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牛羊产业重点项目规划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2005-11-25 10:51:00
 

一、甘肃牛羊产业发展概况及其主要优势

甘肃土地广阔,牧草资源丰富,人工种草面积和草产品总量居全国首位。牛羊的种质资源丰富多样,良种优势不断增强。天祝白牦牛、牦牛、早胜牛、安西牛等,以及河西绒山羊、甘肃高山细毛羊、中国美利奴高山型、西藏羊、蒙古羊、哈萨克羊、滩羊、岷县黑裘皮羊、兰州大尾羊、荷斯坦奶牛甘肃类群等,都是甘肃牛羊的独特品种。这些品种能够适应严酷的自然条件,遗传性能稳定,肉质上乘,个体产肉量或产奶量不断提高。甘肃农牧民种草养畜有长期的传统和经验,各级政府对发展牛羊产业高度重视,牛羊产业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组合具有重要优势。甘肃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连续22年稳定增长,初步形成了相对集中和较大规模、较强竞争力的一批草食畜牧业基地,草畜产品无论数量、质量、结构,还是生产的方式、产业的效益等,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其中,肉羊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肉羊产业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牛羊养殖数量和牛羊肉、牛奶产量以及人工种草等在全国的排序,许多县(市、区)的人均肉、奶产量等,具有相对优势。甘肃畜牧业科技在全国也具有重要优势,特别是肉牛胚胎移植等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牛羊产业已成为甘肃畜牧业中增长势头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优势产业之一,其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与其他产业相比,甘肃发展牛羊产业更易于形成新的优势。

新时期牛羊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有效加快甘肃农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产业链与工业、商业产业链的衔接,有利于全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大批边远、贫困县成为牛羊产品生产的大县、强县,使生产力布局更加合理,这既有利于提高区域均衡发展水平,也能够直接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牛羊产业规模的扩大可以扩大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及其农副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保持土地持续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生态型农牧业转变。

二、甘肃牛羊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甘肃牛羊产业包括肉牛、肉羊、绒山羊、奶牛养殖业和牛羊饲草饲料种植、加工业,以及牛羊畜产品加工业和相关的商贸、科技、运输服务业等诸多具体行业,是多行业构成的综合性、交叉性产业体系。产业体系内部的结构一般体现为“饲草料种植和加工—牛羊养殖—牛羊屠宰和肉、奶加工—牛羊畜牧科技服务—牛羊产品运输、冷藏—牛羊产品销售”等供需环节相彼此衔接的产业链。

新时期甘肃牛羊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认识草食畜牧业在全省总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持提高质量、扩大规模、深化加工、拓宽销路,提高效益的原则,通过“市场牵龙头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基本组织形式,以提高企业和农牧民收入为基本动力,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优质牛羊养殖基地建设、草业开发工程建设、加工业龙头企业建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为战略重点,建立、健全牛羊科技支撑体系,加快牛羊品种改良步伐,推广先进养殖方式,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提高牛羊个体生产性能、饲料转化率、出栏率、商品率和牛羊产品质量;充分发挥加工业的主导作用,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重点项目,促进产业链的衔接和延伸,提高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带动提高产业的集约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由单纯数量扩张的模式向全面提高数量、质量和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十一五”期间甘肃牛羊产业的发展目标是:肉羊饲养量达到3032万只、存栏1820万只、出栏1211万只,羊肉产量达到22.09万吨;肉牛饲养量达到670万头、存栏511万头、出栏160万头,牛肉产量达到21.54万吨;奶牛存栏量达到11.11万头,总产奶量达到40.0万吨;肉、奶精深加工量达到总产量的12%以上。牛、羊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80%90%;牛、羊出栏率分别达到32%70%,个体产肉量分别达到136公斤18公斤以上,奶牛个体产奶量达到4500千克;形成比较完备的包括良种繁育体系、畜禽疫病防控体系、产品安全监测体系、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在内的科技支撑体系;饲养周期普遍缩短,病死率明显下降。全省建成优质牧草基地2000万亩以上,人工种草留床面积达到1500万亩,建成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商品草生产基地1050万亩以上,草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350万吨,种草面积和草产品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基本实现草、畜平衡。牛羊产品加工、运销的龙头企业达到300家以上,直接带动农户50万户以上;建成大型规模养殖场650个、大型规模养殖户1.61万户。牧草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170个左右,其中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组织达到35个左右。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公认的牛羊产品知名品牌。规模化生产的草畜产品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

三、依托重点项目实现快速发展

通过扩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短缺要素、增强政策的配套支持作用等,在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治、饲草料生产和监管体系建设、养殖基地建设、畜产品加工、市场体系建设等领域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形成以牛羊养殖为基础、以肉类和奶类加工为主导,以冷却肉、分割肉、液态奶产品为突破口,不断开拓和扩大产品消费市场的产业快速发展态势。建设一批大中型的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性综合配套项目,支持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在县市投资建设包括饲草料种植、牛羊养殖、良种繁育、屠宰加工、副产品深加工、畜产品交易等“全链式”牛羊产业项目提高产业内外的链条式关联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省牛羊产业重点项目的总投资规模估算为1020600.41万元,其中肉牛产业重点项目投资规模为123656.56万元,羊产业重点项目投资规模为73300万元,奶牛产业重点项目投资规模为80274万元;牛羊产业中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投资规模为350466.15万元,草场保护及饲草料种植与加工重点项目的投资规模为66633.7万元。2006--2010年,新建和改扩建牛羊屠宰加工厂27个,形成年屠宰加工肉牛80万头、肉羊600万只的生产能力;新建和改扩建奶加工重点项目5个,新建和改扩建饲草料加工项目1316个,新建大型肉牛、肉羊交易市场6个,改扩建大型皮毛交易市场2个。牛羊养殖业年销售总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牛羊养殖业、牛羊产品加工业及相应的商业、服务业年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年利润总额(包括农牧民养殖户的纯利润)达到30亿元以上。

四、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资源优势强、生产规模大、综合条件好的原则确定牛羊优势产区,重点建设陇东秸秆养牛优势产区、河西秸秆养牛优势产区、中部秸秆养牛优势产区、山地牦牛优势产区和滩羊羔羊优势产区、中部肉羊优势产区、河西肉羊优势产区、山地肉羊优势产区、陇东肉羊优势产区。奶牛业重点建设以兰州为中心的中部奶牛优势产区、以酒泉为中心的河西奶牛优势产区。细毛羊重点建设以肃南为中心的河西细毛羊优势产区、以天祝为中心的河东细毛羊优势产区。绒山羊重点建设以肃北为中心的河西绒山羊优势产区、以环县为中心的陇东绒山羊新类群优势产区。在优势产区中,建成重点肉牛基地市(州)6个,每个基地市(州)的饲养量达到80万头以上;建成重点肉牛基地县(市、区)25个,每个重点基地县(市、区)饲养量达到1015万头以上;建成重点肉羊、绒山羊基地市(州)8个,每个基地市(州)的饲养量达到200万只以上;建成重点肉羊、绒山羊基地县(市、区)30个,每个重点基地县(市、区)饲养量达到50万只以上。在重点养殖基地市、县的中心城镇配套建设牛羊屠宰加工厂、奶加工重点项目、饲草料加工项目和大、中型交易市场。

五、健全和延伸产业链

分别在县域、市域和省域等不同区域范围内促进牛羊产业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使产业内部保持合理而充分的市场竞争,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避免出现种植、养殖、加工、服务各环节严重脱节的局面。建设若干个重点基地县(市)、几十个基地乡镇连片的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养殖生产带,在生产带内配套建设加工企业和其他设施,通过企业的营销组织和营销活动与国内外市场相连接,形成“国内外市场—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养殖群体”这样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实现牛羊产业建设项目与其他各类产业建设项目相互配套,促进牛羊产业与农业各行业之间以及与工业、商业、服务业之间建立和发展产业链关系,依靠发达的产业链实现众多行业之间相互拉动、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六、加强牛羊畜产品加工业体系建设

以提高加工企业素质为核心,增强加工业在牛羊产业中的前向、后向、侧向带动作用和价值增殖核心的作用。继续扩大、提高省内原有的牛羊产品和草产品加工业企业,促进现有龙头企业进行机制创新,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新建一批规模大、技术起点高的牛羊产品和草产品加工企业,鼓励、支持省内外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建设牛羊产品和草产品加工项目,积极引进国外、省外的牛羊产品和草产品加工企业或加工项目,逐步提高全省牛羊产品和草产品加工业企业的分工协作水平。促进牛羊产品和草产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发展高档食品、食品添加剂、生化医药、化工等深加工项目。依托优势企业,通过强强联合、资本运营、兼并重组等办法,改变牛羊加工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形成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为骨干的大、中、小企业合理匹配、充分竞争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使牛羊产品加工业成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支柱产业。

七、深化产业体制改革,增强集团竞争优势

建立种植、养殖户与加工企业之间的合理组织形式。县、市养殖基地在体制上积极试行并逐步完善“龙头企业(总公司)——分公司(种植或养殖基地)——农牧户”三级经营的模式。试行和完善“公司统一规划、农户分散饲养、公司集中进行规模化加工、政府配套建设公共设施、完善防疫及科技服务体系、形成园区化生产基地”的股份制经营模式,完善农牧民与龙头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深化各类企业的改制改组,加快建立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主导的企业新体制。进行股份制改制,建立规范的公司制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母子公司体制为核心的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集团,依托大型企业集团的实力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发挥资本运营的优势,促进优势企业依靠低成本扩张获得快速发展;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制度,持续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

八、建立、健全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

良种繁育、科学养殖、饲草料种植和加工、疫病防治、畜产品加工、产品质量检验与检测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以建立一批高质量的良种繁育基地作为迅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战略突破口,进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深化改革、促进畜牧业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建立和完善科研开发机构、基层科技推广和防疫检疫机构、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形成科研、推广、服务相配套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以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省畜牧研究所为中心,各市、州农牧科研所和大专院校畜牧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牛羊产业科技研究开发体系建设以县、乡畜牧兽医机构为主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以乡、村养殖大户为主的科技示范体系,积极促进各种民办农牧科技机构的发展,形成机构布局科学、管理有序、功能健全、上下贯通、左右联网的市、县、乡、村四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一些农牧业科技机构尽快转为科技研究推广兼信息咨询的中介机构,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提供科技服务,领办饲草、养殖、加工企业或科技服务企业;鼓励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与龙头企业联合,促进和引导科技成果和科技劳动力向企业入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畜牧科技人员予以重奖;支持基层技术推广机构创办牛羊科技示范场,探索和建立牛羊畜牧技术推广的新机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科技力量的合理配置,加大农牧民技术队伍和加工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更新科研机构和畜牧兽医服务机构尤其是基层畜牧兽医站的设备。新建的加工企业要提高技术起点,老加工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各种企业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生产工艺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

九、建立和健全牛羊产品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以食品安全为核心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和完善牛羊肉、奶等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快肉、奶产品向无公害化方向发展;健全牛羊活畜产品质量的技术保障措施,建立从源头控制产品安全性的合理机制;开发、推广牛羊品种的优选技术,推广应用饲养环境优化技术和饲料优化技术,加强屠宰加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延长牛羊产品货架寿命,用“冷链”体系把产品安全运抵市场终端;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质量标准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食品市场的安全管理与监督。

十、发挥商贸带动作用,建立健全牛羊产业的营销体系

以大型企业、企业集团为龙头,制定和实行开拓、占领国内外较大份额市场的营销战略,提高企业的营销决策水平。各类龙头企业分别在省内、国内数省区、全国、国际等不同半径的市场范围确定市场目标,建立完备的销售体系,加强商业终端网络建设,形成包括地区性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设在基层社区的肉、奶专业店、饮食店、超市店中店等在内的遍布全国、全省城乡的销售网点;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产品出口;加强商业科技、商业信息服务、营销人员培训、营销管理等辅助环节;建立生产企业与商业、服务业企业的战略同盟,发展经营产品生产、商业贸易、餐饮服务、科研等多元业务的混合型企业集团。

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传统品牌,创立新品牌,引进知名品牌,发挥品牌在开拓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创立“陇上牛羊”这一牛羊产品的总体品牌,重点宣传、展示甘肃牛羊活畜产品和牛羊肉、奶、毛、皮等产品的综合品质优势,使“陇上牛羊”品牌成为靖远羊羔肉、东乡手抓羊肉、陇西腊羊肉、河西肉羊、中部滩羊、甘南牦牛肉和牦牛奶、天祝百牦牛、平凉红牛、庆阳早胜牛等省内地方品牌的集大成者,努力促使其成为全国和世界牛羊产品的知名品牌。省内各地方以及牛羊养殖和加工、销售企业从以下几方面增强其产品的品牌优势:有机食品优势;高科技育种、养殖、加工优势;专业化、标准化服务优势;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种类优势;不断提高的知名度优势。  

 

 

 
 
  • 标签:牛羊产业 产业链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