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地区各级各类生态经济系统建设规划研究报告》
2002-3-22 14:38:00
 

一、河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解决河西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加快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传统经济形态向现代生态经济形态转变。河西地区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建设各级各类生态经济系统,实行现代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经济更快发展、社会文明水平全面提高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成功道路。

河西地区各级各类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现代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组织实施庭院、村、乡(镇)、县(市)、地(市)、企业、产业、城市社区、流域等各级各类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示范工程,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聚集区或生态经济示范基地,建设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新型产业,为河西地区以至全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机结合提供方向、途径和基本模式,依次经历生态经济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最终形成河西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复合型良性循环系统和具有河西地区特殊优势的生态经济体系。

河西地区各级各类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的基本目标:“十五”期间,按照初级生态经济的标准,建设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65000个生态型庭院、270个生态村、30个生态乡镇、2个生态县(市)和1个地级生态市(约占各类系统的1/10);2006—2010年,建设25--30万个生态庭院、800--1000个生态村、100--150个生态乡镇、5--7个生态县(市、区)和2个生态地市;建成一批具有战略作用、基础支撑作用的骨干型基础设施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河西地区基本形成初级水平的生态经济体系。

2011—2030 年,在全地区60%以上的范围推广生态经济示范系统的模式;发展、完善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包括先进、适用技术在内的技术组装体系,使技术先进的生态产业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建成河西地区中级水平的即高新技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经济体系。

2031——2050 年,建成与知识经济融为一体的结构和功能较完善的高级水平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高度生态文明目标。

河西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建设节水、无污染、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建设以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为中心的贸、工、农一体化生态经济系统;建设以治理城市污染、促进工业清洁生产为中心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

二、农业和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建立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为核心,“十五”期间在县域内1/10的村和乡(镇)分类进行村级和乡镇级生态经济系统建设试点,各乡、镇在辖区内1/10左右的农户中分类进行庭院生态经济系统建设试点,同时布局和建设保护环境、支撑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工程。2005年以后提高户、村、乡、县等各级试点系统的建设水平并推广其经验,用2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连片的达到中级生态经济标准的农业和农村生态经济体系。

农户庭院生态经济系统建设。把小康户进一步提高、充实为宽裕型“生态庭院”,使之具有生活、生产经营、教育、文化娱乐、社会交往和美化环境等复合功能;设计、建设符合安全和卫生标准,具有良好供水、供热功能的新式庭院建筑;实现庭院的绿化、美化、净化,使农村污染在庭院这个源头上得到有效治理,为实现农村和农业宏观经济系统高效化、生态化奠定微观基础。

村级生态经济系统建设。与宽裕型小康村建设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选好主导产业,形成多产业协调发展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村级经济体系;加强绿色产业工程建设,生产无污染、高质量的种植、养殖、加工业产品;进行园林化村庄工程建设,绿化、净化、美化村庄及田园环境;提高人畜饮水、灌溉、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形成功能健全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采用“企业+农户”的方式,改造、创新村级组织,使之向企业化或类企业化的组织过渡。

乡(镇)级生态经济系统建设。规划、建设解决乡域范围突出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重点工程;分类进行村级生态经济系统和乡镇企业开发区生态经济系统建设试点,使乡镇企业发展尽快走上集中治理污染和彼此循环利用资源的生态型发展道路;建设将村级、小区级生态经济系统连成整体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工程。

县(市)级生态经济系统建设。设计和实施全县农业生态工程,解决县域重大环境问题;选择、组装、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形成生态农业的技术队伍和成熟的技术组装体系;确定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模式并制定有关的制度、政策体系,探索、试验、推广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模式,保证农产品生产和供给环境的安全;设计、实施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储运的生态工程,形成品牌优势;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对农畜产品进行转化和深、精加工,实现一县以至数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污染治理业相互配套,组织产、加、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与环境治理协调配套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使资源得到多级转化和利用;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效益;加强宏观调控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县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质量。

三、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建设

城市生态产业建设:实现传统产业向生态产业转变,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供热、供水设施实行停产、限产,加快集中供热建设,普及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现污水资源化;按照生态经济原则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在企业中逐步扩大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推动企业增强回收利用废弃物的能力,严格实行排污收费制度;按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调整工业结构,优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淘汰、搬迁、撤消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和项目;建立生态工业企业的认证、监督制度,促进工业企业设备、技术工艺和产品取向逐步、分阶段地达到清洁、节能、节水和提高科技含量的标准要求;进行工业清洁生产试点,提倡、推广工业产品的生态开发和生态设计,把环境标准纳入产品的构思、开发和设计之中;选择工业和科技发展条件良好的区域,设计、实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范工程,在园区内实行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清洁生产,组织企业之间彼此利用废料进行协作式循环生产的“工业生态链”,实现连片式、群体式清洁生产;积极组织、开展生态工业系统建设的科技攻关、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把工业化、知识化、生态化组织成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推广应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音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工具,推动服务业向清洁服务、生态服务转变;试点并逐步推行绿色营销制度,积极推广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食品,推行绿色文明生活方式。

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有:节水型供水设施;以天然气、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设施;传统能源工程的改造和节能设施;生活健康型的道路、车辆、市内交通网和其它生态型交通设施;垃圾、工业废料、污水等废弃物处理和再生设施;集中供热管网、煤气管网;园林、休闲地、文化娱乐场所。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将传统城市景观改造为园林式的绿化、净化、美化景观。

建设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和城市生态功能区。对城市的工业区、科技教育区、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区、居住区、商业娱乐区、道路等,分类按照生态化标准要求进行重点环卫改造和综合整治,解决各类人居环境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分类设计、建设生态和经济社会功能标准更高的生态工业区、生态农业区、生态科技园区、生态商业区、各种类型的生态社区等生态功能区。到2010年,各城市50%的市区达到生态功能区标准。

四、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生态经济社会示范区

“十五”期间选择以下几类有重要代表性的地区或企业集团,重点投资,进行生态经济系统建设试点,并争取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经济社会示范区: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区——嘉峪关市;贸工农一体化生态经济示范单位——农垦企业集团;绿洲高新技术生态农业示范区——甘州区;沙漠化治理生态经济示范区——民勤县;生态工业园区或生态经济技术开发区示范区——玉门市玉门镇、永昌县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

各地、市、县选择一批乡、镇、村,分别确定为生态工业小区示范区、土地荒漠化治理示范区、流域生态功能区示范区,进行重点建设。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