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丝路脉动的监测时间范围从2018年11月1日到11月30日。本月,在国际政治逐步进入世界经济动荡期、新兴国家面临经济形势严峻、大国围绕地缘政治等问题展开博弈的态势下,国内“一带一路”与国家区域战略融合发展、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中新两国“一带一路”合作升级等成为中央部委“一带一路”建设的聚焦点;地方省区市在政策、通道、贸易、金融、民心等领域稳步推进,不乏亮点。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宏观政策动态监测评估课题组在战略合作伙伴腾讯、走出去智库的大力支持下,本月监测继续聚焦“一带一路”整体舆情态势、国际战略环境、中央部委政策体系发展以及地方推进举措等四个重点领域。
一、11月“一带一路”整体舆情态势
根据腾讯数据显示,11月共监测到涉“一带一路”微信舆情信息271474条,其中,正面信息232860条,占比85.78%;敏感信息11084条,占比4.08%。根据信息走势观察,从图一可知,在30天信息走势中,11月17日达到波谷,信息量为4021条;11月5日达到波峰,信息量为16592条。根据信息性质观察,从图二可知,正面信息232860条,占比85.78%;敏感信息11084条,占比4.08%;中性信息27530条,占比10.14%。
本监测时段内的微信文章主要关注以下内容:
一是中国与东南亚有关国家就“一带一路”展开深度合作。中国与菲律宾和缅甸两个东南亚国家在“一带一路”高层互动方面有重大推进:其一,中菲签署推进“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及29项合作协议;其二,据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消息称,缅甸国家顾问昂山素季担任落实一带一路领导委员会主席一职,成员为缅甸省邦首席部长和相关部门领导。此事表明了缅甸对落实中缅经济走廊的积极状态。
二是广西与西部省份在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有为,地方行动继续走深走实。其一,省级交流较丰富,“一带一路·兰州走进北部湾”城际交流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举行;其二,广西与东盟交流活动增多,第二届“一带一路”社会工作合作发展论坛成功举办以及“一带一路”中国-东盟拳王赛落幕。其三,西部城市对“一带一路”落实方面有了更专业的指导及明晰定位。如专家建议西安要找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重视“五通”中的民心相通,做好汉唐文化传播等;兰州大学“一带一路”激光雷达网塔吉克斯坦站建设正式启动,双方未来在塔吉克斯坦联合开展沙尘-污染物传输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达成一致合作意向。
三是盘点2018年中欧班列成果,新开通国际集装箱班列,道路运输及国际贸易畅通方面也有所提升。其一,兰州市依托兰州铁路口岸,先后开通了“兰州号”中亚、中欧、南亚国际货运班列,还开通了兰州-重庆-钦州港国际货运班列和兰州-北部湾国际冷链测试班列。其二,截止10月30日,中欧班列(长安号)今年运行班列数突破1000列,并实现实际开行总量、重载率、货运量三项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这是陕西紧抓“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国家中心城市等重大机遇,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里程碑。其三,“日照-莫斯科”(明斯克)集装箱国际直达班列11月28日从日照港首发。
四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城市信用联盟在济南成立,加快国际合作城市信用建设。11月,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沙特、蒙古国、泰国、缅甸7个国家、35个城市的代表在济南共同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城市信用联盟,以此作为改革的试点平台,加强了政策协调、促进了信息共享、深化了信用合作、保障了投资贸易发展。
五是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五周年进行评估解读,提出实施五周年以来的问题与建议。国内外专家学者主要对“一带一路”概念、政策、国际关系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指出现存的不足。有学者称称,“一带一路”概念过于宽泛,缺少边界;有学者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五周年进行评估与未来展望,表示我国对印度关注度严重不足,希望加强对印度的研究,建议加强“带”与“路”关系、六大经济走廊之间关系、中-吉-乌铁路等方面的研究;另有学者在其他论坛会议中指出,能否成功实施海外基建项目一方面在于优秀投资者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取决于项目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法制及制度环境等。
图一:“一带一路”微信舆情走势图(2018年11月)
图二:“一带一路”微信舆情情感分析图(2018年11月)
二、11月“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战略环境
11月,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上升、新兴国家面临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大国围绕地缘政治博弈等问题程度加剧,发达国家间聚焦政治、安全等议题,“一带一路”面临的外部政策和舆论环境略并无太大改变。
战略环境方面,焦点问题热度上升。一是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上升,部分新兴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经济形势。全球黄金购买量创四年来最高纪录。二是大国战略博弈依旧,美俄围绕叙利亚的争夺持续进行;美欧在贸易、伊核、安全等问题上的矛盾再度凸显,美法领导人在美欧安全合作等热点问题上针锋相对。三是地缘政治热点问题呈现拉锯态势,月初,美国宣布重启对伊朗能源和银行等领域制裁,引发地缘政治震荡,但对问题的解决几乎毫无帮助。
政策环境方面,国际合作与发展进入新阶段。发达国家调整政策,加大对自身安全方面的评估力度。欧洲环境署发布了《2018年欧洲水资源状况和压力评估》报告称,欧洲超过60%的地表水未达到欧盟规定的良好生态状况。相比而言,芬兰等北欧国家的地标水质较好。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提高标准,风险防范心态上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召开会议,同意中国、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挪威、俄罗斯和土耳其7个世贸组织成员的要求,设立专家组审查美国今年3月宣布的钢铝关税措施,以确认该措施是否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新兴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关注环保、人权、文化等因素,对各类项目的国际国内政治影响、长期可持续发展潜力提升关注力度。
舆论环境方面,继续聚焦“一带一路”相关话题。由中企承建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自2017年6月1日客运线路正式运行以来,已经安全运行84.6万公里。进入11月,蒙内铁路成功运送旅客突破200万人次。这条被肯尼亚人亲切称为“世纪工程”的铁路,不仅改变民众的出行方式,同时也为该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外媒对“一带一路”项目大多持正面态度,但也有一些外媒仍旧在蒙内铁路耗资巨大、项目资金多来自中国贷款、肯尼亚可能无力偿还等方面做文章,值得警惕。由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英国卡文迪什国际集团主办的第九届国际资本峰会落幕。会议吸引了来自25个国家的300余名政商界代表参加。与会代表围绕新时期中欧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与中欧合作、“一带一路”与资本融通等议题进行了讨论。总体看,国际舆论对该会议评价积极,发展中国家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关注度高,对其项目合作充满期待。
三、11月“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动向
本月中央既有“一带一路”建设顶层设计考虑,又有重大务实推进动作。
一是推动“一带一路”与国家区域战略融合发展。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充分考虑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进行主旨演讲中四次提及“一带一路”,同时强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协调对接,推动各区域合作联动。由此,一带一路建设在优化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二是宣布中国将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港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中国将于2019年4月在北京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时间和地点正式敲定,消除外界对举办地的猜测,同时借助国际平台,广泛邀请各界参会,表现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包容性。外媒称,中方继续举办论坛,将高峰论坛机制化,表明了论坛的巨大成功。中方的邀请说明“一带一路”是基于开放与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
三是中国新加坡“一带一路”合作升级。12日,李克强总理时隔11年再次出访新加坡,大力推动了与新方就推动“一带一路”、创新等领域合作。今年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3周年。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正式启动3年以来,共签约137个合作项目,总金额219亿美元。李克强总理在新加坡总统府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举行会谈,两国签署了中新(重庆)项目旗下“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谅解备忘录。自此,由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旗下的“南向通道”提出一年九个月后,正式更名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业界人士认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名称更明显突出与“一带一路”的衔接性,使这条通道的战略重要性增强。
四是首届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加速“一带一路”经贸合作。5日,由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表示,为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将在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五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中国将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为全球提供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首届进博会成功丰硕,共吸引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交易采购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意向成交额达47.2亿美元。进博会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贸易高速路,加速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
四、11月“一带一路”建设的地方参与态势
11月,地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上月相比,各领域建设基本保持了节奏,政策建设势头减缓,卡车专线为陆路运输增添亮点,进博会推动贸易建设迈入小高潮,金融合作务实有效,民心建设精彩纷呈。
一是政策建设进入年底收官阶段。临近岁末,政策领域建设与之前相比,高潮期似乎已过。全国各省区市并未展现太多亮点。12日,外交部和黑龙江在京举行了全球推介活动,讲述了黑龙江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俄合作、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等对外开放成果,展现黑龙江的生态优势、人文历史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潜力。贵州出台了《贵州省推动企业沿着“一带一路”方向“走出去”行动计划(2018-2020年)》,该计划是为推动贵州省企业为沿着“一带一路”方向“走出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力举措,明确了政策扶持措施,对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通道建设继续聚焦陆运。卡车专线成为通道建设新亮点。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尔果斯口岸启运的“中欧卡车特快专线”抵达波兰,标志着我国至欧洲全程使用TIR(国际公路运输)公约的卡车运输物流通道正式打通,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发展中欧贸易开辟了一条安全、便捷、灵活的“门到门”运输直通车。中欧班列扩展运输产品。重庆中欧班列首次回程运邮测试成功,标志着通过中欧班列(重庆)运输回程邮包,已打通了全部通关环节,沿线各海关、口岸已达成一致,加强了中国与沿线各国邮政业务合作。河北邯郸至莫斯科中欧班列首发,班列全部采用集装箱运输,比传统海运缩减70%的运行时间。此次中欧班列的开行,促进了集装箱国际联运功能布局的全面升级,拓宽了河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渠道。
三是贸易建设迎来小高潮。5日至10日,上海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共吸引了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3600多家企业参展,40多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成交额达到578亿美元,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此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富有成效,精彩纷呈,广受赞誉,取得了圆满成功。12日,香港迎来“一带一路”各界代表,共商贸易投资与合作机遇。该活动由国家相关部位和香港联合举办,以香港为平台,联通全球市场,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13日,山西举办了“非洲国家投资贸易经贸园区(太原)推介交流会”,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驻华使馆和香港贸发局相关人员介绍招商投资政策、营商环境,邀请山西企业到非洲投资兴业。此举堪称山西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四是金融建设形式多样。其一,与国外合作加强金融建设。河南郑州举行卢森堡金融推广署金融推介会,构建郑州—卢森堡金融合作发展长效沟通合作机制。这是国外金融机构本年度首次与我国地方省区在金融领域的交流合作。其二,重视金融保障作用。辽宁省发改委“一带一路”锦州项目融资对接会召开,旨在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服务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中的支持保障作用。其三,金融博览会带动金融发展。山东举办了第三届金融博览会,从办会规模和效果观察,进一步推动了山东现代金融产业发展。
五是民心建设丰富多彩。文化领域,甘肃举办“一带一路”哈萨克民族文化研讨会,将文化研讨与实地考察调研相结合,以全国各民族博物馆发展与概况等内容为主题,吸引了各级别专家学者及文物工作人员参加。科技领域,清华大学第二届“一带一路”合作论坛暨第十届启迪创新论坛在广西南宁举办,该论坛以进一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为主旨,积极响应东盟共同体建设号召,交流各国创新合作实践与政策经验,共商深化“一带一路”创新合作新举措。学术领域,福建福州举行了丝绸之路文献遗产保护和利用国际研讨会开幕式暨世界记忆项目福建学术中心成立仪式。研讨会期间召开了“丝绸之路文献遗产的利用和保护”等3场专题会议,开展了近20个专题研讨,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海丝文化交流做贡献。
(本文由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宏观政策动态监测评估课题组供稿,课题组成员包括组长翟崑,副组长娄晓希,组员庞伟、周强)
(来源:2019年1期《丝路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