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政府发布今年以来第12号公报,正式向全社会公布《关于支持发展产业集聚基地的若干意见》。可以说这项产业指导政策的出台,是夯实深圳产业基础,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南京市正在推进的“工业第一方略”思想,有很大一项基础工作就是提升南京工业产业集群化程度。
所谓的产业集聚,就是在产业链上相关的各上下游产业企业和相关辅助产业服务业聚合在一起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种集聚深化专业分工,提高效率,控制成本,工业附加值相应提高,因而极有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产业集聚化是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是国际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其发展状况往往成为考察一个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产业群集聚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他通过对10个工业国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今天,深圳借鉴国际经验和根据本地发展的实际,推进发展产业集聚基地,实际上是在已有的高新科技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对一些具有优势的行业的新一轮规划和布局,是运用先进的理念,对优势产业的“包装”与引导。
日本上世纪50年代就出现“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区域生产组织形式。法国早已出现服装、酿酒等名牌专业城镇。意大利的皮革、时装、汽车制造,法国的酿酒、香水,德国的精密仪器等都已形成全球闻名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基地。在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业、3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出口量都是在专业的产业集聚基地实现的。而美国底特律因汽车产业集群的汇集成为著名的现代汽车城、休斯顿则成了宇航城。
我国历史上也有这种产业群的集聚,如景德镇和佛山的陶瓷,苏南和杭嘉湖的丝绸等。改革开放后,不同的产业积集聚效应出现在不同地方,如温州的鞋业和小五金,珠三角的电子元器件、电脑硬件、软件、毛纺、服装、家具、灯饰、首饰加工等。资料显示,在温州,143个镇中一镇一品产值超10亿元的镇30多个,这些产业集聚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市60%以上。
在过去的发展中,深圳已经形成了钟表、黄金珠宝、模具、服装等优势产业。产业集聚基地就是以该市优势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吸引国内外的龙头大企业入驻,广泛吸收为之配套的加工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辅助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完善的综合体系,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说,深圳通过明确集聚基地的主导产业,提升集聚地企业间的关联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集聚基地,是防止经济空心化,因势利导打造深圳产业的务实举动,是对深圳经济竞争力的一种再塑造,是对“效益深圳”的强力支撑。
这一点对我们南京经济发展很有启发,我们应该补上“产业集群”理论的课。近日来,“产业集群”之类的词出现的频度增加,也让我们认识到,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基础上,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营造区域创新环境,走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是强化区域竞争优势,增强南京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现象,实际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类许多经济活动都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趋向。在全球竞争的挑战下成功的地区与成功的企业一样,往往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这就是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它是其他区域最难以模仿的。
为什么很多地方自发地出现了像四川夹江建陶、武侯鞋业、新都家具等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专业化企业“扎堆”现象?在那些地方,是千篇一律地组建企业集团,还是建构不同形式的网络组织?如何使这些区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在一些外向型制造业集聚地区,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如何利用业已形成的集聚优势,实现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对于那些“筑巢引凤”式的区域,又如何有意识地发展产业集群?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本地的产业集群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长期的配套交流与互动,彼此产生了牢固的信用基础,从而大大降低了交易和配套成本。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本地的企业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制度安排,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从创新角度来分析,产业集群能造就源源不竭的创新能力。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面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一些区域呈现出经济衰退的景象,欧洲和北美少数几个地区经济发展依然保持平稳,甚至继续增长,成为成功地战胜衰退的“经济之星”。这些地区有多种多样的产业,不仅包括先进部门,还包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典型的发展迅速的区域主要有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的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和图斯卡尼等地区、德国的巴登-符腾堡、法国的欧叶纳克斯、丹麦的竹特兰、瑞典的斯迈兰、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等,其共同特征都是存在专业化的中小产业集群。这些地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彼此间发展了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高度专业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依靠不竭的创新能力保持了地方产业的竞争优势。
小企业薄弱不是因为小,而是孤立。一旦小企业成了群,其整合的效用,专业化程度,工艺的精致,远远大于“1+1=2”的效果。意大利的制衣、皮革、玩具、工程、塑料等等行业的全部产品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生产的,它们的共同点是先进的批量款式设计、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高技术的控制过程、高质量的产品、低成本投入。意大利在最普通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各企业之间、各劳动者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共同铸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在极其有利的创新环境之下,使用弹性生产方式,通过不断的联系、创新、技术进步,获得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较高速度的增长。
纵观发达国家一些地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可以看到南京市现阶段的许多城镇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区与之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南京高淳的民间造船业,大厂地区的精细化工下游配套产业,正在兴起的江宁汽车配套产业,南京液晶显示器系列产业,还有研发机构的扎堆,等等。因此,南京的中小企业不仅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技术、质量、成本优势,而且要跳出本企业的圈子,发展企业协作,发挥产业区的整体优势,其中南京的产业协会、行业协会和科技研发机构均可以大有作为,整合资源,制定行业标准和订价,协议交易规范,推进行业自律,联合起来参与国际竞争。
(2005-06-28《金陵瞭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