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和企业紧密合作是提升各自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无疑也是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过去几十年,国际上若干次经济金融危机、我国时不时出现的经济金融风险的背后,都能折射出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是否存在高效而又健康的合作关系。
从已有实践看产融结合的得失
产融合作在国内外有很多案例。国际大公司参与金融投资的案例很多,在汽车行业非常普遍。例如,德国大众集团设立了大众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该公司核心业务包括面向经销商和客户的融资、租赁、银行和保险服务。美国的福特公司在1923年成立了福特汽车信贷公司,向汽车消费者和汽车经销商提供汽车金融服务,业务已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日本丰田集团在1988年成立了丰田金融子公司,该公司利用丰田集团高信用评级筹集低成本资金,为客户提供汽车贷款、租赁及信用卡等业务。
美国UPS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全球最大的物流快递企业。2001年5月,UPS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并将其改造成UPS的金融部门——UPS Capital,这样UPS可以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如以存货为抵押和以国际应收账款为抵押的贸易融资等业务。UPS利用其掌握的物流、信息流优势,可以更好地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同时,在提供融资过程中,可以始终控制抵押物(存货),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业务的违约风险。
这些实体企业基本上都是围绕自身的主营业务,利用主营业务客户资源开展金融业务,金融业务融入其主营业务中,有助于推动其主营产品的销售,为客户创造新的增值服务。实体企业与金融机构业务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协同效应。
实体企业脱离主营业务,广泛开展金融业务,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图景。其中,美国最有名的制造业巨头通用电气介入金融业务的历程非常具有启示意义。
通用电气建于1892年,它一直是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巨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业务范围包括医疗、航空和新能源等众多领域。20世纪80年代,在金融放松监管的背景下,通用电气开始向金融领域拓展,其金融子公司GE Capital一度取得不俗的发展,在业内享有良好的声誉,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通用电气经营业绩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到2008年,GE Capital资产规模达到5380亿美元,金融板块对集团营收和净利润贡献超过了35%。美国次贷危机对GE Capital造成较大冲击,其商业地产、消费信贷和英国的按揭贷款业务都出现了巨额亏损。金融板块的困境拖累了通用电气信用评级,并导致其市值大幅下跌。2013年,GE Capital被美国监管机构认定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因此要接受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包括提升资本充足率及流动性比率要求等,从而使其经营成本上升。自2013年始,通用电气陆续剥离金融业务,到2019年,金融板块占集团营业收入比例已降至9.2%。
通用电气之所以要剥离金融业务,除了金融板块业务发展出现上述问题外,一个更重要的考量是,公司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定位问题。通用电气管理层认识到,金融板块的价值理念与公司有很大的不同,通用公司更重视长期稳健发展,要成为全球最好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公司。而金融板块更关注短期利润的提升。在次贷危机爆发前,通用电气利用金融板块的扩张所获收益弥补了工业生产不断下降导致的利润损失。金融板块为通用电气旗下各实业子公司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各相关业务的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通用电气在高度关注周期短、风险敏感的金融业务时,减少了对高技术业务的投资和开发,公司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受到了巨大冲击。
我国产融结合的状况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开始进入金融业。2000年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新型金融业不断兴起,并得以快速发展。各类企业对进入金融行业兴趣更加浓厚,产融结合成为我国很多企业做大做强的一种潮流,产融结合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很多企业成立了财务公司,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广泛参与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投资。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内的很多大型企业,拥有各类金融牌照,金融业务成为很多大企业的重要收入来源。
我国企业直接投资甚至控制一些金融机构,形成了我国产融结合的鲜明特色。一些企业在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一些大型企业在银行股份制改造时成为这些机构的战略投资者。很多企业在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对保险、信托、资产管理等机构的发起设立。很多企业在成为各类金融机构的重要股东后,会深入参与金融机构的决策和运作过程。可见,实业企业对我国当今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对提升我国金融业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各企业参与投资金融机构的意图各有不同,有些企业将投资金融业视为企业转型的机会,有些企业将入股金融机构作为寻求利润突破的一种选择,也有些企业试图利用对金融机构的控制进行政策套利或非正当盈利。
我国产融结合过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风险。
从微观层面看,比较容易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风险。战略组合风险,一些企业盲目拓展业务边界,导致集团业务范围过宽,金融业务的发展并没有成为其内生竞争力提升的手段。集团对投资非主业缺乏适当的管控能力,过多的金融机构投资可能带来新的经营风险,主营业务竞争力因此会受到影响。财务杠杆的风险,产业资本和金融企业形成复杂的股权关系,容易造成账面资产虚增很快,实际资本金不足,影响整个集团的财务安全。如德隆系曾经利用其控制的10多家金融机构形成复杂的融资链条,最后导致集团整体财务杠杆不可维持。近年来,海航的多元化业务扩张,并不断偏离主业,导致财务杠杆无法维持。内部交易风险,关联企业与金融机构间交易信息不透明,或者在对金融机构形成实际控制力之后,频繁地开展所谓的资本运作,实行有目的的资产转移,导致金融机构的巨大亏损,如明天系对其控股的包商银行的所作所为。
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有两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规避宏观调控政策。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常涉及对金融机构融资的行业限制,很多企业通过直接持有金融机构,可能会规避这些授信限制,或者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安排绕道调控政策,一些企业通过信托、基金公司的通道业务、发行理财进行融资,从而绕过监管,影响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许多房地产企业持股银行后,不仅突破行业授信的调控政策,同时,房地产市场与银行体系的联动效应提升,加剧了市场的系统脆弱性。其次,产融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趋缓,很多实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所属行业的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相比之下,自2000年后,我国金融业迎来了黄金发展的十多年,资产规模、利润增长很快,金融业似乎更加有利可图。很多企业力图通过投资金融业,实现业务转型。不少企业金融板块收入超过主营业务板块。传统主业缺乏投资,竞争力下降,实体经济发展受到负面冲击。
建立更加合理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
从国际上的案例看,实体企业投资金融业务只有在更好地服务主业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更好发展。我国产融结合的广度和深度拓展,既有积极作用,但前述问题也不可小视。金融机构、企业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未来产融关系的发展。
首先,从盈利能力看,在不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金融机构一度存在较高收益率现象,但随着市场主体的增多,市场竞争加剧,金融行业利润率一直呈下降趋势。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因此,需要采取更多的监管约束政策,使部分社会成本转化为金融机构内在的经营成本。特别地,金融业务发展有很强的顺周期特性,金融机构的经营绩效必须通过跨周期评定。很多国家是通过破产倒闭显现这样的成本,如美国近几十年出现了相当数量银行机构的破产倒闭。在我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速时,金融机构曾经有较高好的盈利,成为吸引很多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的重要动因。如果考虑到跨周期发展的经营损失和监管措施的进一步完善,监管套利机会减少,则金融机构也只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率。各企业只有集焦主业,更加注重专业发展,才能在本行业中取得领先优势,这是企业提高生存能力之基石。任何行业只有具备领先优势才能获取更好的收益率。在我国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制度设计应该推动我国各类企业集中主业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外企业发展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各类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在这个领域的研发优势,来自于对所处时代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当今金融业务发展越来越复杂。例如,从银行机构来说,传统的存贷、支付清算业务正在被新的理财、直接融资、现金管理等方式所取代,银行依靠牌照的特许权价值获取传统的息差收入及中介收入的时代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使用甚至取代了银行中介作用。我国金融业越来越开放,将面临来自全球机构的竞争,我国金融机构必须有更敏锐的反应能力,才能应对未来市场的挑战。同样,实业企业也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才能提升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品牌形象。金融机构和实业企业都面临全新的竞争压力,都需要聚焦主业,加大投入以应对新技术的挑战,要以更快的频率持续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如跟不上节奏,就会遭市场淘汰。业务边界越开放,越难以实现在创新研发上持久的高强度投入。
公司治理机制是决定机构生存的核心要件。金融机构与实业企业有不同的行业特性,有不同的规模经济边界,有不同的业务机会和风险影响因素,需要不同的公司治理体系和管理方法。经营管理人员需要具有相关行业的资历、历练才能形成对行业发展良好的判断能力。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市场敏锐度需求,要采取不同的激励约束机制,维持机构发展收益和风险的平衡。从理论上讲,金融资本循环链条短,而产业资本一般循环链条长,所以,一般认为金融资本要关注从短期利润中的获利,而产业资本需要依靠长期投资获取收益,由此决定了两类机构的经营管理层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在实现了控股、参股后,如果两种机构间没有董事会层面的交叉或管理层方面的融合,就很难实现相互间的协同效应,而一旦有较深程度的参与或融合,由于存在行业差别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可能形成不合拍的决策建议,极端情况下,会出现违规的利益套取。违背规则的一时之利不会拯救企业,往往是导致企业走向衰败的肿瘤。
探索深入合作的方式。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具有很强的相互依存关系,形势的发展变化越发显示出,通过建立更为紧密的协作关系也许更有利于提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更有利于实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持久健康发展。在企业内部,通过集中财务运作,实现全球资金的集中管理,使企业涉及的资金流与生产、销售的物质流能够更好匹配,这有利于各企业资金配置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企业与金融机构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探索高效、紧密的协作。
一是在洞悉行业发展的图景中找到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各企业应该基于对历史教训和行业发展特性的分析,认真评估在新的环境下直接持有或投资金融机构的合理性、必要性,是提升主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会分散精力?如何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更稳固、高效的合作助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和金融机构需要加深对彼此行业发展的认识,关注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才能做好战略取舍,为专业化合作创造更好的认知基础,寻找合作最大公约数。
二是长期合作。企业、金融机构要立足形成持久的合作关系。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和金融机构经营历史都不长,较少经历不同周期的考验,相互间的融合和信任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导致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原因。因为缺乏深入的了解,所以要靠外部担保获得融资条件,或者要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任何一家有信用的企业,如能至少有一家金融机构在背后提供强力支持,在企业面临重大机遇时,能够快速融资,在企业出现暂时困难时,更容易得到宝贵的金融支持,共同应对困难,这样就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是更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稳固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金融机构清楚认识企业生产和资金的环流,从生产起点到产品销售的终点,从资金的投入到资金的回笼完整周期,根据现金流的状况,设计更好的融资、理财、支付产品,根据经营风险和产品特点进行定价,实现企业资金高效运转。
企业利用金融机构高效的服务,更好地联通外部金融市场,持续地维持更经济的杠杆运作,有效降低财务成本。企业可以集中更多的资源开发完善其主业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金融机构通过完善产品设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方案的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金融需求,维持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提高市场的生存能力。只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更有竞争力,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