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于2005年4月21日)蔡昉和王美艳撰写的这篇短文,从“民工荒”的现象出发,试图探究背后的制度性成因,开口小,视角新。
在我看来,这还不仅仅是一个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问题。说到底,是与我国城市化战略推进过程中的重大偏差有关。
从一开始,很多人就没有把城市化正确地理解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更没有把这种城市化的核心环节正确地理解为农村劳动力稳定而可持续的转移。
由于理念出了问题,我们的政策设计当然也就不可能到位。于是,“候鸟式”的流动成为了常态,“农村人口城市化”成了“半拉子”工程。这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独特的“春运”大拥堵现象,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城乡私人居住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双重配置。这些对于资源的大量耗费和对社会生产力的惊人破坏,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不用去计量从中产生的对于社会稳定及和谐的负面影响。
当下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推动下,一些沿海省份正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了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加快向农村辐射。我毫不怀疑这些决策的良苦用心,并为之鼓舞和乐见其成。但我也十分担心,在一个物质财富并不富裕、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都极其有限的国度里,究竟是哪种办法更符合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我的结论是: 立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体制改革和就业培训,真正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改革包括户籍、住房、公共服务等,培训包括文化、技能、行为方式等。当中还有一个最敏感也是最关键的“房地产资本化”的问题。但所有的一切,说穿了就是要让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到城里来“扎根落户”,“脱胎换骨”为“市民”。有人说,“为了下一代,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我以为这是朴素而又富于远见的真理。
要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是需要从下决心调整人口的城乡结构入手的。我只希望,“农民工”不过是一个过渡性的称谓,而“农村人口城市化”将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世纪工程!
背景文章:
重视“民工荒”的制度性成因
■蔡昉王美艳
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是有成本的,打工工资长期保持低水平,留村务农收入预期变高,再加上户籍制度等增加了进城就业成本,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从2004年春天开始,“缺工”这个词开始越来越多地成为沿海地区企业主的话题。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与城市的岗位空缺数量不成比例的情况下,出现这种大范围的“民工荒”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忧虑的。
由于中国处在简单劳动力供给无限的阶段,又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意愿大于城市所能吸纳的能力,使得在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曲线在一定范围内近乎无限弹性。但由于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终究是有成本的,因此当经济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超过一定限度后,供给弹性相对降低。
在长期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条件下,企业始终处于一个岗位有多人竞争的“买方市场”地位,根本不会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可能性考虑在内。而一旦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的幅度很大时,不提高工资就会遇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按照经济学逻辑,如果企业哪怕是暂时性地相应提高工资水平的话,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便会增大。但如果企业习惯于按照劳动力成本不变的假设来扩大生产,则没有工资上升的余地,这必然会出现雇工难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会影响城市劳动力供给。根据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原理,劳动力流动的结果是工资率低的市场上劳动力供给趋于减少,工资率高的市场上劳动力供给趋于增加,这种调整的结果则是形成两个市场上趋于均等的工资水平。但是,这个原理的前提是不存在阻滞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在存在诸如户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就业歧视和福利排他等制度性障碍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存在着巨大的迁移成本。迁移成本的存在,使得农村劳动力到城市的流动,并不能充分进行到消除城乡工资差距的程度。在迁移成本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能充分流动到满足自身需求的城市的条件下,粮价上涨、农业税取消和种粮补贴等一系列政策的实行,使得农民收入提高具有了潜在可能性。在迁移成本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向城市流动的收益不再足以补偿迁移成本,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的城市劳动力供给,不能满足城市劳动力需求扩大的要求。
尽管目前的“民工荒”只是相对的和结构性的,但是,从中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供求的长期变化的端倪。在未来若干年内,中国经济仍将持续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持续增长,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而农村能够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却相对稳定。若干年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就将不仅仅是相对的和结构性的,而将是绝对的、全局的。劳动力相对资本将变得更加昂贵,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整个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即从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转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从长远看,珠江三角洲地区必须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来源: 《人民日报》(经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