制造,不可或缺、意义重大。
三是有机化,即顺应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甚至是颠覆性转变,经济活动的运行和组织相应发生重大变化。企业间或产业间的联系,将出现由研发、销售或创新、风投平台企业为核心,围绕着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进行有机重组的大趋势。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将出现“两极分化”:极少数发展为平台型企业,绝大多数变身为依附平台成长的细分型企业。既不具备平台功能又不愿“攀龙附凤”进入平台生态圈的企业,其孤立的发展势必会趋于越来越艰难的境地。
愿传统制造业大县,能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切实推进传统制造的数字化、服务化和有机化转型升级,再现新时代实体制造业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