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2025/1/22 13:21:00
 
  一、中国绿色贸易发展的驱动因素
  中国绿色贸易的蓬勃发展,源于内外部因素的双重驱动。一方面,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绿色贸易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趋势。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正积极融入这一浪潮。另一方面,绿色贸易在中国强劲增长更是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贸易将成为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1. 中国绿色贸易发展的驱动因素
  中国绿色贸易的蓬勃发展,源于内外部因素的双重驱动。一方面,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绿色贸易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趋势。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正积极融入这一浪潮。另一方面,绿色贸易在中国强劲增长更是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贸易将成为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2. 绿色贸易的外部驱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
  近年来,全球各国纷纷通过政策、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绿色产品的流通。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在这种转型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国际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激增为中国的绿色出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产品正逐渐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新动能。
  国际绿色贸易的发展并不仅仅归因于产品出口需求,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协议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在不断推动各国加强合作。中国通过加入和履行《巴黎协定》等多边气候协议,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绿色经济和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这种国际背景无疑也为中国绿色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外部动力。
  3. 绿色贸易的内在驱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绿色贸易更为深远的推动力来自于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制造业产能和技术经验,但也带来了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更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贸易正是这一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绿色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采用环保技术、减少碳排放来提升自身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政府通过实施绿色认证、环保标准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发和生产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这种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进一步激发了国内企业在绿色贸易领域的积极性。
  二、当前中国绿色贸易面临的挑战
  1. 面临更严苛的国际市场准入壁垒
  虽然我国绿色产业出口竞争力已经较强,但时常面临“产能过剩”指责与国际贸易壁垒。例如,近日欧盟已经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关税。中国企业仍需要提升自身的环保标准和技术能力,以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中国政府也需要积极进行磋商协调,加强国际合作。
  2. 政策与法规体系不完善
  早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提出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但在实操层面,中国的绿色产品标准分散,企业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准入时面临复杂的标准体系。同一行业常常存在多个认证机构,各自制定的认证标准和流程不尽相同。这些无疑增加了企业生产的成本和复杂性。同时,国际市场对绿色产品的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中国的绿色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仍然存在差距。此外,部分企业为了获得绿色标签而进行“漂绿”,使得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信任度降低。因此,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与绿色认证体系极其重要。
  3. 对于企业融资与风险管理层面的挑战
  参与绿色贸易的企业通常需要融资来升级生产设备、改进供应链和满足国际绿色标准认证,往往更注重长期收益和环境效益的结合,需要大量的前期资本投入。此外,绿色贸易往往涉及多产业链和跨境合作,这进一步放大了融资需求的规模。随着全球绿色转型的加速,中国企业在出口新能源产品、环保技术和低碳服务时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这些都要求绿色金融为企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绿色贸易相关风险管理工具也有待丰富。绿色贸易与传统贸易相比,面临更多的政策风险、市场波动等不确定性。例如,碳市场的价格波动、全球气候政策的变动以及消费者绿色偏好的转变等,都可能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因此,企业亟需诸如绿色保险、绿色担保等多元金融工具的引入,协助其管理风险。
  三、绿色贸易带来绿色金融新的发展需求
  中国绿色贸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为中国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积极应对这些需求,也有利于实现中国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
  1. 贸易壁垒挑战带来的国际合作的需求
  近年来,欧美国家逐步出台了严格的绿色贸易法规,增加了贸易壁垒。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不足,导致了跨境资金流动受限。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许多跨境绿色项目在融资过程中遇到困难,尤其是难以吸引足够的国际资本。当然,汇率波动、资本管制等因素也影响了国际资本流向中国的绿色贸易项目。
  事实上,绿色金融是中国与欧美国家可以合作的一大关键领域。双方可以在绿色项目投资、碳排放标准、绿色认证体系等方面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减少贸易摩擦和壁垒。比如,中欧在绿色债券标准方面已经开展了合作,涉及分类标准、市场互认、联合评估、金融科技等诸多领域。通过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中国不仅可以降低与欧美国家的分歧,还能够提升绿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国际合作还可以加强绿色金融资本的双向流动,进一步助力绿色贸易的发展。部分中国企业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产品,但由于缺乏跨境资金支持,难以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影响了绿色贸易的发展潜力。
  2.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的需求
  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当前中国绿色金融领域的政策与法规体系仍不够完善,尤其是在信息披露和绿色评级等方面存在不足。例如,“漂绿”现象成为了阻碍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了减少这种风险,绿色金融体系需要加强包括ESG在内的信息披露机制,确保企业和项目的透明度。金融机构在评估项目时,也往往需要独立的绿色评级体系,确保资金流向真正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的项目。此外,监管机构的绿色金融监管政策仍有提升空间,需要确保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并与国际市场接轨。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漂绿”现象,提升绿色金融市场的信任度,为绿色贸易提供更加稳定的金融支持。
  3. 完善绿色金融供给的需求
  面对绿色贸易为企业带来融资与风险管理层面的新需求,传统的融资渠道与金融工具往往难以有效满足。近年来,中国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资等金融产品逐渐兴起,但市场规模仍然有限。同时,中国绿色金融的主体部分是绿色信贷,且相关资金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传统领域。这些领域规模大、模式成熟,在政策鼓励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出现金融供给过剩。与此同时,支持绿色贸易相关项目的占比仍然较低,尤其是从事出口的绿色贸易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融资支持。类似的,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股权投资等金融工具在支持绿色出口企业、跨境贸易项目等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因此,绿色贸易的发展对更高质量的绿色金融供给提出了新需求。
  四、突破绿色金融瓶颈支持绿色贸易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仍然面临诸多瓶颈,难以充分满足绿色贸易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基于绿色贸易面临的挑战和绿色金融面临的瓶颈,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期推动中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持绿色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 促进绿色标准的国际化与绿色金融的全球合作
  首先,中国政府需要牵头积极引入国际绿色标准,推动国内绿色金融标准化。比如,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已经位居全球前列,但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标准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在RCEP和其他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中国可以通过引入国际绿色评级、ESG等标准,推动中资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这也将是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现。当然,这些领域的推进离不开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等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其次,中国金融机构与国际同行之间需要加强合作,这将有助于引进绿色金融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最后,加强社会组织之间的国际交流合作。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更有利于达成共识,并凝聚各自国家的利益各方,最终促进在绿色贸易与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共识形成。同时,社会组织也有助于发挥监督职能,维护公共利益。
  2. 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首先,我国当前的绿色金融供给主要面向国内的大型绿色项目。但许多绿色贸易项目由中小企业主导,融资需求较为灵活。金融机构应开发更具弹性的小额绿色贷款产品。例如,可以推出“短期绿色商业票据”或“可转让绿色债券”,从顶层设计层面,允许企业进行便捷的短期绿色融资,并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增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针对新兴的绿色对外贸易项目,金融机构需要创设适用性更强的产品。例如,绿色物流等供应链领域,虽然具有显著的减排效益,但由于项目规模相对小、回报周期长,往往难以通过现有信贷产品获得支持。应鼓励企业通过发行“绿色供应链债券”,推动整个供应链的绿色转型。
  其次,绿色金融产品类型需要更加多元化。针对跨境贸易面临的政策、市场和环境风险,绿色保险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可以为这些项目提供保障。比如,德国政府和私人保险公司合作,推出针对气候风险的保险产品。这些产品主要针对可再生能源和农业项目,提供气候相关的风险保障,从而降低了项目的融资成本。类似的,金融机构还可以开发碳金融衍生品,如碳期货和碳期权。这类产品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风险对冲工具,还能够增加市场流动性。企业在出口高能耗产品时,可以利用碳期货合约来锁定未来的碳成本,从而降低因碳排放标准变化而带来的不确定性。
  最后,积极引入金融科技。绿色贸易数据信息中蕴含较大的经济价值,有助于推动绿色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绿色项目风险管理等诸多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健全的数据基础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石,借助金融科技来挖掘绿色贸易在内的、最广泛绿色数据的经济价值是绿色金融重要的探索方向。
  3. 金融体系创新绿色金融模式
  碳排放权交易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创新模式。中国已经建立了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但在绿色贸易领域的应用仍然有限。碳市场可以与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进一步结合。比如,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通过发行“碳减排绿色债券”,为低碳技术出口和跨境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中资金融机构目前已经有相关产品支持国内项目建设,未来在“一带一路”等对外项目的融资中也可以推广类似模式。
  更进一步,碳排放权交易可以与碳信用额结合来增加市场灵活性。企业或国家可以通过绿色项目获得碳信用额,并将其用于融资。比如,肯尼亚通过其可再生能源和森林保护项目,获得了大量碳信用额,通过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肯尼亚可以将这些碳信用额出售,获得绿色融资。这不仅推动了其国内的绿色项目发展,也使得这些项目的产出(如绿色电力或可持续农产品)进入了国际贸易市场,促进了绿色贸易的发展。
  4. 建立促进绿色金融与绿色贸易协同发展的政策框架
  首先,政策需要促进绿色金融与绿色贸易的协同发展。2024年七部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指明了方向。针对绿色贸易的绿色金融激励政策值得期待。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可以进一步考虑牵头设立专门的绿色贸易促进机构,协调各部门之间绿色金融政策和绿色贸易政策的衔接,确保绿色金融产品能够更加精准地满足绿色贸易企业的需求,也能减少绿色标准分散的问题。
  其次,要加强绿色金融政策的国际接轨。中国在制定绿色金融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国际规则和标准,尤其是在ESG信息披露、绿色评级等领域,确保绿色金融资金真正用于绿色贸易相关的环保和可持续项目。这将使中国企业在参与全球绿色贸易时更容易获得国际资本的认可。
  最后,中国还应根据国内经济和环境需求,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政策。例如,近两年中西部地区贸易发展迅速,在这些地区的农业、物流等绿色贸易项目上,政府可以设立“区域性绿色基金”,为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绿色贸易项目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