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新审视减税之争
2008-5-26 15:17:00
 

    在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连续数年超过GDP增幅的背景下,减税的呼声本来已经相当强烈;去年全国财政收入大幅度超过预算,今年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继续高增长,推动减税的呼声进一步高涨,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推进增值税转型等主张相继被提出。由于通货膨胀压力上升而经济增长率下滑,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操作空间因此而萎缩,财政政策的功用确实也因此而进一步凸显。然而,在经历了年初的雪灾和此次汶川震灾之后,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减税主张。

初看起来,我们目前的财力确实非常宽裕: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4.03亿元,超过预算7239.18亿元(《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今年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15102亿元,同比增长33.8%,增收3818亿元,增幅居近年同期最高,且各月份、各级次收入增长均较快,各月份收入都在4000亿元以上,收入增幅分别为41.7%27.7%28.1%,中央级、地方级税收协调增长,分别完成9424亿元和5678亿元,同比增长33.9%33.7%(国家税务局统计)。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去年的财政超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特殊因素或者一次性因素,铁道运输企业一次性上交出售国有资产收入;因股市十分活跃和税率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增长较多;石油特别收益金全年征收;……这些项目在2007年合计形成增收约3000亿元;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减少退税,也减少了财政支出。即便如此,2007年中央财政仍有2000亿元赤字。

到了2008年,上述增收因素就已经或者将要发生逆转了:铁道运输企业一次性上交的出售国有资产收入不可复制;股指腰斩导致股民大量退出股市,且印花税税率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必将锐减;国内成品油价格和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倒挂现象愈演愈烈,要想将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又担心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不得不对石油企业采取退税、补贴和提高特别收益金起征点的政策;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率显著下调……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压力却大大增长:出口下滑压力超出预料,削减出口激励政策的步伐随之减缓,出口退税;从“三农”、义务教育经费、医疗社会保障到城镇廉租房,财政支出的民生项目大幅度增长,人们还普遍期望财政投入在这个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已经为今年安排了1800亿元的中央财政赤字。年初的雪灾和5月份的汶川地震,进一步加大了财政部门减收增支的压力。

仅就震灾而言,此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截止523日上午,已统计的遇难者人数就达到了51151人,累计失踪29328人,受伤者多达288431人;财产损失预计数以千亿计,迄今已统计的四川受灾工业企业达14207家,直接损失670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519新闻发布会公布),仅央企损失就超过300亿元(国资委主任李荣融521新闻发布会公布)。从救灾到善后、重建,财政部门不仅要直接支出巨额资金,而且还要对灾区和捐赠者局部减税,以利灾区重建和捐赠。

根据财政部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截止52214,各级财政部门已累计投入抗震救灾资金139.7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2.95亿元,地方财政投入36.8亿元(含使用捐赠收入安排的支出10.9亿元);但更多的支出项目还在后面,对灾民的补助和抚恤;未来3个月内必须建起的100万套安置过渡房;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重建;……所有这一切都对财政形成了考验。

除了这些传统的财政支出项目之外,从有利于恢复重建和公平的角度出发,对一些商业性机构的损失也应该由财政“埋单”,如商业银行房贷因借款人伤亡、房屋毁损而面临悬空风险,仅农业银行不完全统计的个人按揭贷款损失就有10.5亿元(农业银行副行长张云公布),[①]在此情况下,要求借款人承受损失,无疑是超越了人性底线;单纯要求贷款银行承担损失,也有悖于现行法规,由财政承担这笔损失,方才最有利于灾后重建。

与此同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62号)已经宣布了9个方面的局部减税政策,未来还有可能宣布进一步的局部减税政策。上述因素综合考虑,今年中央财政赤字肯定将大幅度超过1800亿元的预算。

更重要的是,年初的雪灾和此次震灾提醒我们不可忘记中国是一个灾害多发国家。究其起源,中华文明本身就是在抗灾的斗争中诞生成长的,正是大规模的治水造就了中华文明历史上第一个公认的国家政权,直到现在,抗灾也是我们必须时刻考虑的重要问题。根据《2007年度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7年全国仅各类地质灾害就发生25364起,造成人员伤亡1123人,直接经济损失24.8亿元。我们不能幻想上苍突发慈悲停止给我们降下灾祸,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做好准备,而无论捐赠多么踊跃(截止523日上午此次震灾捐赠已达214.16亿元),对于一个正常的国家、正常的社会而言,抗灾支出的主要来源只能是政府财政,捐赠只能发挥辅助作用。无论是个人理财还是国家理财,即使在财力宽裕之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到不时之需,这才是负责的态度。再考虑到单纯、片面的减税主张实际上更有利于高收入阶层而不是中低收入阶层,大家殷切期望增加的民生项目支出也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尽管适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推进增值税转型等措施是必要的,但全面减税的主张未可轻易推行。

  


[] 《金融时报》,2008521,第3版。

 
 
  • 标签:减税 汶川地震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