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较,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象。因此,围绕它的争论持久不衰,从40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一直争论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当下。
争论既涉及到短期宏观经济稳定,又涉及到长期经济增长的路径,更涉及到包括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体制机制安排,并且随时代的变化,争论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从当年讨论的投资饥渴症一直到现在讨论资本无序扩张,常争常新。
最近,在俄乌冲突和疫情冲击的影响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基建投资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再次受到重视。当然,又引发了新的争论。除积极主张扩大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外,还有一种日益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城市化已到中后期,基建投资的高峰已过。
如果坚持扩大基建投资,不仅难以持续,而且会进一步扭曲经济,并使金融高杠杆,尤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严重化。由此,针对提高总需求的宏观调控应以扩大投资转向扩大消费。当前较佳的办法是用发消费券、发钱等方式来直接补贴弱势群体扩大消费。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争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回顾过去44年中国基建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当前的争论涉及到三个相互重叠的问题,需要分别厘清:一是,怎么看待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基建投资;二是,怎么看待作为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的基建投资持续性;三是,怎么深化基建投资的体制机制改革。
基建投资:中国宏观调控的特有优势
中国地处东亚,与东亚国家有着相似经济发展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