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项重大战略选择(一) |
2016-12-9 10:44:00 |
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超过了8000美元。但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国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是制造大国,但远不是制造强国;是贸易大国,但远不是贸易强国,突出特点是经济竞争力不强、软实力较弱,最为典型的标志是国际知名品牌太少。在全球大企业排名中我国有不少进入了前100名,但在知名品牌排名中只有华为、海尔、联想进入前列,与我国第二大经济体很不适应,因此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我国还处于弱势地位,在产业分工中我国总体上还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 中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水平差别很大、未来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但必须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必须尽快改变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过多依赖小散企业的状况。为此,中国政府提出加快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思路,我认为是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在加快产业结构的存量调整的同时,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尽快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新经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促进经济发展走上一条低消耗、高效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加快存量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近年来,我国加大工作力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存量经济结构。涉及的重点领域是煤炭、钢铁等行业。在这里,以煤炭行业为例,介绍淘汰落后广能的有关工作。 总体思路是:着眼于推动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因地制宜、分类处置,将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相结合,实现煤炭行业扭亏脱困升级和健康发展。 基本原则是三个结合:一是市场倒逼与政府支持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用法治化和市场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企业承担化解过剩产能的主体责任,地方政府负责制定落实方案并组织实施,中央给予资金奖补和政策支持。 二是化解产能与转型升级相结合。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切实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探索保留产能与退出产能适度挂钩。通过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企业优化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三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重点产煤省份和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率先突破,为整体推进探索有益经验。以做好职工安置为重点,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做好转岗分流工作,落实好各项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处理好企业资产债务。 工作目标: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 主要措施: 一是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 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其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产能小于30万吨/年且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煤矿,产能15万吨/年及以下且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煤矿,要在1至3年内淘汰。 三是有序退出过剩产能。要求安全方面、质量和环保方面、技术和资源规模方面存在问题不达标的企业限期推出。此外,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煤矿,长期停产、停建的煤矿,资源枯竭、资源赋存条件差的煤矿,不承担社会责任、长期欠缴税款和社会保障费用的煤矿等,也要限期推出。 四是推进煤炭企业改革重组。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型企业,培育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进一步提高安全、环保、能耗、工艺等办矿标准和生产水平。利用3年时间,力争单一煤炭企业生产规模全部达到300万吨/年以上。 五是鼓励煤炭企业多元化发展。发展煤电一体化,引导大型火电企业与煤炭企业之间参股。鼓励利用废弃的煤矿工业广场及其周边地区,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和现代农业。 配套政策:国家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按规定统筹对地方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中的人员分流安置给予奖补,引导地方综合运用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处置退出的煤炭企业,实现市场出清。 三、以“双创”为手段,加快新经济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我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很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对此中国政府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已经把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也就是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纳入了国策范畴。同时把一些基础性的诚信缺失问题、质量不高问题、标准化落后问题等等,也作为重大战略来抓。希望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尽快提高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发展成为创新大国和世界强国。 当前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时代,世界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各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萌生、快速发展,一种叫做新经济的发展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抓住新经济发展机遇,中国政府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希望借此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新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动能,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实施“互联网”+战略。要求各行各业结合行业特点,提出和实施互联网+行动,借助互联网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互联网+能源行动,就是推动能源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进基于互联网的能源革命,建立新一代能源系统,达到两大目标:一是改变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我国能源系统清洁低碳的目标;二是大幅度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我国能源系统安全高效的目标。 (二)加快特色小镇等新区域经济形态发展。近年来,特色小镇、特色园区、特色产业区、特色开发区、特色大街等特色发展区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发展新动能、增加就业机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色发展区通过搭建众创空间,提供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服务,有利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是实施“双创”、培育新动能成长的最佳平台,要鼓励加快发展。 (三)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当前我国亟需通过发展依靠研发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这需要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推动战略前沿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大力加强基础研究,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核心技术,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突破。大力推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先进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发展。三是实现新兴服务业的瓶颈突破。深入推动“互联网+”服务,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文化、医疗、环境等领域,形成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四)扶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以线上线下结合为主线,鼓励企业合作新模式,形成用户消费新方式,通过推动技术、产品、组织和市场融合,加快推动服务新业态形成和发展;积极培育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有力拉动消费,优化要素配置。 (五)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化,改造升级传统发展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促进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一是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二是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不断推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施“互联网+”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升制造业整体质量水平。三是促进传统产业服务化。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广品向提供广品和服务转变,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在线支持服务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和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物流、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