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困惑何时了 |
2012-7-5 11:38:00 |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近日召开的中央企业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现场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开始进入一个紧缩时期。面对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降本增效。国资委的判断是:世界三大经济体处于不景气状态,欧债危机仍在蔓延扩大,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低迷期;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各种潜在风险和矛盾不断增多。为此,中央企业要充分认清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抓紧作好3-5年渡难关、过寒冬的准备。 这是国家主管部门对央企的信心喊话,或是警醒之言。中国经济是不是进入了一个困惑期或称减速期?笔者以为,这是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差距缩小之后的一种“盘整”;或是全球增长乏力和欧元区债务危机影响的持续发酵;也许是中国国内的内需不足,这个困惑讲了多年,根子在哪,恐怕是整体的消费环境,即对国内消费市场轻视:无论是消费品质量标准,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均有“重外轻内”问题,这是要下大气力解决的系统工程,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从目前中国在人均GDP方面与美国的差距来看,中国经济减速应该会在2020年左右发生,中国未来十年维持8%左右增长的可能性依然很大,这主要是中国人均收入、人均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很大,有很大的追赶空间。中国人的强国梦在经济上是有目共睹的,只要找准努力方向,中国走出经济困惑还是有谱的。 中国至今为止的巨大固定资产投资,坊间有调侃说是“4万亿”2.0版,也就是说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和力度实实在在在加快在加大,然而经济不给力,仍在减速,其原因主要是生产率不高所带来的苦果。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主因是教育或者科技吗,不完全是,而是全境资源跨地区、跨行业相对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包括充分竞争的环境。由于竞争性行业工资水平在持续上升,开始挤压所有企业,包括非国有和中小企业,这导致总供给下降以及经济减速。大量的竞争性行业,面临着它们无法控制的成本不断上升的局面,而向高生产率行业流动的障碍越来越高。生产要素流动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国有经济集中到高附加值的垄断行业,而且采取托拉斯化的战略,压制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空间,而国企的低效率,已是世界实业界的共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空间并不小,关键是要打破垄断,撤销管制,加大金融自由化,让更多银行改变风险管理模式,鼓励资源的跨行业流动。 经济学家吴敬琏断言,早期“捞浮财、傍政府”的市场经济已经走到终点,未来的市场经济一定是建立在新的现代市场经济平台之上,“中国企业都处在一个爬陡坡的阶段,到现在必须依靠提高附加值、提高竞争力、提高效率、提高企业盈利,否则必然垮台!”中国经济发展至今,经济总量、出口总量达世界第二,已不再是30年前只追求生存的经济,因此需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而今后代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当然是也应该是最终还是民营企业,但民营企业如何走向世界、改变世界,则必须思考。当下企业家们疯狂扎堆房地产、金融业、文化产业,以及政府提倡的各个领域,相当一部分是非理性的。据调查,有些企业家盲目地进入新的领域,仅仅是因为政府可以批地、批钱。其实,用国际眼光对标寻找差距,提高战略管理水平,精益管理包括呵护企业诚信等信誉、捕捉市场盈利空间能力、员工素质的提升、资金利用率的提高,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强化企业内功才是走出经济困惑有效途径。 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严峻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在紧缩时期,成本因素对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影响日益突显,对一些企业而言更是关系生死的问题。国家陆续出台了系列产业的重要规划,并采用了减税、降准、降息等诸多措施,经济下行的趋势有望扭转,这是良好的愿望。应该看到,一方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任务还未完成;另一方面,中央鼓励支持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许多民营企业还面对一些有形无形的市场壁垒。 一个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和有效治理应靠法制和间接调控,而不是靠政府手中直接掌握更多的资产。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政府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包括国防产品、社会保障以及一部分基础设施等,其余的产品由谁提供可以一视同仁。因为政府可以通过法制调控经济、治理社会,让不同属性的企业统一服务于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认清这一点相当地重要,纠结于国有经济比重高一点还是低一点是幼稚可笑的,积极地推进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这是中国经济走出困惑的王道。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许多国家财政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可能唯独中国政府掌握着大量的国有资本和资源,这正是加快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缓解财政支出压力的有利条件和稀有王牌。因此,在宏观调控中必须就这个问题进行战略性规划,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改革调整,科学永续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中国经济在未来一个时期定能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也会给中国经济回暖所需的财力安排和实际操作提供更大的回旋空间,践行“公平正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保护人民”,真正做到“替人民着想、为人民办事、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届时,中国的经济困惑离春江回暖还会远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