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又快”从何而来?
2009-10-30 17:48:00
 

(成文于2007年1月14日)2006年岁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意将“又快又好发展”调整为“又好又快发展”以后,这一提法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人们逐渐领会到其中包含的深意。

刘世锦先生应《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所回答的“怎样才能‘又好又快’”一题,文虽不长,但非常精粹,一开篇就说明了中国发展模式(其文中的用语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以新一轮经济增长起始的2002年为期,界定了模式转型的起点。

究其实,这一年也恰好是党的十六大召开、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诞生三年。次年召开的三中全会上,提出“一个核心、三大要求、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的四中全会上,要求加强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在内的执政能力建设;2005年的五中全会上,通过“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符合唯物辩证法的阐述;2006年的六中全会上,通过落实和谐社会论的《决定》;乃至最近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针对性地对“又快又好发展”做出顺序置换的调整。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一个事实: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日益深化,体系业已成形。

为什么要把提出不久的“又快又好”,郑重地调整为“又好又快”呢?这是因为,“又快又好”的重心,落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上;而“又好又快”的重心,则落在“用好机遇、科学发展”上。毛主席早在1937年著名的哲学论文中就说过:“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快”字当头,深化为“好字当头”,这表明中央对发展过程性质的把握,在悄然发生转变的基础上,需要有一个更为明确、更具引领性、更加到位的表述。

就如同达到任何终极的目标和要求需要解决“桥”和“路”的问题一样,达致“又好又快”的发展,大出路只有一条:发展模式转型,即由过去“快字优先、以快为重”的发展模式,成功转向“好字优先、以好为重”的发展模式。这也正好印证了先生对于模式转型由来的论述。

他将2002年以前“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和原因,归结为“直接依托于一种有特色的增长模式”。“如果要对这一增长模式加以概括,可以称其为‘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

成本低于何处呢?他讲到了劳动力,讲到了产业配套能力,也讲到了国内政治社会环境,如此等等。但他疏漏了一个重大的因素,那就是廉价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包括生态、环境等在内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类似这种掠夺式的 “透支”已捉襟见肘、穷途末路,他指出:“持续了20多年的增长模式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转型压力。”并且断言:“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这一转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难以持续,增长的质量也难以提高,也就是说,将难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是盛世危言,也是济世良方。“又好又快”从何而来?天上掉不下来,地里也冒不出来,只能从传统发展模式的“扬弃”而来,只能从传统发展模式向新型发展模式“与时俱进”的创新和“转型”而来!

 

(刊于《发展规划研究》2007年第1期)

 

 

怎样才能“又好又快” ——访刘世锦

《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玲/

 

记者:现在谈到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个重要的课题是怎样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作为一个长期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学者,你对此问题有何看法?

刘世锦: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直接依托于一种有特色的增长模式。构成这一模式的要素包括:大规模且日益扩展的市场;低成本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日趋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稳定的国内政治社会环境,等等。对外开放引入了中国所缺少的资本、技术、管理、供应链、分销渠道等要素,而市场导向的改革创造了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使上述要素能够有效地加以结合和利用。这一模式中各种要素组合所形成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低成本”上。所以,如果要对这一增长模式加以概括,可以称其为“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

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低成本竞争”增长模式受到很大冲击。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地区土地、劳动力、环境等要素成本的明显上升;一是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供给紧张加剧。持续了20多年的增长模式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转型压力。转型的主要内容,就是要由过去经济增长过多依赖生产要素投入,转变为更多地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后,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形成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重点的新的竞争优势。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这一转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难以持续,增长的质量也难以提高,也就是说,将难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记者:现在有些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一味追求“快”而忽视了“好”,你认为应怎样去改进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

刘世锦: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对经济发展过程和结果的作用不一定在减弱,因此,改进对政府发展实绩的考核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问题不仅仅是单纯追求GDP,绿色GDP指标、人类发展指标和反映资源环境制约的约束性指标等,都应当通过认真研究以合理、可行的形式纳入考核体系。这方面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比如某个地区被认为不适合发展工业,重点实行生态保护,为此要调低GDP指标,明确生态保护指标,同时在如何进行补偿,如何保障当地居民发展权益等方面,也应提出相应指标。

记者:除此之外,你认为要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刘世锦:首先,要纠正被扭曲的要素价格。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这是资源浪费和误置的主因。其次,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重点加快垄断性行业国有企业的改革。第三,继续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 标签:经济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