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维农的研究:一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比例,发达国家为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按此比例测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有400亿美元以上,而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关甚远。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有规律的现象:当一国人均GDP达到400美元时,这个国家开始有零星对外投资行为;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开始有比较系统的投资行为;当人均GDP达到1200美元的时候,就可以判定,这个国家进入了大规模对外投资的阶段,或者说,有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能力。2004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20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则超过3000美元,也就是说,中国目前正向着大规模对外投资阶段发展。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将提速,“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有可能达到每年80-100亿美元。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模式选择
一般认为,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时,应充分分析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并按照产业的发展水平,向与本国产业发展存在梯度的国家进行投资,投资的结果应是使企业在产品的生产上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
从投资东道国的类型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企业的投资应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由于与中国存在地缘上的邻近性和产业上的互补性,考虑到在邻近国家投资的风险性比较小,因而东南亚国家应该是中国企业目前投资的重点。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不仅经济技术相近,有着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互补关系,而且在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便于中国企业开发其市场。发达国家市场基础条件优越,人均GDP高,市场容量巨大,其市场开放程度比较高,管理和运作规范,因而发达国家的市场潜力非常大。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吸引投资最多的国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优势,因此我们不能放弃这一市场;但是,我们又应该看到,由于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的落后状况,使我们的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具有相对劣势,因而我们现阶段不宜在这些难以发挥企业优势的市场上进行大规模投资。
从适合进行投资的行业看,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遵循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培育和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产业,同时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中调整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中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中国实际出发,可选择的产业方向主要有:
1.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对于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如石油,国际市场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易于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外投资,在海外建立资源供应基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形式。
2.在发展中国家,以制造业为主作为直接投资重点,逐步建立国际生产体系。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从技术结构看,中国拥有小规模生产、劳动密集型技术等,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梯度比较小,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产业和技术国际转换,成功率将会比较高。
3.对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作为直接投资重点,形成和发展服务业的国际化体系。在服务业上,有可能很好地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因为服务业一般投资小、见效快;服务业的直接投资还可以作为其他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向导,特别是贸易等服务业,可以发挥后向关联作用。
4.积极培育高新技术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创建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生产体系。虽然在总体上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但是,在某些高科技研究领域仍旧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提高中国在这些行业的竞争能力,并带动相关产业的产业结构高级化。
从微观主体层面来说,可以按照不同的企业性质发展大型跨国公司、综合商社和小型对外投资企业两大类。
可以借鉴欧美、日本以及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成功经验,在现有的工业集团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比较优势,组建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大型综合商社即在原有的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基础上,借鉴日本商社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组建中国式的综合商社。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综合商社,在进入国外市场时,都会面临是新建企业还是兼并收购国外企业的问题。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经验来看,主要方式是兼并收购,一般比重在70%左右,80年代中后期甚至高达80%以上。因为兼并收购方式可以迅速地进入外国市场,迅速扩大市场规模和经营范围,甚至可以用被收购企业的品牌、商标或商誉使产品迅速占领国外市场。而新建企业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建设周期。但兼并收购需要资本实力和资本运营能力,也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因此,具体的进入方式应根据具体的企业实力和相关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小型对外投资则主要适合中国的加工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制造业的出口形势突飞猛进。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也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是对于发达程度较低的国家而言,中国的制造业成本已经趋于高昂;二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制造业的大批量出口,必然会对他国制造业造成威胁,因此制造业的反倾销措施会越来越多。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的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小规模的对外投资,进行制造产业的转移和规避反倾销。而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通过对外投资,在发达国家设立科研机构或者收购当地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等,则可以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提高中国企业的科技水平。
(二)具体行业和区域投资战略
基于中国对外投资动机和能力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走出去”战略应以国内外市场结合为基本出发点,以产业合作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国际产业合作步伐。具体的合作方式包括资源寻求型、市场开拓型、技术提升型、成本节约型、技术输出型、承包劳务型和服务贸易型七类。确定合作的产业和方式后,要寻找不同方式的落脚点,即进行区域选择。
资源寻求型:能源开发重点应在俄罗斯和以哈萨克斯坦为中心的中亚国家,以苏丹、利比亚、伊朗、伊拉克为主的中东国家,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为主的东南亚国家,以委内瑞拉为主的拉美国家,特别是对俄罗斯和中亚等周边国家,本着“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原则加强双边合作。矿产资源合作重点一为东南亚和周边国家,如印尼、越南的锡矿,蒙古的煤、铜;二为拉美国家,巴西的铁矿,秘鲁、智利的铜矿等;三为非洲国家,如赞比亚的铜、钴,刚果和博茨瓦纳的金刚石,加蓬的锰、铀,纳米比亚的铀,南非的黄金、钻石、铂金、钒、铬;四为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各种资源都非常丰富,以铁、铝、镍、铜、金矿为主。林业合作重点在中国木材的进口国,包括俄罗斯,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印尼等,非洲的加蓬,赤道几内亚、利比里亚、喀麦隆、刚果、科特迪瓦等,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等,其中俄罗斯、东南亚和非洲是重中之重。渔业资源合作应以东南亚、南太平洋、西非和欧洲沿海国家为主。此外要加强在公海上的资源开发,实现资源来源多元化。
市场开拓型:贸易型企业应根据产品特点建立国外营销网络,以优质服务促进发展;生产型项目应在亚非拉等环境较好的国家,以兴办投资少、见效快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为主,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规避贸易壁垒的项目宜选在有较多欧美纺织品配额的发展中国家如柬埔寨、毛里求斯、南非、墨西哥等。
技术提升型:必须考虑当地的技术和管理能对本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吸引力,一般选择欧美日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或生产企业。
成本节约型:应考虑投资所在地能否在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管理和运输等方面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主要应考虑在具有一定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的发展中国家。
技术输出型:重点应在中国企业有技术优势的亚非拉不发达国家,通常其投资环境并不十分理想,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风险,如外汇管制、基础设施、工人素质、治安问题等。
承包劳务型:立足传统的东亚、东南亚、非洲和中东市场,深度综合开发,扩大带资承包和项目融资,加强劳务培训,提高劳务素质,加大对欧美、南亚、大洋洲和拉美市场开拓力度。
服务贸易型:应服务于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如金融企业应增加在发展中国家建立金融服务网点。商业零售企业应选择环境较好的周边国家,带动商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