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投资基本状况
2000年,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国民经济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势头,基本趋势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经济持续上升的动力仍显不足。全年GDP累计增长约8%, 增幅明显高于1999年同期水平。由于1999年各季度GDP增长率趋于下降,而2000年各季度增长率变动不大,因此,总体经济可以说是稳中趋升。2000年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1.4%, 也快于1999年同期2.5个百分点。2000年,不同需求形式均实现了较高的增长幅度,从而为经济的回升作出了贡献。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累计增长9.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9.7%, 出口额增长27.8%, 分别高于1999年同期增幅3.4个、2.9个和21.7个百分点。尽管从总体上看,2000年国民经济逐渐回暖,但是,进入10月份,经济上升趋势仍受到抑制,10月份,经济增长与三大需求增速与上月持平,11月份以后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先升后降,2000年1-4季度,国有单位投资分别累计增长8.5%、11%、12.9%和9.7%。考虑到1999年同期投资增速呈下降趋势的情况,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也仅仅实现了稳定增长,增速也不是很高,全年全社会投资增长9.3%。2000年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可达到51.7%,低于1998-1999年的水平。但是,199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消费贡献率24个百分点,而2000年两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相同。这说明随着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减弱,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也趋于减小,而投资的贡献度则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国家投资的带动下,民间投资开始回升,2000年上半年集体投资同比增长7%,个体投资同比增长8.6%,分别快于1999年底3.5个和0.6个百分点。全年非国有投资则增长了9.3%。决定民间投资启动的主要因素是市场环境和融资条件,因此不同行业和地区民间投资的启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沿海地区非国有经济形式的市场适应能力较强、融资条件好,所以投资回升要快于中西部地区;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容易获得各类投资支持,因此,投资于新兴产业的民间资金增长比投资于传统产业增长快。据有关资料,在我国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中,9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民间资本。由于区内企业重点发展的产业是信息微电子、现代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及应用等等,这些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因此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投资增长通常较快。
200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新变化是更新改造投资的快速增长。在全部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3215亿元,增长6.1%,更新改造投资完成5077亿元,增长13.2%,房地产投资完成4902亿元,增长19.5%, 其他投资完成9425亿元, 增长7%。2000年更新改造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增速比1999年快了15.4个百分点。自1999年始,中央财政增发国债的使用方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当年新增的1100亿元长期国债中,除用于在建基础设施项目外,还投入了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环保与生态建设。2000年再次增发1500亿元国债,财政继续通过贴息等方式鼓励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因此,保证了技术改造投资以近年来少有的高速度增长。
从资金来源方面看,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放慢,贷款融资仍是投资增长的重要渠道,债券融资和利用外资下降幅度仍然较大,自筹资金平稳增长。表3计算了1998-2000各年投资各类资金来源对全部资金来源的贡献率,比较分析表明:2000年以来,中央及地方预算内资金对投资的支持程度比1999年同期有明显下降,国家投资以及国家可以控制的银行信贷资金孤军奋战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1999年国家预算内和国内贷款对投资的贡献率达到98%,而2000年只有不到30%,下降了68个百分点。2000年利用外资对全部资金来源的贡献率虽然仍是负值,但已经比1999年同期明显改善,说明利用外资形势趋于好转。2000年, 自筹资金对资金来源的贡献率比1999年上升了14.8个百分点,但是,这大多是由中央部委以及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增加带来的,其中, 企业自筹对全部资金来源的贡献率只上升了约3个百分点,这说明国有企业的投资扩张仍然存在一定的资金约束。
在投资的行业结构方面,2000年以来,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第二产业投资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三大产业投资增幅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2000年第二产业增速快于第一产业1个百分点,低于第三产业1.1个百分点, 而1999年同期则分别低25个和1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的恢复性增长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民间投资的复苏,因为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竞争性的工业行业。2000年,在所有工业部门中,有色、纺织、电子工业投资增长很快,投资增速分别达到34.5%、51.1%和47.6%,增幅明显快于以往高速增长的第三产业中的某些行业。在第三产业中,投资增长较快的仍然是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和科技服务业,而传统的商贸业投资增速低缓,金融保险业投资则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受市场需求约束加大以及投资者风险约束增强的影响,未来产业投资将更加倾向投入增长潜力大、技术含量高和优质高效的产业部门,传统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投资将更强调规模效益。
在投资的地区分布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最快,全年西部地区投资累计增幅达1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8.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也实现了投资的较快增长, 累计增幅为13.8%;东部地区投资增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近两年的情况看,由于投资基数较大,东部地区投资大致只能保持在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上,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则凭借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机会,相当多的西部省区进入了投资增长的快车道。在西部10省区中,投资增幅低于14%的只有重庆、西藏和云南,有3个省区投资增幅超过了20%,而东部地区只有浙江、山东两省投资增速达到14%以上。
200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不断增加, 但是增加幅度逐步放缓。1季度累计,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开工项目8836个, 比上年同期增加1813个,增长25.8%;上半年累计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35080个、4625个和15.2%; 而全年累计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98561个、890个和1%。与1999年相比,西部地区新开工项目增加最多,新开工项目多增加了631个,其次是东部地区,多增加了423个,而中部地区新开工项目减少了271个。天津、辽宁、福建、安徽、云南等11省新开工项目减少,其它各省新开工项目则有不同程度地增加。2000年全年累计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4511亿元, 同比上升了25.5%,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占全部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比重也比1999年同期上升了3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增加多少是判断未来投资增长的重要指标,2000年以来新开工项目增势趋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未来投资增长的不确定性。
房地产投资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前两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2000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仍然很快。在国有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增幅超过全部国有投资增幅9.8个百分点,超过1999年同期8.4个百分点。2000年住宅投资仍是房地产投资的热点,同比增长了25.8%,高于1999年1.5个百分点。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也有较快增长,2000年投资增幅比1999年快了17.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情况较好, 全年商品房销售额3572亿元,同比增长30%。个人购房已经成为商品房销售的主要部分, 个人购房占到全部商品房销售额的79.5%。全年销售商品房面积169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9%;售出面积为竣工面积的74%,这一比例同比上升了7个百分点。
二、2000年投资中的主要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有三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扩大需求、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财政政策的实施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财政支出与收入政策相互抵触,政策效应被削弱。政府一方面不断扩张财政支出,一方面不断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税收收入每年增加1000亿以上。税收增加增强了政府可支配财力,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但税收增加降低了边际消费倾向,降低了投资的乘数效应,影响了国民收入的更快增加;税收增加也增大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降低了企业与个人进一步扩大投资的能力与积极性;为保证税收的征缴,政府必须增设税务机构,扩大税务机关的编制,相当一部分增加的收入被增加的机构和人员吃掉了,因而税收征收的成本大大提高了,税收增长的实际价值却无形中降低了。其次,运用国债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性不足。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修所花费的公共支出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工具之一。只要质量与效益没有受到损害,依靠劳动密集型方式发展基础设施,对于实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政策。但是,如果在扩大基础设施公共支出时,政府决策者只考虑眼前利益和个人政绩,就会出现用于基础设施的财政支出并未得到有效利用,而其他部门更具有发展潜力的投资可能被挤占的现象。因此,基础设施盲目求新求大也会带来有效性不足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支持。目前,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使一些地区(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规模大大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边际效益大大降低,甚至出现很大程度的闲置与浪费。再次,我国财政投资的制度缺陷仍十分明显。由于我国财政投资体制未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财政扩张政策实际上强化了中央部门及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权利,审批的力量在膨胀,各类寻租腐败现象不断出现,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旧体制的复归。工程建设、招投标、监理过程中的不规范运作,也使大量财政资金流入个人和小集团的腰包,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形成大量“豆腐渣”的工程,这使得实物资产的增长大打折扣。由于建筑工程粗制滥造,寿命降低,不得不花费额外的资金用于维修、运营甚至重建,极大地浪费了资源。现有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也降低了基础设施的效率。目前基础设施的投资与经营是由附属于政府的专业性投资公司和经营性企业负责。这些公共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困难、人浮于事,激励不足等问题,企业也不得不为这些多余的人员支付额外的运营成本。运营费用的增加,影响了项目投资的尽快回收。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建立开放性和竞争程度较高的基础设施投资与经营管理体制也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投资的产业选择的难度增大,各地政府及企业都期望能够摆脱传统资源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束缚,在新兴产业领域获得发展的机会。但是,或者由于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存在缺陷,或者由于相关行业存在严重的、人为的进入障碍,使这一产业选择和转型过程变得相当困难。在全国上千万的各类企业中,属于高新技术的还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的企业来讲,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仍将会以传统产业为其主要发展方向。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来讲,传统产业仍是最能发挥我国生产要素优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的领域。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利用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市场需求多样化以及高新技术开发与利用的契机,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档次、功能以及技术含量。例如:网络经济的发展正在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调整,从而使传统产业出现了新的投资机会。在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需要及时、有效的配送体系,实现流通物资迅速、快捷、准确地从供应者转移给需求者的过程。在我国的传统产业中,中小型企业占有很大比例。不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会产生不同的适度企业规模,并非大企业都具有规模收益,在某些行业,在某种技术与管理水平下,中小企业同样拥有规模收益。中小企业可以在发挥规模经济的传统行业中获得发展,例如: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也可以形成与大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配套能力。后一种模式正是众多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应该追求的目标。目前,在我国传统产业发展中,能够为大企业提供加工装配功能的中小企业还不多。如果未来中小企业能够建立起与大企业的分工网络与协作体系,进而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必将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企业自筹资金正逐渐成为全社会投资稳定增长的制约因素。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一般包括企事业单位内部积累以及外部的股权和债权融资,从融资方式角度考虑,自筹资金由内源融资和直接融资组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趋于增强,投资约束能力提高,更加重视内部资金积累,加上企业融资方式向直接融资的转变,企业自筹投资规模和比重理应逐步扩大。2000年国有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虽然实现了稳定增长,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例也比1999年有所回升,但仍比1997年同期下降了5个百分点。同样,1996年集体与个体经济自筹资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例为74%,而到199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70%。与国有经济相比,集体和个体经济更为依赖自筹方式解决资金困难。1999年,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投资中自筹资金比例分别高于国有经济8个和36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增长乏力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非国经济成份的投资扩张。盈利水平高低决定了企业自筹资金扩张的可能性。2000年以来,在各项政策利好因素作用下,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趋于好转,1-10月份累计,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百分之98.7%,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6倍。全部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比上年同期下降13.3%。上述指标都比1999年同期有明显改善。但是,应该看到,企业利润增长主要来源是大企业,其中,国家重点企业共实现利润1901.5亿元, 占利润总额的2/3。企业效益提高主要源于政策支持和少数产品的价格变动,而并非国内需求扩张和市场回暖。这种政策效应和偶然因素影响难以持久,因而企业效益转好的基础并不牢固。未来企业收益的不稳定势必影响企业通过内源方式筹资的能力,同时影响企业对未来的投资预期和信心。所以,积极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创造良好的盈利空间方面,例如,继续实行税费改革,清理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出台的抑制投资和消费的税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推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使企业事业单位不再承担发放基本社会保险金和管理社会保障对象的工作等等。
实业资本与虚拟资本收益的巨大反差,导致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短期化、投机化的投资活动,社会资本表现出频繁流向金融市场逐利的基本趋势,因而使实业领域更加缺乏吸引力。到2000年11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了13.6%, 其中企业存款增长18.8%。前11个月累计,企业存款增加544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085亿元。企业存款大幅度增加表明企业的资金充裕,投资支付能力提高,企业固定资产自筹资金本应有较大增加,但是,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企业富裕资金大量停留在活期帐户上,并不断进入股市或汇市博取高额回报。据有关资料,我国股票市场新股申购收益率在1997年甚至达到了95%,之后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但到2000年仍有21%的收益,远远高于大部分行业的盈利水平。 2000年以来,随着股价连创新高,二级市场上的收益率也有大幅度的提高。由于上市公司基本面普遍较差,不断攀升的股价只能说明股市泡沫现象日趋严重。2000年中报显示:上市公司加权每股收益只有0.101元, 净资产收益率4.16%, 亏损上市公司达到119家, 占全部公司的11.56%。而股票市场在缺少上市公司业绩支撑的基础上却涨了8个月,8月22日深沪综指分别达到644.6点和2114.5点,创历史新高,11月23日和24日又分别写下2125.7点和656.2点的新纪录,平均市盈率由40倍猛升到60倍。当股市泡沫膨胀的时候,金融投资的收益率会远远超过实际投资的收益率,资金会自然由实际经济领域大量涌向泡沫滋生的股票市场。从而引起实际经济部门投资与生产资金供给不足,债务拖欠和违约大量出现。由于允许国有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炒股,股市的繁荣可能会短期内使其帐面利润迅速增加,但是,一方面,投机利润的增加将使企业在经营主业方面创新和投资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削弱,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如果股市泡沫破裂,企业资产将大量缩水,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清盘。目前,由于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收益率的明显差距,不单吸引了经营行为短期化严重的国有企业大量投资股市,也使众多的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加入了金融投机的行列。由于实业投资利润率偏低的情况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所以,抑制股市泡沫的过度膨胀就很有必要。其政策的要点是货币当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要限制银行或直接参与证券投资或为证券机构提供融资便利的行为。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问题,融资渠道不畅导致了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从而制约了其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直接融资规模更小,现实的融资渠道多被认定为不合法。我国中小型企业资产负债比率较高。在近年不同规模企业资本结构中,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比大型企业高8个百分点,而中小企业股本占总资本的比例却明显低于大型企业。1995-1998年,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股本占总资本的比例分别平均为29.9%和32.5%, 分别低于大型企业9.5个和6.9个百分点。这似乎可以说明:中小型的过度负债的情况更为严重。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小型企业负债结构中,国家银行借款比例较低,而私人借款、向民间金融机构借款以及应付客户款占主要部分,表明现有的国有银行体系并不愿意向中小型企业过多贷款。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小型企业长期负债在长期资金中所占比例要低于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小型企业长期资金更依赖于股本的增加。但是,小型企业股本的增加主要源泉是内部积累,即利润留存,而不是外部股权融资,这是因为小型企业缺乏外部股权融资的渠道。由于我国目前对于发行上市的企业有一定规模要求,许多中小企业不符合我国发行上市的条件,所以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也非常困难。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应中小企业成长的各种类型的来自民间的债权和股权融资活动十分活跃,由于一些融资行为以高息为诱饵,欺骗投资者,却缺乏必要的资本经营能力,造成投资与经营失败,难以还本付息,从而产生巨大的风险因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非法的 “乱集资”。“乱集资”应该受到查处和取缔,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但是,“乱集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融资体系的缺陷,即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并不通畅,相对充裕的社会资金面对的是相对狭窄、有限的投资通道和投资方式。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地下金融活动,其主要资金需求者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不可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资金,只能更多依靠正规金融机构以外的方式。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因此,在限制“乱集资”的同时,我们需要把各类民间的融资活动纳入到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上来,而不是简单的关闭、取缔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