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国务院2008年9月出台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使10多年的“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未来一个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笔者以改革开放30年理论与实践经验为蓝本,就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后,各级政府、各大研究机构以及多层次的长三角地区发展论坛、峰会所透露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组织官产学研的代表对世界经济严峻形势和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判,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供参考:
一、认清形势 增强信心 政策得当 改革攻坚
目前我国和世界经济形势严峻,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国内宏观调控也存在值得重视的问题,能源、粮食、贸易、金融等全球性经济问题突出,不确定因素增加。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新的矛盾层出不穷,资源、环境和建设等问题日益尖锐,体制、机制深化改革迫在眉睫。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尚在远离技术前沿的水平上运行,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要实现持续增长不仅需要我们逐步跟上世界最新的技术进展,还需要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一个有效动员和配置物质及人力资本的机制。而做到这些只能通过结构性改革。当前的增长下滑应直接归因于总量上的有效需求不足,其背后是结构失衡问题。加大总量投入的刺激对经济急速下滑中无疑是必要的,但它不会构成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当下相关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向长期悬而未决的体制性问题。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的改革,勇于攻克改革难点,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市场化进程,健全和规范统一开放的产品、技术、产权、资本、人力资源等各类市场,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长三角地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只要政策得当,中国及长三角地区就能率先实现经济复苏。
二、突出发展服务业 彰显长三角地区优势
工业和农业部门在当前的政策中得到了明确的强调,但服务业未有直接的利好措施。服务业的发展繁荣是经济社会成熟发达的重要标志,加快服务业发展,不仅是增加就业、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经济发展转型与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优势十分明显,在当前形势下,服务业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内需不足的重要抓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和投资造成了明显影响,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快速调整和适应国际金融态势的变化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助于防止经济过快下滑,也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率先反弹与复苏。服务业涉及大量新的消费增长点,应该成为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等各项工作的着力点。此外,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更高的就业弹性,服务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服务业发展的增加就业功能可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强化。
三、更快推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没有户籍身份的认同,无论是称“农民工”、“打工仔(妹)”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均构不成实质尊重。在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具备了在城市定居的各项基本条件,唯一缺少就是城市户口。很难想象,全盘接受城市生活方式的新一代农村青少年还能够接受父辈们的城乡迁徙。少数特大城市除外,取消城乡户籍应该具备可行性,财政也有能力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城市带能够极大地提升经济效率。我们认为,这会是一个启动消费、加快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户籍制度的改革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结果,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头戏,一定会水到渠成。“城乡两种户籍制度,最终正像上世纪90年代初粮票的消亡一样,不是被取消的,是在一些条件具备以后消亡的。”户籍门槛的取消也不一定造成城市部门不堪重负,因为农村同样存在大量创业和就业机会,只要政策引导适当,市场经济的自衡性也一定会放大农村与城镇的发展潜力。在这方面长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两省一市可以在全国率先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而这个改革的核心,一方面是如何使城市的福利体制货币化;另一方面,如何提高农村的福利水平,使得人才流动更加快捷,从而消除全民创业谋福祉和各类公司发展的瓶颈。
四、释放民间创业热情,推动民营经济永续发展
金融支持创业的力度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不增反降。有研究显示,1980年代农村地区给农户的贷款占农户收入的比例,要比1990年代的同口径数据高很多;并且农村地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比例,在1980年代的比例是1∶1或1∶2,但到了1990年代就变成了1∶3甚至更高。金融压抑的结果是农村创业土壤的“盐碱化”,只能外出从事简单劳务。民间创业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城乡互动关系,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理念、政策、措施等方面要解放思想,真正“为创业者着想、排创业者所难、为创业者办事、让创业者满意、受创业者监督”。长三角地区的各级政府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还是有许多经验和模式,真正善待民营企业不仅是千方百计扶持,更要想方设法从“管住”向服务转变,极大地保护和维持投资者的创业积极性。观念决定出路,先进的执政理念是民营经济得以腾飞的翅膀。我们如果不以刮骨疗伤的气魄,彻底根除一切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民营经济发展就不可能实现质的飞跃。我们要增强“成就创业有功、败坏创业有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制定完善有利于全民创业的政策和制度,降低创业门槛,拓宽创业领域,增加创业机会,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洼地。大力强化监督查处,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政务工作效能,为民营经济提供最优最快和最实用的服务。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所讲的,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内在统一,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才能“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五、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实现地区生态文明
中国的土地自然生态是一只很大的手,城市生态和社会生态或者叫生态文化又是一只手,要把生态问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长江三角洲的整体发展中,应注重地区内自然山丘、江、河、湖、海的演变,保护耕地,让大地绿色系统贯穿整个地域。组织空间、留出空间——使江河、耕地、村落、大片绿色系统和城市相互契入,和谐分布。我们要对现有的地区生态系统做出科学和负责任的评价,以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己任。当前正值国家大力启动内需,突出惠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应注意大型基础设施(指高速公路、干道等)划占自然土地的问题,注意节约农田和保护生态。这就需要对长三角地区这二十多年来的城市发展进行科学地总结,整合促进地区城镇布局的规划的科学与适当;整合地区各项大型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地建设。整合应当是分层次的整合,是城乡关系的融合,是体制、机制、运行方式的调整和改变。长三角地区的整合,关键的关键是建立整体协调的机制以及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然而历经30年迅猛发展,长三角地区发展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地区生态文明这一治理方针现在无论是对长三角的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均并不能完全适应。对于一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山区县(市)来说,当前的治理理念应该是“以社会发展为中心”,实施“人要出来,钱要进去”的发展思路。但实际是这些县(市)也和发达地区一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主抓经济工作,结果力气花得很大,成效却并不显著,还产生了区域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破坏、社会发展滞后等问题。
要知道,欠发达地区的青山绿水就是无形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而且是可以永恒连续增值的稀缺财富,我们不能目光短浅,既然上苍赐予了我们这一片沃土,就一定要规划好,设计好,管理好,这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的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综上,从全局眼光来看,长三角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并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带动整个中西部发展进步才是更为重要的目标。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看,正从过去的几个大城市领先的极化发展到如今的有一批城市群的泛化发展。这是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和态势。现在长三角的发展已扩大到泛长三角区域的合作,这有利于这一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向国际合作迈进。我们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必须有一个综合载体,来提高国家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就是一个全新的平台,有利于增强两省一市的尽早摆脱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和危机。两省一市可以通过取长补短、协调发展,促进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来化解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提高带来的风险。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还可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新路、提供新的经验。面对世界经济严峻挑战,共担历史责任。