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中国城市化》2003年4、5月合刊)《中国不能再忽视城市化》一文,实际上是转述日本国际开发中心周牧之博士的见解。大作的原标题是《城市化: 中国现代化的主旋律》。作者虽然身居海外,但对国内问题及其症结倒是看得一清二楚,洞若观火。这恰恰应了国人的一句老话: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早在1999年编制“十五”计划时,我曾大声疾呼要实施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大约当时中国“入世”还遥遥无期,一时提出国人觉得唐突,遂偃旗息鼓。两年后一槌定音,人们开始关注国际竞争力问题。今年6月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把它作为追求的一个战略目标。一个省都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国家,难道还不应该更加引起重视吗?!
增强国际竞争力不能流于空论。周博士的一番话,可谓有的放矢、言之凿凿:“21世纪是城市圈的世纪,城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如何形成牵引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大城市圈,是中国如何赢得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激烈的国际竞争,获得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当今中国能够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无非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更准确点说,是这三个大都市圈。对此,国家应站在全局的高度,组织高层次的专家,结合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战略性的研究,尽早形成重大决策。
背景文章:
中国不能再忽视城市化
■刘武
日本国际开发中心主任研究员周牧之博士在其调查研究成果《城市化: 中国现代化的主旋律》一书中指出: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依然缓慢,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制度化造成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背景下,中国仅仅推行了以农民“离农不离乡”为目的的农村工业化,即兴办乡镇企业。事实上,工业经济属于城市经济,远离城市圈将导致农村工业化的粗放型发展及乡镇企业的凋零,也同时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这一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急速加剧。
周牧之认为:“中国要想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竞争中获胜,促使中国加快现代化进程,就必须放弃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型的城市化道路。”他举例说,乡镇企业使一部分农村富裕起来,但却没有改变农民的生活模式,农村依然缺乏配套的生活基础设施,缺乏城市丰富的服务功能。这样,农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等却没有相应地得到提高。
显然,城市化究其根本是改变人的生活模式和生产模式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农村人进城,也不是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或遍及全国的小城镇开发,更不是行政意义上的县变市、乡变镇。在两年多的调研中,周牧之与他的合作者注意到,中国专家、官员争论最多的是: 中国向城市化的迈进究竟是选择大城市模式,还是选择中小城市模式。
周牧之认为,中国是工业化的后发国家,中国的城市化需要为工业经济、信息经济提供最高效益的环境,“因此,从发展效益的角度来讲,中国需要选择以大城市圈为核心的城市化模式。”
周牧之指出:“21世纪是城市圈的世纪,城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如何形成牵引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大城市圈,是中国如何赢得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激烈的国际竞争,获得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来源: 《中国青年报》(经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