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群的组织化水平
2010-11-12 17:34:00
 

(成文于2005年11月27日)魏杰先生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作了一番诠释,认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是一种“体系化”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据我所知,同样意思的话,其实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已说过。我的理解,与其说是大中小城市都要照顾到,不可偏废,还不如直截了当地指出“提升城市群的组织化水平”来得更好。

究其实,在交通、通信如此发达,经济社会联系如此紧密的今天,中世纪孤立的城市现象早已不复存在。城市区域化、网络化、组群化,或谓高度的组织化,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也正因为如此,在不久前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就如何提高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的论述颇多;并动员“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概念由国内学者姚士谋提出,具体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中心,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里的要点,一是要有一个地区中心城市,或谓龙头城市、核心城市;二是要有一批环绕其周围、各具特色的城市;三是这些城市间要有密切的联系,或辐射带动、或优势互补;四是所有这些联系的良性互动,产生了城市群“1+1>2的结构效益或谓整体竞争力。

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化地区”(Urbanized Area,简称UA)20世纪70年代的“标准都市统计区”(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 Area,简称SMSA)、意大利的“城市化区域”(Urbanized Region)、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都市圈”(Metropolitan Region),到中国学者借鉴西方相关理论提出的“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简称MIR)、城镇密集区、都市圈等概念,我看大同小异,无非都是“城市集合”,无非都是跳出单个城市以后“城市群的组织化”。

如今国内既已将城市群列为了“正宗”,我以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心思倒是应该用在如何切实“提升城市群的组织化水平”上。说句老实话,从物质空间形态上划定城市群容易,但真正形成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却难乎其难。因为这要求纳入组群的每个城市,都勇于摈弃“小国之君”的狭隘和短视,善于打造结构优化所需的独特优势,更精于互利双赢格局中的“长袖善舞”。

 

背景文章;

 

简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魏杰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对于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城市化发展的道路选择,明确提出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化战略,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把某一种类型的城市作为推进城市化的重点。对于我国应选择何种城市化战略,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三种意见: 第一是主张选择大城市战略,即城市化主要靠发展大城市;第二是主张选择小城镇战略,即主要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实现城市化;第三是主张选择体系化战略,即通过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来实现城市化。我认为第三种意见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

 

大城市战略的利弊分析

从我国的现实状况看,仅靠发展大城市是不能实现城市化的。第一,我国非城市人口众多,而且地域广大,地区间差别也很大。第二,大城市虽然可以为人们提供便捷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但因为交通、环境,以及水资源和能源等方面的问题,往往又会使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第三,由于大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成本往往比较高,而且为了解决交通及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必须支付较高的治理成本,这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使得企业的效率受到影响。第四,大城市相对于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来讲,其生活成本是比较高的。高昂的生活成本必然限制农村人口的进入,因此,仅靠发展大城市实际上无法实现城市化。

 

小城镇战略的利弊分析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非农人口相当高的国家来说,发展小城镇对于城市化的推进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我国的城市化不能仅靠小城镇的发展,尤其是不能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城市化的最主要途径。第一,小城镇的城市化成本比较高。第二,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往往残缺不全,加之规模太小,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就限制了小城镇对非城镇人口的吸纳能力。第三,小城镇对资源的消耗也比较大。

 

坚持体系化战略

所谓体系化战略,就是通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来有效实现城市化。也就是说,要使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结构有序、优势互补、功能配合、共生共进、和谐高效的城市化体系。在这个城市化体系中,任何一个地区或者区域都有其中心城市或城镇与别的地区或区域相连接,中心城市及城镇相互连接,形成城市网络。例如,任何一个经济联系较密切的小地方,实际上都有一个因为市场交易关系和经济联系而形成的中心城镇,再大一点的经济区域就有较大的中心城市,而更大一些的经济区域就有更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然后就是全国性大都市。如果考虑到国际化进程,那就还有国际性大都市。所有这些不同种类的互补性城市,虽然其功能和作用不同,但每个中心城市都必然要辐射到它周围的城市及小城镇,而且这个中心城市又会受再大一点的中心城市的辐射,以此类推,形成共同发展和相互协调的城市体系。这种体系化城市发展战略,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第一,体系化城市发展战略非常有利于吸纳更多的非城市人口。在体系化城市发展格局中,随着各种中心城市或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其辐射能力必然会逐步增强,对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使得各种中心城市在吸纳非城市人口的同时,也会极大地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非城市人口的吸纳。

第二,体系化城市发展战略有利于消除“大城市病”和单纯发展小城镇所带来的弊端。如上所述,单纯发展大城市会形成“大城市病”,单纯发展小城镇又会带来“小的坏处”,因而我们必须在城市化中消除“大的弊端”和“小的坏处”,寻求城市化的最佳效应。

第三,体系化城市发展战略有利于人本主义的实现。人本主义的核心是尊重人的自我选择,提供更为广阔的能够进行自我选择的环境和空间,而体系化的城市发展战略刚好能够满足这一点,城市化要实现的是人对城市的选择,而不是相反。

[来源: 《光明日报》(经删节)]

 
 
  • 标签:城市化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