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2010-11-15 17:36:00
 

(成文于2005年12月17日)“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这一命题之后,已渐成热点。王梦奎先生撰写的《关于“十一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的若干问题》一文,便是证明。

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首先是要对城市化内涵本身,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王先生指出:“城市化是涉及几亿农业人口转入非农产业的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迁。”说得不错,但用在工业化上恐怕更为准确。套用他的句式,建议改为:“城市化是涉及几亿农民转为市民的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迁。”

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其次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王先生指出:“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把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说得太好了!城市化“化”的是人,是农民。我在2002112的一个论坛上,专门论及了“如何健康地推进城市化”的问题,当时的一个中心观点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切实把农村人口城市化作为推进城市化的核心。”王先生还高度概括了城市化进程中要着重研究解决的两大问题:“一是长期进城务工农民变成城市居民的问题。二是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真是“拎得清”!完全把过去那种“见物不见人”的所谓的“城市化”,给彻底矫正过来了!

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再次是要恰当地把握推进城市化的原则和方针。王先生指出:“目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化率,存在急于求成和盲目无序的偏差,城区规模扩张过猛,拆迁规模过大。”对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但究其底里,为什么就一定要如此急不可待呢?我想,无非是官员们为政绩和虚名所累。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扭转“图虚名、招灾祸”的政绩考核,想要把中央的“十六字”原则和“积极稳妥”的方针贯彻到位,其实也难。

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最后是要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对此,王先生文中多处论及改革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指出“关键是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同样,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由此可见,城市化不仅是“化”农民,更是“化”制度,“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制度创新和变革到不了位,农村人口的转移和转化,恐怕也是难乎其难的。

以上四点,不一定全面、准确。但我以为,真正认真去做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多半是可以预期的!

 

背景文章:

关于“十一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的若干问题

■王梦奎…………

 

三、发展趋势和政策研究

…………

() 推进城市化

城市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发展壮大,一些小城镇成为当地经济的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面貌大为改观。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城市化仍然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工业化国家的水平,未来515年甚至更长时间,是城市化迅速扩张时期。按照80年代以来的平均进度,2010年城市化将达到47%2020年达到55%;按照1995年以来的平均进度,2010年将超过50%2020年将达到64%。城市化滞后是历史包袱,同时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空间。

285286城市化是涉及几亿农业人口转入非农产业的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迁。这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步实现的渐进过程,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延续到2020年以后。在工作部署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目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化率,存在急于求成和盲目无序的偏差,城区规模扩张过猛,拆迁规模过大。全国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成“国际大都市”,不少中小城市提出要建成大城市。不少城市规划缺乏特色,甚至造成所谓“建设性破坏”。另一方面,大量因城市建设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没有着落,进城农民不能长期稳定留居的问题也很突出。这不仅影响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还会危及社会稳定,目前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与城市化的盲目扩张是有关系的。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究,例如,如何认识世界城市化的规律和中国特色城市化的道路?如何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把握城市化的适当进度?如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使之都能够扬其长而避其短?如何做到城市的空间布局更为合理,超越行政区划的局限发挥城市功能?如何根据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城市化目标和政策?等等。

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把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推动力。关键是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需要着重研究解决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长期进城务工农民变为城市居民的问题。据人口普查资料,农民工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46.5%,其中第二产业占56.7%,建筑行业占80%,绝大部分处于流动不定状态。每年有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就业。要对行之多年的城乡隔离政策进行清理,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条件,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同时要引导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秩序。这涉及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重新分配的问题,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影响需要观察和研究。可以肯定,这样做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和社会的文明发展,客观上或许会对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和畸形发展起到某种抑制作用。二是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目前全国完全失去土地或占人均耕地0.3亩以下的农民多达4000万—5000万人。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其中2942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完全失去耕地的占43%,耕地被征占后收入下降的占46%。失地农民每年增加的数量以二三百万计,补偿费用过低而且会坐吃山空。廉价征用土地,“以地生财”、“以乡养城”成为原始积累的新形式。矛盾在日积月累,有的地方酿成严重社会不安,现行土地政策和制度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如何安置失地农民,如何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是必须研究解决的大问题。

在城市化、工业化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不能放松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即使城市化进展顺利,2010年农村人口至少还有7亿人,2020年至少还有5亿人,仍然是个庞大的人群。“三农”问题过去主要是粮食生产问题,现在不仅要解决全国10多亿人口吃饭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在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要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例如,如何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如何促进粮食市场发育和完善政府调控政策?如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如何扶持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如何解决退耕农民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成果?如何应对农产品进口的冲击,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如何摆脱县、乡财政的困境?如何把握继续推进农村改革的切入点和着重点?如何确定国家扶持政策的切入点和着重点?在农业税免除后,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普惠的政策帮助农民减负增收?是否完全由财政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等等。

全国农村发展很不平衡。如何在全国农村普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现有的经验还不能提供完整而清晰的答案,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来源: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经删节)]

 
 
  • 标签:城市化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