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我国经济金融结构变动趋势与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战略研究(三)
2000-11-24 16:07:00
 

三、国有商业银行应对经济金融结构变化的战略选择

 

“十五”期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世界经济结构性调整、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国民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产业政策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微观主体和政府行为逐渐规范,尤其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同时金融业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即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和金融企业竞争加剧,金融调控由直接向间接手段转化,信贷规模管理向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转变等,对包括银行业在内的整个中国金融业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总体来看,这些影响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既带来正面的积极效应,又带来负面的消极效应。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和金融深化步伐的加快,银行信贷在金融资产总量中的比例在明显下降,股票、债券和保险等的比重迅速提高,但整个银行业在全部金融资产总量中仍然占有将近一半的份额,整个金融业以及融资结构仍然处于为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基本格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总量占金融资产总量比重虽然也在相应下降,但仍然保持着垄断寡头的地位。1998年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银行总资产占全国金融机构总资产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比重仍然分别高达67.5%和65.3% 。因此,经济金融结构变化对于金融业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银行业,而对于银行业的影响则主要集中于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和认识这些变化是中国银行业尤国有商业银行确立应对策略、调整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

 

    () 国有商业银行应对经济金融结构变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从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现状来看,业务方面基本上以存贷款为主、严格分业经营。1999年国家银行存款占整个资金来源的79%,贷款占全部资金运用的73%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这一比例则更高,中间业务极不发达,业务发展极不均衡;服务对象相对比较集中,存贷款的相当数量又集中于国有企业,致使不良资产比例偏高;机构设置遍布全国各地,除了个别银行没有加入西藏之外,基本上都在全国各省、市、县设立了分支行,有些还在街乡设立了办事机构,机构之庞大,属于世界范围内少见的金字塔式“巨无霸”银行,致使超越管理跨度和总行控制能力,责权利极不对称;雇员数量同样堪称世界之最,1998年底国家银行共有190万名员工,但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工农中建本科以上学历者均不足15% ,其主要分别在省行以上,难以适应加入WTO之后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上述情况意味着,经济金融结构变化对于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来说,不仅仅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及其严峻的挑战,制订顺应经济金融结构变化的应对策略十分必要。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客观要求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我国今后十几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它在总体上要求社会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在体制上转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并以单纯追求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这种以存量调整和结构变化为主要特征的转变,迫使商业银行也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国有商业银行合理运作资金,降低不良贷款和提高盈利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为国有商业银行向真正的商业银行转轨创造了条件。

    2、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以直接融资为特征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商业银行争夺金融资源,制约了银行信贷市场扩张规模和速度,从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产生负面影响。第一,随着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直接导致储蓄存款的分流,影响到国有银行的负债规模的扩大;同时,直接融资的这种相对较高的资产收益和便利的融资条件,使企业传统的融资结构和方式改变,由过去单纯依靠银行信贷转变为银行信贷和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相结合,从而必然冲击银行现有的资产业务规模,导致银行信贷资产增长速度减缓进而限制资产的扩展和收益下降。第二,使银行资产结构出现失衡,获利空间缩小,风险增加。企业为降低融资成本,更多利用直接融资渠道满足中长期资本需求,对银行中长期贷款需求减少,导致商业银行资产的期限结构逐渐向短期资产集中;同时,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多是规模大、实力强、信誉好的优势企业,这种状况导致商业银行资产的客户结构逐渐向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信誉较差的客户集中,使得商业银行的获利空间趋于缩小,经营风险加大。但是证券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国债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保持稳定的收益和降低不良资产也有积极影响。不仅直接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选择,可以进行以证券为媒介的抵押贷款,使资产结构得以优化,提高了流动性,企业兼并和重组也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拓展业务领域。

    3、中国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加入WTO后金融业竞争加剧的要求

    改革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金融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基本上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合作的金融体系;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利用其灵活多样的手段急剧拓展;外资银行一方面在外汇结算业务方面冲击中资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利用其地域优势在信贷业务发展中的综合实力已非同一般。这些银行之间竞争十分激烈,涉及到传统的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外汇业务方面,导致成本上升,利差减少,利润总体水平的下降。但银行竞争将加剧,银行在存款市场上如何开发新产品吸引客户,在贷款市场上如何争夺优质客户和抢占优质行业,将进一步促使服务水平提高,有利于经济金融的发展。从GATTWTO,实际上反映了对外开放的重点从发达国家逐渐丧失竞争力的传统制成品领域,向发达国家牢牢掌握主动权和绝对优势的金融服务业领域的延伸和转移。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银行业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金融结构也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对于国内银行业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为了不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掉队甚至被淘汰,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制订行之有效的应对战略与策略,在激烈的竞争中构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总体来看,虽然经济金融结构变化对于银行业尤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全面、深刻而巨大的,但我们认为,十五期间经济金融结构的变化将是渐进的,其利弊影响的释放必然是渐进和缓慢的。中国银行业尤国有银行业只要及早准备、积极应对,根据结构变化趋势和压力,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可以克服由此造成的不利影响。如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有效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和结构变化中的有利机遇,顺应金融业融合趋势,主动进行超前性战略性调整调整,则不仅可以克服其中的不利因素,还可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大的辉煌。

 

    (二)国有商业银行顺应结构变化的战略措施

 

    从长远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发展目标应该是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有机统一的前提下,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积极调整经营方式,努力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力争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全能银行。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走的是一条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营路子。从经营方式上看:资产规模极力扩张,但结构、质量极不合理;机构不断扩展,人员增长过快,管理成本日趋庞大,这种粗放的经营格局导致了效率低下和效益下滑。从资金营运上看:单纯依靠网点的增设和人员的膨胀来追求存款数量的增加,这种忽视网点质量与效益的经营思想,势必导致组织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资金运用结构很不合理,银行贷款大量沉淀在所难免;在业务处理方面普遍采用原始手工操作,科技手段运用面很窄,科技含量较低,满足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较少;缺乏互利协作与配合,相互筑堤设卡,彼此拦截资金,压票、压单,因而造成结算渠道人为梗阻,给自身与他行业务增长造成了障碍等。为此,首先要实现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走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讲,要以市场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来规划机构的设置,以风险控制能力来约束业务的扩张,以“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来指导业务经营活动的开展,要根据规模经济原则,实现规模经营和保持合理的经营网点,改变因规模过大而导致的管理层次多、信息传递不畅、经营效率低下的状况;其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来设计和规划业务的发展,当前特别是积极适应市场的变化,调整经营结构;再次要建立健全以人员流动、竞争上岗、奖优罚劣为基础的人事激励机制,同时,以拓展业务、市场营销为目的,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使人员整体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当今金融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仅定位于传统的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不仅有悖于商业银行的本质目标和经营原则,而且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更有可能使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高度化发展的趋势下趋于被动。目前国际上已出现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业中地位下降的趋势,对商业银行将走向何处的担忧已为国际金融界所关注。分离制模式的实行,难以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实现优化,与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现实要求发生错位。金融风险防范、分散与化解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要实现资产多元化。然而,分离制模式限制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选择,以贷款为主体单一的资产结构难以优化。尤其应予重视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80%以上是配置给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在转轨时期绩效较差、还款能力较低,从而进一步增大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因此,扩展经营领域、调整交易方式,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单纯商业银行向综合性多功能的全能银行势在必行。

根据十五期间经济金融结构变化及其影响的状况,国有商业银行的应对目标应该是,总体上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指导方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重点抓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彻底转变经营模式,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经营网点结构要以高效益、高效率、规模合理为前提;信贷业务开展以建立低成本、高效益、负债结构合理的融资机制和低风险、高质量、多元化的资金营运机制为关键;以拓宽综合性、多功能的中间业务,进行金融和服务创新作为利润增长点;不断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资产负债管理,以及实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为根本保证。并以此为基本思想,确立相应的战略措施,包括:适应经济结构变化趋势,大力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努力增加信贷投放。变存款立行为贷款立行;适应金融结构变化要求,下大力气拓宽中间业务,扩大利润来源;依托现代科学电子技术为手段,发展网络银行,拓展金融服务领域、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变后发优势为竞争优势,以良好的姿态迎接外资银行的进入竞争;以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为锲机,努力推进金融体制与金融工具创新,不断培植新的业务与效益增长点;以组织结构创新为突破口,调整组织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建立现代银行制度。

    1、适应经济结构变化趋势,大力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努力增加信贷投放。变存款立行为贷款立行

    国有商业银行当前的业务结构主要以存贷款为主,尤其是存款和传统的工商业贷款在国有商业银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国有银行改革步伐的加快,存贷款业务比重在逐渐下降。预计在十五期间存贷款业务比重将进一步下降,但考虑到下降速度问题,预计十五期间存贷款业务将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首要业务和效益增长点。因此,十五期间在积极开拓中间业务等的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需要继续抓好存贷款业务的发展。从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看,目前基本上以存款立行,今后要加快向贷款立行过渡。根据十五期间经济金融发展和结构变化的需要,考虑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可能,大力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在继续搞好工商业贷款的同时,积极加大对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切实提高消费信贷业务的比例、努力扩大对科教产业的信贷支持。

1)积极加大对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目前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及不容忽视、不可缺少的第三种经济力量。而国有商业银行在处理私营企业关系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私营经济的金融服务出现空档;金融观念滞后,顾虑重重,尤其是在不发达地区,这种倾向更加明显;信贷管理滞后,难以充分、适时地为这些企业服务。针对当前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现实,国有银行的信贷投向要有所作为,以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对于金融服务提出的新需求。为此,在认识上要逐步转变观念,对私营企业和国营企业要逐步做到一视同仁,并把支持私营经济发展作为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来拓展;在行动上要有步骤有选择地推进银行信贷支持私营经济发展的进程,逐步加大对私营贷款的投放数量,即逐步提高私营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在措施上加大管理力度,充分行使信贷管理的自主权,并建立一套适应私营经济特点的科学的贷款管理办法,不断摸索和总结取得成功的经验。考虑到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信用有待建立、可供抵押的资产有限,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的方式不适合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的现实需要。要扩大对于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投放,必须建立相应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来与之配套。目前全国各地的信贷担保体系正在建立健全之中,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适当地参与地方信贷担保体系建设,争取参与担保基金的管理或托管,并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与信贷担保体系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为扩大对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奠定必要的基础。

2)切实提高消费信贷业务的比例。我国目前消费者信贷市场发展很不充分,基本处于待开发状态。信用卡业务、抵押贷款、教育贷款、汽车贷款、住房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消费者信贷获得在全部贷款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低。短缺经济的结束,要求尽快改变生产信贷与消费信贷不均衡、居民储蓄与贷款不对称的格局,大力发展包括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其他耐用消费品贷款、助学贷款等在内的消费信贷。在这方面,一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开始了一定的探索,如工商银行推出了“中国工商银行,心系万家住房”的响亮口号。但总体来看,国内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发展仍然是比较缓慢的。经济金融结构的变化致使生产信贷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难以跨越的平台,不仅难以有比较大的提高,反而还有比较大的下滑的可能性,消费信贷作为信贷业务领域中的新增长点,无疑是银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所在。消费者信贷向来是外资银行的强项,加入WTO在即,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不在消费信贷发展方面下大力气,必将在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后坐失这一巨大潜在市场。十五期间,根据金融结构变化的需要和金融服务需求的新特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拓展消费信贷业务,尤其是要进一步在门槛、期限等方面有所创新,以降低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促使其快速、健康发展。

3)努力扩大对科教产业的信贷支持。长期以来,科教被视为非生产性的消费行业,其作为一个产业的价值没有被充分认识。随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对于科教产业的重视,国内各界才慢慢认识到了发展科教产业的重要性。十五期间,科教产业无疑将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新兴产业,科教产业金融服务需求也必将在整个金融服务需求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将成为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一个重要业务增长点。国有商业银行无论作为商业银行还是作为国家银行,都应该也可以在具有一定公共产品性质的科教产业发展中寻求到稳定的业务机会。目前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个别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支持科教产业发展的探索,国有商业银行应该紧紧这种这一既具有经济效益又具有社会效益的市场机会,大力发展与科教产业有关的金融服务,并以此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国有商业银行扩大对科教产业的信贷支持,除了要扩大对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础设施等稳定收益项目的支持之外,也要加大对于科技开发、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高收益项目的信贷支持。为了有效控制和防范科技贷款中的高风险,汲取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教训,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与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关系,并与孵化器和创业投资公司等进行有效的合作,为扩大对科教产业的信贷支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力的配套体系。

    2、适应金融结构变化要求,下大力气拓宽中间业务,扩大利润来源

    从国际银行业务发展趋势来看,信贷业务逐渐减少,中间业务迅速增加,并已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但长期以来,中间业务向来是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短项。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信用转型的加快,信贷业务的贡献度趋于下降,发展中间业务的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必将大举进入国内金融市场,与消费者信贷业务一样,中间业务向为外资银行的拿手好戏,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如果不抓紧WT0过渡期发展中间业务,也将失此良机。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比较富余,受我国转轨时期就业与社会保障体制的影响,裁减人员难度极大。人员富余虽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一大负担,但考虑到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众多,遍布全国各地,远非外资银行在短期内所能比拟。如果能够利用机构网点优势和国家银行的金字招牌发展以服务为主的中间业务,既可以为国有商业银行创造新的业务和效益增长点,也可以充分发挥人员富余的积极作用,变人员负担为人力优势。因此,十五期间,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有一种紧迫感,加紧发展中间业务。具体应放在:

1)加快结算手段的创新。建立高效、灵敏、快捷的支付系统,逐步实现同城结算自动化,全国结算网络化。

2)有步骤地拓展代理收付款项、代保管财物、代理保险、基金销售、信用签证、押汇等其他业务。

3)完善信息咨询业务功能。还应进一步改善信贷管理,必须打破已有的信贷资产配置格局,对信贷资金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期限结构、总量比例结构、企业产品结构等必须进行全面调整,努力发展外汇业务。

    3、依托现代科学电子技术为手段,发展网络银行,拓展金融服务领域、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变后发优势为竞争优势

    与有形产品的制造业相比,金融服务业的无形性为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后起的发达国家(如日本)的学习和模仿设置了天然的屏障,更不用说赶超的可能性。GATT东京回合之所以将金融服务业提上议事日程,正是发达国家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优势逐渐丧失条件下,为了对付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而使出的新招。东京回合谈判以及随后的金融服务业协议的签订之所以如此艰难,正是发展中国家包括看到了自身的内设之所在。服务业的赶超需要大量的经验与声誉积累,是非常艰难的事情,简单的模仿和亦步亦趋的学习难以胜任。为了及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迎接加入WTO之后的激烈竞争,中国金融业必须走一条扬长避短、跳跃式发展道路。恰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一穷二白”的后发优势,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仍然在使用传统手段的时候,直接切入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沿,发展网络银行,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外资银行的综合差距、并努力形成我们独特而相对领先的竞争优势,以精心的准备和良好的服务迎接加入WTO的挑战。

    1)依托电子化推行综合柜员制。即银行在其营业网点内同时开放若干个相同的窗口,将所有的相关业务纳入窗口服务中(如本外币对公和储蓄业务、现金出纳业务等),对客户提供不分币种和业务种类的服务,由单一柜员负责处理每笔业务的全过程。

    2)依托电子化建设统一高效、安全可靠的支付与清算系统。在今后几年我国现代支付系统亟待建成以下几个系统: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银行卡授信与清算系统;政府债券簿记系统;国际支付业务系统;同城清算系统等。

3)运用电子化网络技术,促进网络银行的发展。从业务范围看,网络银行是对现有银行专用网的延伸,及对银行传统业务方式的补充,把自己的网络延伸到客户的办公室或家里,弥补传统银行业务中营业网点少和营业时间短的不足。其最终目标在于推出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存、取、贷款以及汇兑、代收等服务都在因特网上实现,乃至实现与其它金融机构连接的虚拟银行。它使客户可以不受银行营业地点的限制,从而形成一个融外延银行帐户和银行自身于一体的全开放银行体系,促使社会向“无现金、无支票”方向发展。

4、以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为锲机,努力推进金融体制与金融工具创新,不断培植新的业务与效益增长点

西部大开发是“十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历史事件。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开发投资任务巨大,鉴于国家财力有限、财政直接投资和政策性银行融资难以满足西部大开发的资金需求。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精神,西部大开发需要有新思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将是一个融资体制和融资工具创新的大试验,无疑将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从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现状来看,业务发展结构极不均衡,基本上以存贷款为主、中间业务极不发达、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单一,难以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加入WTO、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面对外资银行激烈竞争的的客观现实,国有商业银行推进金融体制、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创新显得越发必要和迫切。十五期间,可以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为锲机,努力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金融体制、金融工具与金融服务创新,培植新的业务与效益增长点。金融体制与服务创新应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率先展开或有所突破:

1)加快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创新、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加大西部开发支持力度、为全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提供试点和准备。西部大开发在即需求庞大、但西部地区资本比较短缺,现有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难以满足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发展金融创新业务必有广阔前景。有必要西部地区进行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创新试点。西部地区企业规模较小、资金量比较大的投资项目受到极大的限制,发展金融租赁业务前景广阔,应该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发展金融租赁业务。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抵押贷款业务中产生了大量的质押物,随着抵押贷款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预计相当比例的到期质押物将成为流动性比较低的资产,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对于这些资产进行打包处理势在必行。随着信贷条件的收紧,企业流动资金的紧张,银行承兑票据发行量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发展票据贴现业务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有必要在西部地区率先进行金融租赁、票据交易、大额可转让存单、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业务创新试点,取得经验、以便下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探索发起或参与产业投资基金,扩展投资业务。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虽然是经济结构变化中出现的新的增长点,但由于技术难度比较大,存在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的风险,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对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意味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另一方面又意味着巨大的潜在风险,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能局限于已有的金融工具,而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发展包括创业投资基金在内的产业投资基金。估计“十五”期间,中国的产业投资基金必将进入一个迅速探索与发展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这一新的机遇,积极发起或参与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大型企业并购重组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尤其是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国有企业重组基金以及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基金等,以适应经济结构变化需要,支持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旅游等第三产业和中西部基础设施等瓶颈产业发展和大型企业的并购重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必将有助于减轻银行信贷投放压力,更有利于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90年代前后银行不良资产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银行为新建企业提供创业投资贷款、越位替代创业资本造成的。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技术改造贷款中,贷款搞技改,不仅使企业陷入“不搞技改等死、搞了技改早死”的困境,也使得银行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因此,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银行业调整信贷结构、保证资产质量的需要。

    3)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随着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化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分支行制的国有独资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致使一方面资本金不足问题难以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另一方面经营管理不善的分支行也难以及时妥善地加以处理。既可以总行为单位,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试点,增资扩股,争取公开上市。也可以配合西部大开发,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的分支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变现在的分支行为全资子公司,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并选择适当时机,增资扩股,扩大业务范围,由全资子公司改革为控股的子公司、争取公开上市。同时允许国有商业银行总行成立全资或控股的金融控股公司,持有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后的银行的股份,并根据其经营状况,选择增持或减持。收购经营状况比较好的其他银行,以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抛售经营状况欠佳子公司银行的股份,为其施加压力,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状况。

    4)探索开放混业经营、鼓励全能银行发展试点。随着经济金融结构的变化,传统银行业的业务空间趋于缩小,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迅速扩大。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商业银行不能从事投资、保险和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管制政策的限制。但外国90年代尤其是近年来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的严格分业管制出现了放松的苗头,发展全能银行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加入WTO在即,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将可能主要以全能银行为主,如果继续坚持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实际上只能限制内资银行的业务。这样,既造成了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的不公平,限制了内资银行的发展,是极不合理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及其副作用,放松混业经营限制势在必行。考虑到分业经营目前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开放混业经营的实际可能,一下子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放开是不可能的。为了促进西部地区金融业全面发展,可以结合西部大开发,在西部地区率先进行混业经营试点,允许西部地区独立性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独资、股份制和中外合资、合作方式经营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在内的全部金融业务,一方面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提供一个机遇和支持,另一方面为中国金融业应合世界潮流,从现在的分业经营逐渐向未来的全能经营过渡摸索道路、积累经验。

5、调整组织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建立现代银行制度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机制都追求一种不讲效益的数量型扩张,忽视了质的提高和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致使一部分经营要素(人、财、物等)闲置浪费,而另一部分经营要素得不到合理补充,形成了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信贷上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健全,以致重放轻收、重放轻管的现象普遍,信贷管理不规范,许多贷款死滞。同时,系统管理呆板,限制了基层行的生机与活力;管理方式行为落后,从而导致三低,即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低,管理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低和管理的有效程度低。面对十五期间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影响和冲击,国有商业银行再也无法继续这样下去了,必须在组织和体制方面进行重大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内银行业竞争的需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其核心是通过商业银行内部市场化改革,核心是建立商业银行的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十五期间,有按照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快改革组织管理体制,及早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大力改革现行组织分布结构,迅速调整内部机构设置,积极优化人员结构。

1)加快改革组织管理体制,及早建立现代银行制度。要按照国有商业银行集约经营的要求,改组现有的组织管理体制,逐步建立高效精简、灵活有序的集约化经营组织体系。一是完善一级法人制度,实行授权法人制度,确定授权范围和责任,使上下级行既是行政隶属关系,又是业务管理关系,也是独立经营的业务主体关系,以此实行国有资本、营运资产在管理、监督、营运方面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构造明确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所有权主体和责任主体。二是建立高效灵活的组织制度,改变轻管理、少经营、层次多、效益低、经营活力不足的组织模式,实行统一管理、多级经营管理体系。总、分行都要设立自营机构,划分业务范围,独立运作,在系统内建立和完善存贷关系、联行清算关系、行政管理与监督关系等。三是以城市行为基本核算单位,加快自主经营、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步伐。强化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2)根据经济金融结构变化需要,大力改革现行组织分布结构。现行的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属于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内部运行呈多环节、低效率的特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集约经营的要求,应对其进行少环节、高效率为准则的组织改建与重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资金的来源与运用都通过市场来实现。因此,应按经济区域、经济效益和业务量对现有机构进行调整和重新布局。结合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现实状况,可对相关、相邻、重叠、低效的分支机构进行裁减和撤并,也可在不同商业银行之间按自愿平等的原则实行兼并,以实现机构规模上的节约。需要注意的是,机构调整应该与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既要考虑集中优势力量应付外资银行挑战,又要考虑分散风险和开辟新的增长点。加入WTO将使得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分支机构面临激烈竞争,西部大开发则可能给西部地区的分支机构带来新的业务发展机遇。

3)按照市场取向原则,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计划经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内部机构完全是根据传统体制模式的需要设置的。不是按照消费者即客户的需要与便利,而是根据银行本身管理的需要或业务运作的便利来来设置工作程序和内部机构,给消费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麻烦,在有些方面和时期甚至连消费者本来应该享有的权利都得不到起码的保证,体现了典型的短缺经济时期生产者主权特征。从国外的银行业发展来看,目前基本上是根据客户对象的需要来甚至构造程序和内部机构,在方便提供给客户,将“困难”留给银行自己,体现出积极服务的精神。随着我国短缺经济的结束和四大银行垄断程度的下降,银行业如同许多其他行业一样,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服务态度的好坏和服务质量的高低成为客户选择银行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标准。在此背景下,有些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按照客户需要甚至内部机构,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一些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朝此一方向努力,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加入WTO在即,面对外资银行的即将到来的激烈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客户划分,彻底进行机构调整。根据不同的客户类型由特定的部门提供全面的服务,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便利的服务。将优质服务与国家银行的金字招牌结合起来,构造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特竞争优势。

4)按照业务发展需要,积极优化人员结构。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人员结构,具有三个显著的不利之处,一是知识结构偏低,普遍为大专以下学历;二是年龄结构断层,资深业务人员偏少;三是专业结构单一,以熟悉存款业务的金融财会专业为主,尤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复合型人才。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1998年本科以上人员不足8%,45岁以上人员不足10% 。这种人员构成及其相应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是传统体制的产物,只能满足吸纳存款和按照行政指令发放贷款的需要,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健全之后,金融深化和发展的需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银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主要在于人才,再好的发展战略必须有相应的优秀人才来执行,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走人才立行的道路。目前各个国有银行都在考虑裁减人员的计划,裁人是必要的,但对于人员问题仅仅在总量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下大决心调整人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十五期间,国有银行必须在控制人员总量的同时,下大力气调整优化人员结构,压缩以吸收存款为主的财金类人员、增加适应贷款等业务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类人员,推动以存款为主的业务向以贷款和中间业务为主的方向发展,以改善银行的经济效益、提高其竞争力,同时改进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增长,以适应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金融WTO银行业竞争加剧的需要。考虑到优化人员结构不可能局限于存量调整,还需要寄希望于增量调整,因此,人员的负增长约束需要重新加以定义。与此同时,应该对行业内部经营功能进行必要的简化和重组,以形成多功能、满负荷、高效率的运行机制。

6、积极探索对外合作,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外资银行的竞争

国有商业银行除了在境外与外国银行有些合作之外,在国内基本上通过自我探索进行发展。虽然各个银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但与外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距离。我国加入WTO在即,一方面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了强劲的竞争对手,国有商业银行必将因此而失去不少市场、客户和优质人才等等既得利益,但另一方面也一个看到,外资银行的进入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可以为国内银行提供现成的学习和模仿对象,为国内银行提供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学习机会。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有效地利用这一机遇,积极开展与外资银行的合作,在合作中提高竞争能力。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

    1)建立合资子公司。国有商业银行可以与外资银行建立合资子公司,开展金融租赁、票据交易、大额可转让存单、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业务创新试点,学习经验,提供自身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合作发展全能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可以以分行为单位与外资银行通过中外合资、合作方式建立新的子公司,进行全能银行试点,经营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在内的全部金融业务。

3)合作组织银团贷款。国内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贷款方面比较欠缺。外资银行虽然拥有贷款方面的经验,但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存款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国有商业银行可以与外资银行相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组织银团贷款,在合作中性外资银行学习贷款经验。

4)利用国内银行机构网点优势,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代理业务。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初期,不仅牌品信誉有待建立,分支机构更为缺乏,业务开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在牌品信誉方面拥有国家银行的金字招牌,而且拥有庞大的机构网点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等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代理业务。在发挥自身机构和人员优势的同时,学习外资金融机构的运作经验。

5)与外资银行建立合作培训计划。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对国内银行的一个不利之处,就是必将挖走国内银行大量的优秀人才。国内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消极地坐观人才流失,应该积极利用外资银行的优势,聘请或委托外资银行参与,建立自己的员工培训计划,从动态中解决人才流失与补充问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特殊部受政府管制的产业,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主观愿望,更受制于国家政策和政府监管。因此,在国有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真正的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也需要金融监管部门不断完善调控手段,与之密切协调和配合,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变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并解决好以下关系: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按照市场化的原则,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前提,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关系;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关系等。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