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项重大战略选择(二)
2016-12-9 10:47:00
 

    四、以诚信、品牌、质量、标准化为抓手,提高国家经济竞争软实力
  预计到2020年左右,我国经济总量就有可能从目前的全球第二向第一跨越,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但是,经济体量仅仅是一个方面,我国是经济大国,但远不是经济强国,是制造大国,但远不是制造强国,是贸易大国,但远不是贸易强国,突出特点是经济竞争力不强、软实力较弱,最为典型的标志是国际知名品牌太少。在全球大企业排名中我国有不少进入了前100名,但在知名品牌排名中只有华为、海尔、联想进入前列,与我国第二大经济体很不适应,因此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我国还处于弱势地位,在产业分工中我国总体上还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人家设计产品,我们大多负责生产,做代工。这就是为什么我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国始终离不开加工贸易的原因。
  我国竞争力不强、软实力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同时还有一些更为基础性因素,比如诚信缺失的问题、质量不高的问题、标准化落后的问题等等。应当说,中央对这些问题是很清楚的。国家已经把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也就是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纳入了国策范畴。实际上,诚信、质量和标准化这些基础性的因素也非常重要,没有诚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我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新大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我认为有必要把诚信、质量和标准化这些涉及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大基础性工作作为国家战略来抓,这应当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一)提高我国商贸诚信是当务之急。诚信是行为诚实和交易信用的合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诚信是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为政之基、经商之魂。商贸诚信是指商业贸易中“诚实守信”的规范,是商贸交往的基本准则,是发展市场经济所依赖的高度信任环境。近年来,我国商贸诚信缺失的状况非常严重,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商贸流通的规范发展,也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与我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很不适应。尽快提高商贸诚信,扭转商贸诚信危机状况,是我国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1、我国商贸诚信状况令人堪忧。我国目前商贸诚信危机集中表现在合同不诚信、质量不诚信、价格不诚信和售后服务不诚信四个方面。
  一是合同不诚信。表现在我国企业间资金拖欠现象普遍、合同诚信纠纷频发,合同纠纷案件呈现大幅上升趋势。1979年至1999年20年间全国法院年均审结经济纠纷案件77. 41万件,2002年至2008年年均237. 07万件,2009年审结合同类案件315. 4万件,同比上升8. 6%,上升趋势非常明显。据我国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约40亿份,但履约率只有50%多一点。我国目前整体诉讼案件90%是民事案件,占比重最大的就是合同案件,说明我国市场交易中合同不诚信的问题非常突出。
  二是价格不诚信。表现在市场交易中,漫天要价、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哄抬价格等欺诈行为十分普遍,以炒买炒卖、囤积居奇、套购转卖等手段谋取暴利现象已见惯不怪,高房价、普洱茶、年份酒、兰花热、大蒜价格暴涨等事件层出不穷。其中尤以房地产价格不诚信问题最为突出,高房价已成民生之痛,广大民众深恶痛绝,这种蓄意操纵价格行为,拉大了富贫差距,制造了消费黑洞,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三是质量不诚信。表现为产品普遍粗制滥造、假冒名牌层出不穷,不仅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引发了大量质量事故,给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了重大损失,如近年来疫苗事件、毒奶粉、苏丹红、地沟油等事件接连出现。在国际市场上,由于质量不高,“中国造”产品成为低劣产品同义词、声誉较差,在国际市场不得不走廉价低端路线,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四是售后服务不诚信。表现在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售后服务体系,无售后服务制度,售后服务承诺不兑现、打折扣,零售商供应商对售后服务中的责任互相推诿,屡屡给消费者制造经济损失和心理负担。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反映,近年来,质量和服务投诉大幅度暴升,受理1000万件投诉,件件都跟售后服务差有关,尤其是家电下乡政策执行以来,平均每8件家电下乡产品就有一件出现过返修。
  我国商贸不诚信已经发展到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不信任的程度,导致行业集体道德沦陷,加深世界对中国商品的不信任度,已经成为严重的风险,如果任其下去,必将影响经济发展,拖慢现代化进程,甚至破坏社会和谐,成为真正的社会危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提高我国商贸诚信的思路建议
  提高商贸诚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按照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综合系统措施,全面加强商贸诚信建设,争取尽快扭转全国商贸诚信危机状况。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商贸诚信建设。将加强诚信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协调机制,国务院整顿市场秩序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是全国最高协调机构,负责领导和统筹协调商贸诚信建设的相关工作,当前要抓紧制定和实施推进商贸诚信建设的工作方案。省级以下政府也应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辖区商贸诚信建设的相关工作。
  二是大力促进合同诚信建设。建议开展“合同诚信建设年”活动,发挥工商行政单位监管作用,引导企业解决好合同中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完善等问题,突出重点领域,严查各类合同不诚信行为,对合同欺诈要进行严肃处理,对企业开展合同管理培训和岗位资格培训,加大对“重合同、守信用”先进企业和个人的表彰力度,树立合同诚信标杆,发掘并推荐示范性合同。
  三是大力促进价格诚信建设。物价是关系百姓民生的重大问题,不可轻视。有关部门应以“倡导价格诚信、规范价格行为、推行明码实价”为主题,大力加强价格监管,营造“放而不死、活而不乱”的诚信价格环境,重点监测价格快速暴涨的商品领域,下大力气化解涉及民生的教育、医疗、住房等价费矛盾,对哄抬物价、紧缺物资价格暴涨、牟取暴利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加快建立住房等重点商品指导价格机制。
  四是大力促进质量诚信建设。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转变观念,除了抓好质量源头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抓好全程监管,确保质量安全的同时,要重点以“售后质量发现、服务过程质量监管”作为新的工作方向,加强与消费者互动,狠抓售出以后商品质量、服务质量的投诉和举报,强化质量监测,对消费者已经发现的批量质量隐患隐瞒不报、推卸责任、消极应付的要进行严肃处理,确保中国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五是大力促进售后服务诚信建设。各级发改委、商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强化售后服务市场发展,让消费者得以购买“放心商品”,享受“放心服务”。要加快“中国服务”品牌培育,大力推行商品售后服务认证工作,加快推动我国生产型、贸易型、服务型企业实施第三方售后服务认证。在政府采购、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电动车下乡、建材下乡、名品进名店、大型建设和安防等项目招标过程中,要明确规定企业必须通过“管理体系、售后服务和产品”认证,对获得证书的企业要加分,优先考虑,无证书不得入围。
  六是加快商贸诚信法规和标准制订。商贸诚信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执行不力,是我国商贸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建议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尽快建立健全商贸诚信法规和标准体系,并加大执法力度。当前,应尽快研究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诚信法》和配套法规,将国家诚信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加快完善商贸诚信标准体系建设,将与商贸诚信相关的部颁《商品售后服务体系评价体系》、《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行为规范》、《商业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测评规范》、《品牌与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商务策划评价规范》等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七是营造良好的全民诚信环境。增强全民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是提局商贸诚信的治本之策,应当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其一是建立健全诚信等级评价制度和机制。鼓励具备资质的中介组织进行诚信评估,对先进诚信企业加以表彰,对不诚信企业列入黑名单。其二是加强商贸诚信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传媒,广泛宣传优秀诚信企业,曝光不诚信行为,形成有利于诚信建设的社会氛围。其三是开展有利于商贸诚信发展的重大活动。建议设立“中国诚信日”,发布中国诚信宣言,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诚信新形象。同时,定期举办中国诚信论坛,围绕诚信问题组织研讨活动,探讨诚信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二)建议实施品牌强国战略。品牌是产品品质、服务质量和企业形象的综合体现。品牌体现的不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当代各国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国家品牌之间的竞争。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但却是品牌弱国。在“2015年全球企业品牌价值排行榜”上,我国只有“华为”和“联想”闯入百强,分别名列88位和100位。我国品牌发展落后的状况很不适应企业做大做强,很不适应国际竞争环境,很不适应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扭转。建议实施品牌强国战略,加快企业品牌建设,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营造舆论环境,做大品牌企业,为经济转型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短板”突出。与经济总量全球第二、进出口贸易全球第一的经济大国地位相比,我国企业品牌建设严重滞后,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主要表现在:一是知名品牌少。2015年,我国有106家企业进入世界企业500强,仅次于美国的128家;而只有华为和联想2个中国品牌进入全球品牌100强,仅排在第88位和第100位,远远落后于美国的52个,甚至与德、法、日、英等国也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档次水平低。虽然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但贴牌加工多、独创品牌少,同质化产品多、创新性产品少,低价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的“三多三少”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缺少高水平自主核心技术支撑,品牌生命周期短,品牌溢价能力差,对经济的贡献率低。三是发展基础弱。自主品牌建设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不够完善,自主品牌发展环境不佳,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假冒侵权现象屡禁不止,盲目崇拜洋品牌、轻视民族品牌,等等。
  我国品牌建设滞后,后果十分严重。一是不适应企业做优做强。在一定程度上,品牌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品牌影响力不足,我国企业多数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利润空间微薄,难以做优做强。例如,我国年生产90亿双鞋,但总利润还不及美国耐克公司一家。由比如,美国苹果公司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2015年赚取了全球手机行业91%的利润。二是不适应国内消费升级。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就进入了品牌消费时代。我国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加之互联网普及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消费者对产品品质、时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品牌消费日益成为主流消费。实际上,由于高品质自主品牌不足,我国多数行业呈现低端产品过剩、高端短缺状况,造成大量需求抑制或“外溢”,导致奶粉、化妆品、药品、马桶盖、高档箱包等日用品都要到海外抢购。三是不适应国际竞争环境。世界经济已进入全球化的品牌竞争时代,品牌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联合国的一项统计显示,知名品牌数量在全球品牌当中不超过3%,但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却超过40%,销售额超过50%。虽然我国家电产量占全球的50%,很多产品的技术性能并不逊色于国际一线品牌,但由于国际知晓度不高,导致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份额还不到3%。
  2、实施品牌强国战略是世界经济强国的通行做法。世界经济强国均是品牌强国。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就是品牌发展壮大的过程。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都将扶持本国品牌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举措。
  美国:以规则促进品牌发展。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也是拥有最多国际知名品牌的国家。美国政府尽管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但非常注重建立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营造鼓励创新和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品牌发展。建立了由《商标法》、《专利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体系,保障品牌企业发展。对企业科研创新实行所得税减免,对创新型企业实行贷款帮助、就业补贴,为优势品牌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实施国家出口战略,对外企并购美国品牌实施严格的审查制度,帮助美国品牌企业获取全球竞争优势。
  日本: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促出口。二战后,日本实施了政府主导的自主品牌发展模式,通过政府投资、低息贷款、倾斜减税、设立补助资金以及鼓励民众购买优质品牌产品等扶持政策,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开展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市场,迅速扭转了“日本制造”廉价低劣的国际形象,培育出丰田、日立、索尼等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奠定了日本经济大国、贸易大国地位。近年来,日本又确立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成立了由首相直接领导的“知识产权战略本部”,统筹立法、政策、执法部门和民间经济团体,构筑起更加完善的品牌扶持保护体系。
  德国:质量与创新成就“德国制造”。100多年前,英国议会专门通过法律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但如今,“德国品牌、质量一流”却深入人心。这种巨大转变,源于德国政府和企业对质量、创新的不懈追求。德国一贯实行鼓励企业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实行全球领先的标准化和质量认证,建立“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夯实了品牌发展基础。
  韩国:举国之力创建品牌。韩国是最重视品牌建设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提出“世界级韩国产品计划”,选择部分基础较好、具备国际竞争潜力的重点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冲击世界先进水平。后来,又逐步实施企业出口“国家队”计划,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对优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海外营销传播支持。同时,评选“大韩民国名品”,粘贴统一标识,进行集中宣传,鼓励国民消费。2009年,韩国成立由总统直接领导的“国家品牌委员会”,通过改善国家整体品牌形象,提升本国产品和品牌档次。
  总结美、日、德、韩等国推动品牌建设的经验,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一是政府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企业是品牌建设的主体,但政府的推动作用必不可少,而且非常关键。四国政府都把着力点放在战略引导和环境营造上,通过完善法规保障、利用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知名品牌发展。二是质量和核心技术是品牌的生命。四国经验表明,没有自主核心技术和过硬的质量,创建知名品牌就是一句空话。日本、德国正是紧紧抓住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彻底扭转了本国产品的品质形象。三是品牌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创新和保护好知识产权,保障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是四国推动品牌建设的重要经验。
  3、加快企业品牌建设意义重大、时间紧迫。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加快企业品牌建设、走品牌强国之路,是我国加快转型升级,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意义重大,时间紧迫,必须高度重视。
  一是加快企业品牌建设是推进供给侧改革、适应国内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消费需求迅速升级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加快企业品牌建设,就是要引导企业顺应国内消费升级趋势,强化技术创新、提升广品质量、提高广品附加值,从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从价格竞争转向提供价值服务,依靠品牌带动产品档次提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良品牌产品,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尤其是中高端消费需求,这正是供给侧改革的本质要求。
  二是加快企业品牌建设是形成产品出口新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降低、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我国产品的传统国际竞争优势正在弱化。加快企业品牌建设,通过尽快打造更多的国际一流品牌,引导企业以品牌提升增强核心竞争力,形成以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实现以品牌效应对冲传统竞争优势的弱化,扭转“中国制造”廉价低质形象,是我国企业尽快迈向国际产业链中高端、掌握产业话语权、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任务。
  三是实施品牌强国战略是形成国家战略合力、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国际经验表明,知名品牌的多少直接体现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强弱。国际知名品牌是企业各种优质要素的集中体现,标志着企业在技术创新、质量控制、生产组织、制造工艺、市场开拓、人才聚集等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造就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必须积聚国家政策资源。加快企业品牌建设、走品牌强国之路,有利于聚集质量振兴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及实施“2025制造业振兴计划”等政策资源,调动政府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做优做强品牌企业,加快培植国际品牌,使其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国家软实力中发挥引领作用。
  4、几点建议。加快企业品牌建设,关系全局,意义重大、时间紧迫。为此,建议实施品牌强国战略,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加快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工作。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议设立国家品牌建设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国家发改委,统筹协调自主品牌建设,组织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工作任务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应制定本地区、本行业的品牌建设规划,形成自主品牌建设的工作合力。
  二是明确工作思路。自主品牌建设要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实行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市场主导,强化基础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综合优势的国际知名品牌。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设立自主品牌建设基金,集中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大对具有核心竞争力自主知名品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并购重组、低成本扩张。鼓励品牌培育和服务机构发展,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
  四是完善遴选机制。实施“中国精品”工程,强化中国质量奖的导向作用,推出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质量可靠、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大的产品,赋予“中国精品”标志,打造高端品牌。规范品牌评选行为,健全评价标准体系,定期开展自主品牌价值评价和发布。加大中国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中国品牌良好形象。
  五是营造市场环境。加强商标、品牌等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强化品牌维权机制,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品牌竞争环境、安全放心的品牌消费环境。鼓励政府采购更多选择国货,倡导全社会使用消费自主品牌,增强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信心。健全完善海外维权机制,建立品牌“应急机制”,支持品牌企业“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三)以标准化为手段提升国家竞争力。
  1、 标准化工作是我国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标准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不仅是政府组织和管理生产社会活动的技术工具,也是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在现代社会,标准化工作已经从生产领域向贸易、服务领域延伸,从经济层面向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政府管理层面拓展,是与战略、规划、政策同等重要的国家治理手段。这就说清楚了标准化工作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我国要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必须尽快提升标准化水平,夯实强国基础。
  2、 当前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非常重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标准化工作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应当作为国家战略来抓,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标准化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关键取决于经济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升级。这其中,标准化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标准是产业调整升级的“方向标”,引导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标准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助推器”,先进标准可以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产品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标准是统一市场建设的“红绿灯”,依托标准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第二,标准化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工具。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一是有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标准是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和必要补充,也是政府依法履行管理职能的重要依据。二是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采用各方协商一致的标准,可以将政府的刚性指令和行政命令变成市场主体约定的市场准则,将政府单向管理变成社会共同治理。三是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实施公共服务标准化,能够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透明度、均衡度,形成种类无差异、质量相一致的民生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标准化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力支撑。当今国际竞争和合作很大程度上是标准的竞争与合作。标准是促进互联互通的“通行证”。标准是国际经贸往来的技术语言和准绳依据。以标准统一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当前,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更需要大力推动自主技术标准的海外应用,加快与主要贸易国的标准互认互通,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中国产品、装备和技术“走出去”。
  第四,标准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制高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拥有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话语权。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是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可以说,我国企业要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企业,标准化是必经之路,抢占了标准化的制高点,企业才能做大做强,成为全球行业领头羊,成为全球知名品牌企业。高铁、特高压、核电、智能手机、白色家电等我国占据领先地位的领域,无不如此。
  3、推进标准化工作要采取有力措施。国家对标准化工作非常重视,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制定了标准化工作行动计划,形成了 “十三五”标准化工作规划,制定和完善了标准化相关的法规,可以说国家层面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局面已经全面展开,今后就是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从工作思路的角度,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标准化工作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为灵魂。标准是技术政策,是企业等经济主体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准绳。标准化工作必须要有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国家的发展理念,也就是说标准化工作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根本准则。不论是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还是社会发展标准,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把中央提出了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标准化工作特别要服务好绿色发展理念,要强化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二是在标准化管理工作上要下好三个功夫。其一是要在放开搞活上下功夫。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市场主体从规则的被动执行者转为主动制定者,放开搞活企业标准。让企业引领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制定和执行高于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其二是要在管住管好上下功夫。精简强制性标准,严格限定标准范围,强化统一管理,确保有效实施,真正做到“一个市场、一条底线、一个标准”。其三是要在多元共治上下功夫。切实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方作用,鼓励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产业联盟和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
  三是要着力服务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其一是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全方位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提高我国在各个领域的国际标准话语权,努力使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立得住、有权威、有信誉。其二是要服务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制定,推动自主技术形成国际标准。尤其要推动与主要贸易国、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准互认互通,加快中国标准的国际化推广。为尽快发展更多的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服务。
  四是要强化制造业标准升级。要加快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以国际顶级制造企业标准为标杆,在智能制造、重大装备等重点领域围绕产业链制定成套技术标准,加速科技研发、标准制定和产业发展一体化进程,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