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上)
2007-9-10 13:01:00
 

  摘要:鉴于国情约束,中国不具备一般性地模仿欧荚现代化进程中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条件。1998年我国明确提出的城镇化战略,是对县及县以下城镇在国家没有投资的情况下仍然大量增加的客观情况的认可,但许多实际问题导致城镇化陷入僵局。中国应该借鉴国际经验,避免其它人口过亿的大型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盲目扩张导致的大量贫民窟、黑社会犯罪等造成现代化进程中辍的不稳定问题。当前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农村社区土地和乡镇企业产权关系,优先发展中心镇,同时改革地方治理结构,理顺建制镇与村自治的关系。  

  一、背景:中国为什么提出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的提出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汲取了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妥协的过程,体现了中国理论界在政策制定方面要实现自主创新是相当长期的、复杂的。

  当然,它与根据西方现代化经验过程归纳出的城市化道路,在城乡人口比重这个基本概念上本无不同,只不过在实现方式上做出了中国特色的选择,表明处在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中国试图以农村城镇化发展作为缓解三农困境和推进人口城市化的路径,以此规避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大型贫民窟同步、社会失衡难以逆转的严峻问题。  

  中国1992年正式宣布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的10多年来,学术界对城市化道路的各种讨论一直在进行着。1998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小城镇,大战略前后,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十分热烈。但我国采取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决策理由,显然不是理论界讨论的规模效益或者其他经济理性,而是对县及县以下城镇在国家没有投资的情况下仍然大量增加的客观情况的认可。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制定全面小康新战略的同时,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强调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此后的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则把这个方针列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再后的2005年,出台了新农村建设来振兴包括县级以下的城镇在内的地方经济,以此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2007年又批准了成都和重庆作为这个专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但是,理论界的长期争论并没有随新政的不断出台而沉寂……  

  ()主要争论观点  

  如果把各种观点简单归类,主要有大城市小城镇两派。如果细分,则至少有6种不同的观点,从大到小依次为:一是大都市圈战略。源于对日本和拉美国家城市化经验的借鉴。二是大城市道路。有关模型分析证明,人口规模在1百万到4百万之间的城市,其成本收益最合理。三是优先发展人口低于30万的中小城市。因为人口少于30万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比不合理。四是优先发展县级城关镇。因为其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有利于辐射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发展。五是小城镇,大战略20年的改革开放之中县以下建制镇受旧体制约束最少,民营经济比重大,城镇数量增加最快,应该加强规范引导,而不能抑制。其他的争论主要有集中型的大中城市与分散型的小城镇之争与城关镇与建制镇之争;另外,还有大、中、小并举多元模式的主张等。  

  ()关于发展大城市的正反二方面的现点  

  大多数认同规模经济的学者都会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走以大、中城市扩容为主的道路,发展集中型城市。原因是:大、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效益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大;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显著。而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充分就业的时期,也正是民工潮的高峰期。因此,不仅大、中城市扩容仍有相当潜力,而且小城镇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也可以得到适当克服。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中国已经出现了有利于加快城市化的刘易斯拐点,据此应加快城市改革与发展,同时彻底破除农民进城门槛。  

  还有学者认为,城镇化只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产生的。就像分散的乡镇企业一样,小城镇建设也是分散的,难以担当转移几亿农民的重任。发展小城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而且过度发展小城镇会得农村病,比城市病的问题更严重。  

  反对集中型城市化道路的观点认为,在体制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难以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还有许多短期不可能消除的障碍。中国现有的城市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供给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在这种条件下扩张现有的城市将造成城市生存环境的恶化。尤其是,近年来考察发展中国家的官员和学者逐渐增加,看到那里大城市的盲目扩张,形成了大量贫民窟和棚户区,并已经导致黑社会犯罪等严重的社会不稳定问题。中国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我国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阶段,发展县市及县以下城镇才是中国城市化更为现实的选择。  

  ()关于城镇化发展的正反二方面的观点  

  现阶段,与大、中城市相比,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有三个明显的优势  

  其一,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内需拉动型黄金增长的内因,就是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与建制镇增加同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大部分年份数据表明,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增长。但自农村实行改革以来,乡镇企业在1985—1996年期间曾经有过很好的发展条件。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截至城镇化战略确立的1998年,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已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7.9%。整个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就业达1.25亿人,占当年全国城乡非农就业总数的35.7%。其中乡村50%的新增非农就业集中在县城、建制镇和集镇周围,初步形成了约1.7亿的农村小城镇人口(其中标准的城市人口约1亿)。这些城镇主要依靠民间投资发展。每年小城镇建设方面的民间投资达700—1000亿元,用仅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4%—6%的资金,形成了相当于全国37%的城镇人口(口径同上),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发展的压力,弥补了国家资金紧张的不足,拓展了城乡商品市场,拉动了城市化需求。  

  我国20世纪80年代小城镇累计净增加8192个,但不同阶段发展差异明显:1983—1986年,中国的乡镇企业每年吸纳1300万劳动力就业,同期每年平均设镇1600个左右;1987—1991年,乡镇企业每年吸纳劳动力减到700万,同期每年平均设镇锐减到350个左右;20世纪9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大量倒闭,每年新增就业不及新增人口,同期出现内需疲软,乡村公共负债大幅度增加。可见,不仅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呈明显正相关,而且其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格局也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因势利导地促进城镇化发展不仅有制度基础,而且能够形成扩大投资的长期需求,有利于缓解日益严重的金融资本过剩压力。  

  其二,农民进入城镇比进人大、中城市付出的机会成本要低,退出的成本也很低。由于城镇与农村之间地缘关系紧密,其城乡之间的半径最短,农民进入城镇比进人大、中城市付出的机会成本要低得多,遭遇风险之后退出的成本也低得多,不会出现成规模失业人群集中居住的贫民窟和相关的社会不稳定的问题,因此,以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来实现城市化所造成的负外部性,小于简单化地扩张大城市的一般城市化道路。199711部委的抽样调查表明,缄镇就业人口的比例大大高于城市,平均每个调查镇的镇区就业人口占镇区总人口的71.6%,比城市平均就业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乡村50%的新增非农就业集中在县城、建制镇和集镇周围。  

  其三,城镇化发展可以把城乡市场较好地连接起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伴随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战略和长期投资的带动,城镇化发展可以把城乡市场较好地连接起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由此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促进以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双增长来拉动内需,同时又可以反过来带动对地方中小企业的需求,出现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和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而且根据东北亚的经验,也有利于维持稳定在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热钱资本冲击造成经济危机的特殊时期这个大局。  

  对于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学领域的反对意见,主要来自以个别研究课题证明某些经济学假设的学者,例如,认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在人口不够规模和城镇布局相对分散的条件下,按照投人产出计算肯定是不经济的。  

  二、问题: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困惑  

  20世纪80年代开始讨论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体制矛盾,如果从根源上分析,应该说是民族命运使然:既然我们这个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的小农经济国家通过复制翻版重工业、短期完成了国家工业化这个特殊历史进程,就得承受这种重型偏斜工业化必然伴生的制度成本。由此,后来者在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往往会略有尴尬。因为,一方面,中国所有位于世界前列的经济成就一旦被人口平均,就不得不堕入发展中国家行列,弄得强国就似乎永远是梦;另一方面,这个基本体制矛盾至今难以解决,60%的农村人口大部分仍然停留在自给、半自给社会而不能进入现代市场,又弄得人们即使再怎么想按照西方的制度改变自己,也只落了个东施效颦的痛苦病根。  

  自从1998年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城镇化重大战略被明确提出之后,除了理论界继续其理性争论之外,更为尴尬的是,政策领域早已讨论过的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城乡差距,反倒愈演愈烈,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未必会出现帕累托改进。  

在近些年的讨论中,本文作者多次强调两个没看到:一是在发达国家没有看到农业现代化成功的典范;二是在大型发展中国家没有看到城市化成功的典范,。为此建议学术界无论用什么方法对中国的城市化问题进行研究,都至少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实际上起着制约作用的问题: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