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展望
2008-12-19 14:42:00
 

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为代表,国务院对长三角地区发展作出重要战略部署,长三角地区如何共享机遇,把握合作与联动发展并实现共赢,这是未来该地区发展的主旨。说长三角地区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是因为这个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科教文卫发达、经济实力雄厚,这个区域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占全国的11%GDP占了全国的22.5%,财政收入占全国总量的31.5%。长年累计吸引外资占到全国总量的35%以上。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历来高度重视,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战略部署,长三角地区也不负重望,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服务全局、带动周边,加快全国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两省一市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2008年长三角地区经济运行分析

2008年前三个季度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经济增长均超过10%,江苏省为13.1%。两省一市的GDP总和为47072.15亿元,占全国的23.35%。(全国前三季度GDP201631亿元,+9.9%)。

 

1.上海经济发展平稳有序,发展的势头仍将继续保持

20081-9月,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7%,投资增长4.8%,消费增长17.4%,口岸进出口总额增长23%,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增长21.6%,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0.7%,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4%11%1-9月上海经济发展的数据和情况显示:上海经济发展平稳有序,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的势头仍将继续保持。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上海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总量已接近4000亿元。1-11月投资3993.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7%,增幅高出1-101.6个百分点。三大投资领域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290.36亿元,增长28.8%;工业投资1270.31亿元,增长14.9%;房地产开发投资1205.2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动荡加剧,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上海经济开放度高、内外经济联系面广,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外部经济环境重大变化而产生的影响。特别是近几个月面对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上海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正在逐步显现作用,有效促进了上海经济平稳有序发展。

 

2. 江苏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

20081-9月,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40.6亿元,同比增长13.1%。这个增幅虽比去年有所缩小,但仍保持了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良好态势。江苏主要经济数据放在全国、沿海省份和自身同比这个三重坐标系下来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经济继续运行在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中,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20081-9月,江苏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61.8亿元,同比增长22.9%,这一增幅虽低于全国4.1个百分点,但高于沿海其它发达省份。如果考虑到江苏投资规模体量大,前三季度占全国总量的9.2%,居全国各省市第二位,特别是江苏投资增幅和全国一样,均同比加快了1.3个百分点,因此,江苏投资能够继续稳定增长实属不易。江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7.2亿元,同比增长23.9%,增幅不仅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中,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三位;在沿海地区,江苏消费增幅快于粤、鲁、沪、浙。江苏实现进出口总额3034.7亿美元,同比增长19.9%,增幅同比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为1806.6亿美元,增长23.4%,增幅同比回落5个百分点。和全国相比,江苏出口增速快于全国1.1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中,江苏进出口额低于广东,居第二位,保持了多年来的态势。

 

3.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有进展

20081-9月,浙江省生产总值为15302亿元,同比全省生产总值为15302亿元,同比增长10.6%,比去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85.6亿元、8279.5亿元和6336.8亿元,同比增长2.9%10.6%11.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4%,涨幅比上半年回落1个百分点。

虽然经济增速放缓,工业生产和利润增幅出现回落,但浙江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并出现积极变化:结构调整升级取得新进展。工业结构得到优化,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040亿元,增长13.8%,增长贡献率达40.1%,逐渐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三产投资增长20.2%,增幅同比提高10.8个百分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6.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回升,增长7.4%,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前三季度,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增长41.6%,增幅同比提高15.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36.2%,增幅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为15.7%,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4.长三角多项经济指标萎缩初见端倪

长三角经济危机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该地区多项重要经济指标出现明显减速。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浙江经济运行情况》显示,该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从一季度的13.5%回落到前三季度的11.6%,利润增幅从18%大幅回落到4.8%。江苏前三季度的指标略好于浙江,但也不容乐观。上海市统计局同期发布的《20081-9月长江三角洲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更是显示,19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方面,宁波、南京以及上海均出现了大幅度倒退,同比增幅分别为-31%-44%以及-7.8%

  工业增加值的大幅回落,原因一是资金、土地、环境保护等资源要素制约。二是盈利空间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减小。劳动力和资金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使企业成本压力加重。三是外部环境变化造成外需拉动减弱。另外,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需求明显下滑,连累长三角地区出口疲软。国际金融危机下欧美企业自身都需要“过冬”,使得它们对华投资规模和采购计划也将进一步降低。许多地区19月合同外资金额大面积萎缩,其中嘉兴、湖州、绍兴等地该指标同比下降20%以上,舟山和台州更是下降80.3%以及62.5%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已经出现财政收入增幅回落,新增就业人数不断减少的趋势。可以预计至少在未来一两年内,长三角地区外资投资将会出现萎缩,与之带来的将是地区新建企业的减少、并将进一步影响到GDP和财政收入,并反映为地区经济增长的回落。

 

  二、2009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展望

《指导意见》对长三角地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发展要求,对长三角地区的建设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到2020年要把长三角地区的建设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我们认为,在新的形势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质发展将对全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长三角扩容成为其内在发展需求,苏北、浙南的加入正逢其时。经历多年高强度开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已成为长三角的稀缺品,苏北、浙南的加入是区域资源互补、产业联动和生产要素互动等内生需求。这也为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统筹城乡发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带来重大机遇。从发展格局上看,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长三角经济发展格局也将从最开始的“Z”字形发展成“四边形”,进而走向“网络式”。以沪宁、沪杭甬沿线为重点发展具有先导效应、发展潜力大的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产业;在沿江、沿海、杭州湾沿线优化发展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石化、钢铁、汽车、船舶等产业。加快连云港、温州等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江苏沿海、东陇海沿线、浙江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发展。这表明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将呈现网状格局。2007年前,长三角地区的铁路、公路交通体系主要由沪宁线、宁杭线、杭甬线三条大动脉构成一个“Z”字形布局;2008年,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苏通长江大桥相继通车,长三角形成了由甬通通道、宁通线、宁杭线、杭甬线共同组成的四边形。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一种必然。可以预计这将有利于区域内城市发展更加均质、健康。

 

1.江苏发展的潜力在苏北、重点在沿海,突破口是连云港

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发展具有三个比较优势:第一个优势是区位条件独特,这里南连沪宁杭,北连环渤海,西连中西部,东处东北亚,是我国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三大生产力布局的交汇区。第二个优势是战略地位重要,连云港承南启北、连接东西,是我们国家的陇海兰新线最为便捷的出海口。第三个优势是后备资源充足,近千公里的海岸线多处地方可以建深水大港,还有大量的滩涂可供围垦,沿海可以规划建设两千多万千瓦的风力发电。最近国家组织20多个部门到江苏沿海进行了调研,认为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全局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经济正遭遇周期性回落及经济转型的叠加压力。在这一调整过程中,长三角等以外向型企业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首当其冲。应该认识到,过去那种粗放低效、不计生态环境成本的发展之路已走到尽头,低劳动力成本、低资源成本的发展阶段将一去不返。如果企业不想顺势调整,不愿痛苦转型,只想“忍一忍、挺一挺”,就会延误时机,愿望落空。

 

2. 上海经济结构调整优势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

为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今后几年,上海经济将进行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突出表现在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加快国际化趋势。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上海的企业已逐渐认识到,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把企业自身发展和服务城市战略结合起来。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及上海“十一五”规划中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逐步推进,在今后几年中,预计上海市企业将积极投入现代服务业,发展大都市服务型经济。2006年以后,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中国经济将完全融人世界经济。这个时期,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对外做出的承诺,必须全方位地开放国内市场,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产品等可以轻松进入中国,必将给国内市场带来更大冲击,上海经济面临着国内原有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问题,国内市场竞争将逐渐变成全面的国际市场竞争。同时,其他世贸组织成员也要履行向我国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的义务,上海经济也有更多的机会拓展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

 

3. 发挥好浙江既有的机制、体制、民资优势

浙江经济最大的资源是浙江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温州人精神,温州独特的文化底蕴是温州较全国其他地区率先推进制度变迁的基石之一。温州本地千年积累的重商文化和温州人很强的开拓意识,成为温州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独特优势。《指导意见》寄希望浙江包含温州在内“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地区之一。就是证明。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轻工业基础好,“中国鞋都”、“中国锁都”、“中国眼镜之都”等几十个称号享誉全国。这里生产了全国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据保守估计,温州发达的民营经济所积累的民间资本高达7000亿元。“充裕的民间资本是温州加快发展的一大资源。温州发展不缺钱,关键是要鼓励这些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充分调动这些民间资本在本地投资实业的积极性。”浙江省大部分地区都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浙江以中小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向来是以纺织品、服装、小五金等轻工业为主,基本都属于下游产业。受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主要产业没有掌握关键技术,主导产品和主要技术以模仿和引进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以低成本、低价格、低收益为特征的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最终使得吃老本的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4.长三角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步伐将加快

传统的依靠低要素价格投入、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增长方式,在人民币升值和资源价格上扬后,必然会向以提高生产效率、淘汰落后产能为主的阶段调整。在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积极推进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化解转型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目前压力已经显现并且在逐步加大,不但经济下行、出口下滑是压力。各级政府也已经出台不少相关政策,今后政策强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以获得更进一步的政策效应。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掌握方法来实现升级,其中产业链经营和价值链管理是最为关键的,要对产业分工有明确认识,找到正确的位置,促进企业提高接受外包的能力,强化研发和设计方面的管理系统。

长三角的产业升级还包括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区域服务业的“发展亮点”需要认真把握。长三角区域内的服务业集聚区正在迅速崛起,各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港口经济和空港经济正在提升区域内一些主要城市的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服务业外资占比开始上升,外资进入领域开始拓展,社会事业等领域对外开放有所突破。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相“跟随”,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步伐也在加快。

 

三、长三角地区发展对策建议

 

1.紧抓战略机遇,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

《指导意见》的提出,和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的即将公布实施,将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揭开崭新的一页,具备了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坚实基础,面临着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应当充分认识21世纪是城市现代化的世纪,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的城市群的发展将决定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运;我国已进入大城市、城市群的城市化集聚化发展阶段,城市群的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式;应当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的优势,勇挑国家和历史的重担。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奋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2.面对严峻挑战,共担历史重任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剧烈、广泛和深刻的变化,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形势严峻,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突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在汇率、进出口贸易方面对华政策的变化,给长三角城市群带来较大变数,外部风险增加。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城市发展面临众多难题和挑战。由于长三角地区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一些区域性问题也伴随而生。出现大量人口流动、产业同构与无序竞争,基础设施建设缺少统筹规划,区域性空港、海域、河港、布局不尽合理,大量的耕地资源过度占用,土地产出率低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都很突出。虽然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城市群一体化已有很大进展,但城乡分割、市场分割的体制并没有彻底打破,一些城市重视发展的数量扩大,忽视发展的质量提高,一些城市功能不足,承载能力偏低,城乡一体、城乡统筹困难很大,任务艰巨。一些机制体制瓶颈并未有效解决,城市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顽疾,社会管理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使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为此,勇对挑战,不负众望,积极推进长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互相推动、互相支持、互相竞争、互相合作的互动协调发展,应当成为长三角城市和各有关方面共同肩负的历史责任。

 

3.坚持改革开放,深化体制建设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根本动力。应当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的要求,着力推进长三角地区的改革攻坚,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健全长三角地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市场化进程,促进建立统一开放的产品、技术、产权、资本、人力资源等各类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合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区域社会信用平台与体系。合作构建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实施统一的准入标准和技术标准,建立区域市场准入和质量互认制度。抓紧清理和修订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法规和政策,逐步统一企业和经营的地方性法规。促进加快建立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和联动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机制,形成稳定规范和可遇见的政策环境以及与国际通行的做法相适应的、区域内相对统一的法制环境。深化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争取国务院将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南京都市圈(也称宁合都市圈)列为国家统筹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努力推广相对成熟、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积极探索互利共赢的财政政策,有序推动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

 

4.大胆开拓创新,优化结构加速升级

长三角城市群应成为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坚定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长三角城市群。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把长三角城市群的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力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针对长三角城市群正处在重化工业阶段,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的基本区情,积极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坚定走自主创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着力建设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人才名品汇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强化长三角城市群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有形与无形相结合、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一批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建立长三角城市群研究会和以长三角地区为基础的中国儒商学会,整合长三角城市群和相关地区的社会研究力量,进行推进长三角地区城市现代化和城市群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综合运用儒商资源,加强商业道德建设,开展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经文结合,为中华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更好结合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走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建设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

 

5.坚持和谐发展,民生工程优先

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关于“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谐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切实加强和谐长三角城市群的建设。一要坚持全面发展,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和谐,努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二要坚持协调发展,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结构和谐。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和谐。着眼大局,兼顾各方,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沪、苏、浙三大板块协调发展,促进原长三角16城市与苏北、浙西南城市的协调发展,促进泛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发展。三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社会。加强生态环境的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和共同治理。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建设绿色长三角城市群。四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坚决革除一切束缚社会创造活力的体制弊端,在全社会形成奋发有为、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长三角城市政府应当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坚持公平正义,合理合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方位拓展就业空间,让长三角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在和谐共处的宜居环境。

 

6.坚持一体化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关于“坚持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努力促进建设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长三角城市群。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增强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合作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强港口群协调发展。完善集装箱运输系统。加强航空枢纽和配套支线机场建设。合作构建能源安全体系。合作发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合作构筑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合作改进和健全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地理空间信息社会化应用与共享程度。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管理区域经济的新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努力完善合作共赢机制。竞争是基础,利益是根本,合作是手段。市场能干的事让企业干,市场干不了的事由政府干,但也要运用市场手段。

长三角各城市应当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动《指导意见》贯彻实施;承担责任,共同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提出的挑战;交流合作,合力解决发展难题;规范引导,强化企业和政府的社会责任;协调行动,努力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争做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 标签:2009年 长三角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